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寫作大賽獲獎者談 | 路明: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
編者按:2019年7月19日,首屆“澎湃·鏡相”寫作大賽頒獎典禮落下帷幕。本次大賽于2019年1月23日啟動,由澎湃新聞主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今日頭條聯合主辦,旨在挖掘極具價值的時代標本,培育優秀寫作者,并長期孵化紀實類佳作。學術評審、業界評審兩輪匿名制交叉打分,最終決選出“鏡相”特等獎1名,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4名,優勝獎、提名獎若干。
“鏡相”欄目將陸續刊出對大賽前十名獲獎者的訪談,挖掘他們創作背后的故事,探討對非虛構寫作的理解和展望。今天的訪談來自二等獎得主路明,他的獲獎作品是:《趙樂鹽失明的第三百九十五天》。

采訪并文 | 俞詩逸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明進入了一位失明女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試圖破解兩代人相處的溝通密碼,如同面對復雜的物理難題。他發現,要想破解這個密碼,需要更多地從人性的角度考慮,因為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包括沖突、和解、歡笑、悲傷……或許他并沒有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尋找這個答案的過程,已經足夠精彩。
以下為對路明的專訪。
寫作是生活的 “突圍”
澎湃新聞:請你談談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寫作經歷。
路明:我是一路讀理科上來的,當時物理成績比較好,語文、化學也不錯。語文老師建議我報考復旦大學新聞系,其實我心里想的是中文系。物理老師建議我報上海交通大學。報復旦加5分,報交大加10分,對一個高中生來說,當時的心態還是有些惶恐的,我就想著不管哪所學校,至少聽起來還不錯,能給父母一個交代,能上就行,就選擇了交大物理系。物理我是一直讀了過來,有些人讀了四年物理,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寫文章,就可能會轉行,我比較后知后覺,把閱讀一直作為業余愛好來看,寫的題材也比較小。我對物理也談不上很喜歡,高中的時候想學,會有些浪漫主義的成分,覺得研究宇宙、黑洞這些很重要,當自己去實際接觸后發現,內容還是很瑣碎的,做理工科方面的研究,并沒有人們想象的浪漫。我是那種要學什么東西,就得把它學好的人,大四有直博的機會,我那時候還沒做好工作的準備,就選擇在交大繼續念五年博士。畢業出來后當大學老師,也沒想過把寫作看作很正式的事去做。
澎湃新聞:大概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寫作這塊發力呢?在寫作中,你會關心什么?
路明:我開始是在《文匯報》的“筆會”欄目上發表作品,在人人網上也活躍過一段時間。后來在韓寒辦的“ONE·一個”工作室上發過文章,他們的稿費給的比較高。慢慢地,認識了一些從事寫作、編輯出版上的朋友。有時候大家在一起聊天,有朋友說,不如出一本書吧,就有了《名字和名字刻在一起》這本,記錄了這段時間寫的一些文章??赡苁且驗槌鰰木壒?,會覺得自己在寫作上有了自信,以后或許可以在這條路上考慮下。我感覺自己并不太適合做科研,科研需要縝密的思維,我的性格,會粗放一些,比如像整理參考文獻,進行論文格式排版這些,有些心累?,F在學校里主要是給學生上課,空余的時間,就用來寫作,你總是要找一件在你生活中可以“突圍”的東西,那么我就選擇了寫作這種方式,作為自己的一個方向。
我不是科班出身,在專業寫作上受到的教育,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野生”作者。這反過來也帶來了些優勢,在一些語言的表達,題材的選取上,有點自己的優勢。我注重寫作中的語言,像那些翻譯來的外國文學作品,語言的感覺不好,我會覺得遺憾。學物理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優勢,讓我看事物能客觀一些,因為你把視野放遠來看,會發現人類擁有思想,是個很偶然的事情,平時寫東西,哪怕是很世俗、很熱鬧的,但當自己在寫的時候,還是會有些悲觀,我的寫作底色是悲觀的。
我更關心兩代人之間的情感
澎湃新聞:是怎樣的契機,會讓你關注一個失明女孩?
路明:是有一個編輯朋友,和我提起來,說有一個小姑娘得了癌癥,做過手術后雙目失明的事情,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寫這個選題,我當時興趣不是很大,盡管女孩值得同情,不過世上生病的人有很多。編輯后來和我說,女孩與父母有過矛盾的,還一度離家出走過,這讓我產生了興趣,因為我對兩代人之間的情感相處有興趣,就想去了解一下。
澎湃新聞:開始認識趙樂鹽的時候,對她是怎樣的印象?
路明:剛認識樂鹽的時候,發現她對待朋友和父母,態度會不太一樣,形成一種反差。對朋友,尤其是在思想上能溝通交流的人,她會很熱情,很快打開自己的內心。一些學校里的老師來看過她,覺得她很堅強,樂觀。
澎湃新聞:樂鹽得病后,她爸爸當時是怎樣一種狀態?
路明:剛開始陷入到一種很痛苦的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慢慢走出來。我最近去看了樂鹽,和她的爸爸。樂鹽用的靶向藥有些失效了,在肺部的腫瘤,又有復發的跡象,帶來的并發癥也很多,他整個人就一下子瘦下來了,眼窩也是凹陷的。我在寫文章的時候盡量會保持克制,但會不自覺地偏向他爸爸一些,這沒辦法,我也是一個孩子的爸爸,看到他這樣,會心疼。
澎湃新聞:得病后,樂鹽是不是很孤獨?
路明:樂鹽渴望和外界交流,她有自己的微博,在上面很活躍,更多是自我情緒的一種釋放。她和父母之間,缺少溝通。這個我能理解,因為小時候,我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不怎么樣。我覺得我們那一代的父母,不是不愛自己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溝通和交流。
澎湃新聞:這種缺少溝通的情況,可以具體聊聊嗎?
