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身處于大自然之中,你是否曾經仔細欣賞過它?
身處于自然之中,你是否曾經仔細欣賞過大自然?它包羅了世間的一切,而我們對它的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卻不是那么多。
在你觀察不到的地方,蛙叫、蟬鳴、蜻蜓振翅……這些構成了靜謐的夜晚中最悅耳的交響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日夜交替……自然中的一切故事,也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上演。在這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時代,若你對自然界的無窮奧秘感興趣,在 《斑紋》 中或可窺見一二。
萬物有靈,美輪美奐——讀《斑紋》
本文原載于湄洲日報
文 | 彭忠富
辦公區院子里的大樹上,金蟬嘶鳴,此起彼伏,似乎在發泄對酷暑季節的不滿。這個時節,想必家鄉的氣柑樹上又有不少蟬蛻了。金蟬褪下的外殼俗稱蟬蛻,是地道的中藥材。爬上樹去抓蟬蛻,類似的游戲相信很多孩子都玩過,著名散文家周曉楓就曾談到和弟弟一起捉知了猴,“用手指和小鐵鏟挖開洞口;地下,一個正朝著洞口邁進的知了猴面對突然敞開的光亮猶疑地止住腳步,然后開始緊張地后退,但是,手指以更快的掘進速度阻擋了它。”

作者周曉楓
所謂知了猴,就是金蟬的若蟲狀態,褪去外殼以后,就成為知了。周曉楓他們捉回知了猴后,放在紗窗上,觀察它們脫殼的過程,“我不斷看到蟬在紗窗上脫殼,嫩綠色的身體一次次驚心動魄地后仰,倒懸于又輕又薄半透明的蟬衣上……”作為女孩子的周曉楓,的確心思細膩,觀察敏銳,將金蟬脫殼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回顧這種游戲時反思人類行為:無知使孩子免于內心的自懲,隨著成長,人們懷戀童年樂趣時容易忽視隱蔽其中的殘忍。
萬物有靈且美,金蟬、麻雀、蜻蜓等生靈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作為人類來說,我們應該善待這些生命,因為尊重動物就是尊重我們自己。嗜肉本性使人類中的大多數難以變成素食主義者,包括我們自己。但周曉楓認為,僅從自私的角度出發,我們也會發現,對于動物,欣賞它們的歌聲或動態常常遠比侵犯它們的肉體更能帶來愉悅。周曉楓最新出版的《斑紋》包含種粒、蟲子們等10篇散文作品,從飛鳥寫到游魚,從昆蟲中最柔弱的蟲子寫到哺乳動物中的海洋巨人……它們的生活習性、勞動、愛情、生與死,都浸透了作者的詩意關注,讓人動容震撼。
這是一本從一個有趣的視角觀察動物、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書,周曉楓對動物的詩意關注,文字的穿透力和精致度讓人震撼。譬如在《斑紋》中,周曉楓表達了對一條蛇的贊美,“無論靜止還是游動,斑紋加重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密布全身的鱗片組成斑斕的圖案,一條蛇,夸耀用心險惡的美。”這種詩意的文字,讓人不至于對蛇類產生反感,反而還會覺得蛇類很聰明。不過,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蛇的美屬于“用心險惡”。作者不僅談到了蛇的形態、生活習性、與之先關的人文典故,還在敘述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譬如蛇詭異得令人恐懼,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弱點在哪兒。至于蛇蝎美人,則比蛇類更加可怕,因為她們攜帶著致命的神秘感和破壞力——她的漫不經心掀動波瀾,她的無所事事醞釀風暴,將我們安寧的生活程序一舉摧毀。
已故作家葦岸喜歡徒步旅行,通過旅行親近大地,投入大地的懷抱并細致的觀察,進而從其中汲取創作的材料和靈感。“自然本身的豐富蘊含”使他在閱讀大地,書寫大地的旅行中,獲得一種精神家園的歸宿感和滿足感。周曉楓坦言自己選擇動物題材就是潛移默化地受到葦岸影響,在這些描寫蚊子、尺蠖、蟋蟀等生靈的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女作家對動物的關愛與呵護,感到到了我們這個多樣化世界的五彩斑斕。

本文轉載自2019年8月4日《湄洲日報》第2版

《斑紋——獸皮上的地圖》
著者:周曉楓
廣西師大出版社
這是一本從一個有趣的視角觀察動物、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書。 斑紋華美,也制造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讓人眩暈的圖案是否刻意隱含著什么? 《斑紋——獸皮上的地圖》包含《種粒》 《斑紋》 《馬戲與雜技》 《蟲子們》 《雨后》 《鳥群》 《海平線》等10篇散文作品,從飛鳥寫到游魚,從昆蟲中最柔弱的蟲子寫到哺乳動物中的海洋巨人……它們的生活習性、勞動、愛情、生與死,都浸透了作者的詩意關注,讓人動容震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