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溫囑托看變化|垃圾分類后小區有了堆肥花園,鄰里情更深厚

在上海這個小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100%。不僅如此,他們還玩起了“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
8月29日下午,下著細雨,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宇泰景苑小區,放眼望去,路面干凈整潔,花園、菜園里的植被讓這個社區空間顯得生機勃勃。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時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如今,嘉興路街道在虹口區率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涌現了宇泰景苑小區等一批先進示范點。

變廢為寶,濕垃圾成花園和菜園的“生態肥”
宇泰景苑小區位于虹口區嘉興路街道虹葉居民區,有11幢居民樓,居民371戶、常住人口1228人,2003年建成。
2018年11月開始,小區黨支部按照上海生活垃圾分類要求,開始調研梳理本小區的難點和瓶頸問題。“一是小區占地面積小、人口密度高,添置大型垃圾分類減量裝置幾乎不可能。二是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有一定難度,分類的意識還不強,分類能力也有待提高。”虹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靜華告訴記者,針對上述問題,小區黨支部多次邀請樓組長、業委會、物業和保潔員等召開討論會,研究適合小區特點的生活垃圾分類方案。
此后,小區啟動了多種形式的走訪調研和宣傳動員工作,比如,開展“三件套三入戶”工作,包括一本居民手繪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一個冰箱貼,印上自編的分類口訣和分類搜索二維碼;一個掛壁式垃圾袋支架,掛在櫥柜上幫助濕垃圾隨手“擼”進垃圾袋。
同時,居委聯合物業、社工人員對371戶家庭全覆蓋上門走訪,并隨堂募集垃圾分類志愿者。每戶家庭至少上門3次以上,這些工作極大增進了小區居民的分類意識和能力。
一系列宣教工作,逐步促成了居民養成分類習慣,提升分類意識和能力。2019年3月1日起,宇泰景苑小區率先實行撤桶并點、定時投放,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100%。
以前,小區有10個24小時的垃圾投放點,現在已歸并為3個垃圾分類投放點位。每個點位配置干、濕成對垃圾桶,早間和晚間各2小時定時投放,其余時間撤除點位垃圾桶,確保定時定點嚴格執行。還專門劃出一小塊區域,設置了大件廢品回收點位。
讓居民們欣喜的是,小區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特意在一塊綠地建了“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激發居民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這塊區域里,有居民自發設置的堆肥桶和酵素桶,通過這些設備,使濕垃圾變廢為寶,成為花園和菜園的“生態肥”,而且居民的參與率相當高。

“很多年輕人喜歡過來嘗試使用堆肥桶,他們覺得很新鮮,相互討論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年紀大的人也喜歡到這個花園散散步,用堆肥養自家的花花草草。”志愿者陳桃花說。
目前,這座小區每天的濕垃圾量在3.5桶至4桶之間,已累計轉換濕垃圾2000多升用于“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的肥料,每天處置小區約5%的濕垃圾。
小區到處干干凈凈,生活很舒適
8月29日15時許,宇泰景苑小區3個分類投放點位都處于關閉狀態,只有垃圾廂房24小時開放,供有需要的居民投放。
76歲老伯郭本泰把自家午飯后的廚余垃圾拎了過來,熟練地把菜皮投進濕垃圾桶,把袋子扔進干垃圾桶,走到旁邊水池洗了洗手。
“我們小區分類搞得很不錯,居民的投放習慣也漸漸成自然。”郭本泰告訴記者,以前隨時可以扔垃圾,也不分類,但特別是到了夏天,對生活環境確實有一定影響,容易出現臭味。“垃圾分類之后,垃圾桶變成干濕兩個,小區大部分垃圾桶都撤走了,到處干干凈凈,生活很舒適。”
另一名居民畢阿姨也稱,以前每幢樓下有2個垃圾桶,是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地方。到了夏天蒼蠅、臭味都來了,既影響環境,住在附近心里也不舒服。
現在一切已變得干凈清爽。王靜華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時,經過4個月的前期宣傳與實踐,宇泰景苑小區居民都能自覺自愿垃圾分類,也不太會分錯了。今后,小區志愿者的工作,也從定時定點值守改為不定時巡視。
“撤桶并點后,居民還發現小區的空間利用率也提高了。”王靜華說,撤掉大部分垃圾桶后,小區一些場地空出來,現在空出來的場地常常給居民用來停放車輛。
“還有一點,雖然說我們已經十幾年的小區,可能一些居民以前就是點頭之交,但是通過垃圾分類,現在大家反而有了一個共同話題,相互交流也更密切了。”她說,沒想到,垃圾分類使鄰里之情也變得愈發深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