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悲情營銷遭罰,公眾善意經不起透支

至此,當初鬧得沸沸揚揚的“臨猗蘋果滯銷”事件,終于得到了一個妥善的處理結果。目前,各大網絡平臺已加強審核,臨猗蘋果滯銷的虛假營銷已經很難找見。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悲情式營銷,公眾仍需要更明確的回答。
在臨猗蘋果滯銷事件中,一位老大爺的形象,再加上“蘋果滯銷,幫幫我們”的文案,無疑是吸引公眾眼球的焦點。后來,這位農民大爺的形象在各種各樣的營銷海報中被濫用:“臍橙滯銷,幫幫我們”“檸檬滯銷,幫幫我們”“辣椒滯銷,幫幫我們”……“臨猗蘋果滯銷”事件引爆輿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低級的悲情營銷操作,消耗了人們的信任,冒犯了網友的善意。
然而,在現實中,依舊真實地存在著許多需要幫助的農民。農產品滯銷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為產銷信息不對稱,有的是因為市場供過于求,有的也因為品種、口味不符合消費者需求。在互聯網如潮水一般席卷經濟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下,傳統銷售模式面臨巨大的變革,提高營銷的水平,拓寬營銷的渠道,是農業生產經營者不得不掌握的新本領。
“褚橙”顯然是其中堪稱范本的案例。“褚橙”營銷以創始人褚時健的曲折人生作為賣點,將農產品銷售與奮斗不息的價值觀結合在一起。“褚橙”當然很好吃,但“褚橙”的成功不全然因為它的好吃,就像那句有點俗套的話:為情懷埋單,為信仰充值。
在這樣的互聯網營銷中,不管是一線生產的農民,還是組織銷售和經營的公司,都面臨著深刻的轉型。電商時代,你的顧客可能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他購買某類農產品的選擇面也天南海北,那種地域化、小范圍的品牌認知度已經不再起作用了。而在這樣的轉型潮流中,有成功者,自然也有失意者,居于兩者之間的,就是將農民的悲苦遭遇用于營銷的做法。
面對這樣的悲情營銷,其實有理性的消費者也很矛盾。一方面,農民是無辜的,他們不懂得網絡營銷的彎彎繞繞,而且他們未必是電子商務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普通人無法識別營銷信息的真假,而且,根據常識和習慣性認知判斷,人們還是趨向于相信農民生活不易,需要外界在適當的時候撐一把,幫助農民挺過難關。
可是,如果人們因此買到了“貨不對板”的產品,情感可能會走向相反的一面。人們可以因為同情農民的悲苦遭遇而優先做出購買抉擇,但購買本身并不是慈善行為。如果買來的商品不符合營銷的描述,消費者就會失望,就可能把憤怒轉移到無辜的農民身上,一旦善意被透支,虛無和戾氣就會反噬。
依賴人們的“同情”銷售農產品,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悲情營銷是一把雙刃劍,盡管在短期內對產品銷售有推動作用,但從長遠看,幾乎意味著放下了追求品質的大旗。在“臨猗蘋果滯銷”事件中,商家故意打造臨猗蘋果“丑”的特點,這恐怕就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消費者選擇購買怎樣的蘋果,瞅準的不是它美還是丑,而是口味究竟如何。這大概就是臨猗縣政府大力辟謠,試圖從悲情營銷事件的影響中走出來,重塑臨猗蘋果形象的原因。
電商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營銷就是講故事,消費者購買某樣商品實際上就是認可商品背后的故事,這可能是無法阻擋的商業規律。然而,不管是怎樣的故事,都不能以欺騙公眾為手段,以消耗公眾善意為代價。習慣了移花接木,習慣了以“賣慘”博同情,最終會遭到市場無情的揭露。利用消費者的同情或許容易,但重建消費者的信任就無比艱難了。
(原題為《悲情營銷遭罰,公眾善意經不起透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