- +1
夜讀|“媽寶男”是妻子和婆婆對一個男人的爭奪
“媽寶男”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那些沒有主見,凡事都要“聽媽媽的話”的男子。大多數時候,這個詞是婚姻中女性的訴苦——攤上這么一個“媽寶男老公”,真夠受的。
也就是說,“媽寶男”多是處在一段感情關系中,才會暴露出來。在戀愛之前,他可能是一個帥氣、整潔、彬彬有禮、人畜無害的好青年。
最新有關“媽寶男”的爭論,來自媒體的一篇報道。記者去探訪了“相親市場”,發現那些正在幫兒子找對象的媽媽們非常苦悶:兒子沒有主見,想找什么樣的老婆都不知道。自己幫忙拿定了主意,兒子還不滿意。
有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母親幫兒子物色了一個“各方面都合適”的姑娘,結果結婚20天就離了,兩人實在過不到一塊去。報道中,這位母親沒有自我反省,只是抱怨兒子浪費了10萬塊的彩禮錢。
“媽寶男”是一個心理現象。有意思的是,很少聽人談論“媽寶女”“爸寶女”。獨生子女時代,一名女性在成長過程中,肯定也受到父母的寵愛。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母女關系不容易親近。但是,父親對女兒的愛,卻并不影響女孩的獨立,甚至是恰恰相反。
其實不管男孩女孩,90后一代都出現了更多的“包辦婚姻”。這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于房價,社會流行觀念多半會把成家立業和買房聯系在一起,90后一代靠自己很難在大城市買房,所以求助于父母也是自然的現象。父母出了更多的錢,擁有更大話語權也是正常的。
代表原生家庭行使權力的,多半是那個愛說話的母親。這是讓人感到悲哀的現實,中國女性在家庭中更操心,承擔更多責任,最終卻受到了來自下一代女性更多的指責。相比之下,原生家庭中的父親,往往以一個油膩中年的形象,在外逍遙去了。
“媽寶男”們的特征是缺乏主見,這也反映出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更高。一個女性結婚后,一切都聽媽媽的,多半讓人覺得可愛,至少可以接受;換作是男的,就會被譏諷為無主見了。社會需要“頂天立地”的男兒,背后卻是妻子和婆婆對一個男人的爭奪。
去年世界杯的時候,我在樓下小酒吧聽到兩個男子對話,堪稱“媽寶男”的極致版:
A:“真羨慕你單身啊,我也想離婚了。”
B:“為什么要離婚?”
A:“老婆和媽媽關系不好,實在說不到一起。”
B:“那離婚也可以考慮。”
A:“但是我還不敢離婚。我哥哥離婚了,如果我也離婚的話,別人肯定會說是媽媽的問題吧,兩個兒子都離婚。”
我看了一眼,那個“媽寶男”年紀輕輕,衣著光鮮,滿臉痛苦,真是讓人同情。如果他媽媽聽到這段對話,不知是會感動,還是悲哀呢。
不管怎樣,在“相親市場”上幫兒子找對象的媽媽們,是沒有資格指責兒子缺乏獨立性的。任何一個“媽寶男”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讓兒子自主決定結不結婚、和誰結婚,是拯救一個“媽寶男”的最后機會。
父母們已經包辦了孩子過多的事情,選學校,選興趣小組,高考選專業,畢業選工作……這些選擇其實都是放手的機會。如果一直包辦,最終可能會親手毀掉孩子的一生。
這在邏輯上并不難理解。極致的“媽寶男”最終會成為“啃老族”,成為反噬父母而不是反哺父母的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