路明:可能對70后或是80初的人來說,被父母管教,是理所當然的,樂鹽是80末生人,更偏向于90后,會更加注重情感上的需求。她渴望被人理解,包括和父母溝通。但溝通不暢的話,這事情就會變成很大的困擾。像我知道,和父母溝通可能就是無效的,多溝通沒有什么意義,我就會保持沉默,或者報喜不報憂,在表面上順從父母的心愿。但樂鹽還是希望父母能夠理解她。實際上,父母是很難真正理解孩子的。舉個例子,樂鹽會在微博吐槽她的爸爸,她爸其實都能看到的,發了以后他會在態度上對樂鹽好一些。不過也是會有反復,緩和的,冷淡的都有。樂鹽剛失明的時候,陷入到一種焦躁絕望的狀態,她爸爸覺得活著是最重要的事,說不定哪一天科技能讓她重見光明。樂鹽沒這么看,她追求生活的品質和思想上的交流,這是她和父母的矛盾所在,很多時候來自于此。
澎湃新聞:寫完文章后,和樂鹽有過交流嗎?
路明:有的。我文章寫好后,給她看過,她有些不太高興。她覺得我應該去寫她樂觀的地方,而這并不是我主要想寫的內容,我還是希望能呈現兩代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樂鹽曾和我說過,她的一大遺憾,是沒有談過戀愛,現在還會有憧憬,我寫了文章以后,是不是會有些希望,當然是半開玩笑地講。她看了初稿后,覺得不會有人來跟她談戀愛了。我當時把文章讀給她聽,她就有些不開心,但沒有表達出來。
我在想,為什么稿子會讓樂鹽有些不開心,也許是因為寫到了兩代人之間產生的一些沖突,她可能會覺得我更多站在她父親這一邊。我也是一個孩子的爸爸,對樂鹽的父親會有些共情,可能會更從一個為人父的角度考慮,女兒生病,他也在時時面臨困境,我和樂鹽說,如果寫成散文,我可以把你寫的比較好,而非虛構,需要把我真實的感受寫下來。
好的非虛構,是對人性的挖掘
澎湃新聞:評委評價你“用一支幽默的筆,把沖突藏著,把悲傷微笑著講出來”,你在處理情節沖突的時候,其實是有意識地收一收的,你怎么看?
路明:我舉一個例子。樂鹽有一次離家出走,后來又順利回來了。本來我想用這是她“又一次勝利”,相對父母來說。在成文的時候,我刪去了,我怕傷害到她??赡艽蠹視X得這是一句比較幽默的話,其實悲觀地來看,是一個人在幾乎失去一切的時候,所獲得的一點點希望。別看文章可能讀起來挺輕松,但是我自己知道,在自己寫的時候,是很沉重的。所謂的“幽默”,是建立在這種沉重感之上的。了解樂鹽時間長了,我們成了朋友,寫她的故事,難免會有主觀的地方,作為寫作者,我是盡可能地保持冷靜和樂觀,用一種貌似輕松或者幽默詼諧的方法去能寫作。寫的時候也沒有很主觀地去想,寫出來的文章是自然呈現的。怎樣的非虛構才算好的作品,心里是有一個標準的。我覺得好的非虛構作品,會存在很多細節,即便讀者沒有親臨現場,但是一看就知道這事情是真的。
非虛構會記錄、揭示一些比較深層次的東西,甚至是赤裸裸的。在人性這個話題上,討論是很難有邊界的,好的非虛構作品,它對人性的挖掘,通常是不錯的,當然,揭示出的真相往往是比較殘酷的。
澎湃新聞:你有沒有比較喜歡看的非虛構作品?
路明:袁凌的作品,和楊眉寫的《上海愛情故事:一個老來單身的女人決定戀愛》。袁凌的文章看的多些,印象比較深的是《海子:死于一場春天的雷暴》 《守夜人高華》。他會關注邊緣群體的喜樂悲憂。楊眉的這篇寫作周期很長,文章寫得動人。國外的作品,像蓋伊·特立斯寫的《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也挺好,很注重細節。
澎湃新聞:怎么看文學手法在非虛構寫作中的運用?
路明:我想起王小波說過這樣的話,就是先別管文學,寫書得先寫的好看。所以我覺得語言是作品最基礎的東西,有了好的語言,別人才會有興趣讀,往下看。一個好的非虛構寫作者,他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作品上的結構,技巧,表達上的習慣,都得有一些特色。不過非虛構寫作的底色,最終還是用來揭示事物真相的,文學是一種輔助。
澎湃新聞:對大賽的其他獲獎作品,有印象深的嗎?
路明:胡卉寫的《罪與罰:八歲女童溺死胞弟前后》,印象比較深,細節上能夠觸動人。王若虛寫的《電話那頭的克蘇魯:來自電信詐騙重鎮》。他本身是個小說家,寫非虛構,故事就很好看。
澎湃新聞:對業余從事寫作的非虛構愛好者,有沒有寫作上的一些建議?
路明:我自己就是業余寫作,其實很多人,都有出一本書的能力,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就能寫本書,這是不可復制的。不過好的文字,是需要打磨的,開始都會有些粗糙。如果寫作者想出自己的第二本書,就挺難了,因為它需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光寫自己身邊的事情,已經不夠了。好的寫作者,能夠發現我們生活一些細致入微的,被我們熟視無睹的東西,他可以把它們挖掘出來,成為寫作的素材。
澎湃新聞:這是不是需要作者有豐富的生活體驗?
路明:還是得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比如你碰到許多事,一群人,雖然素材很豐富,但畢竟都是很零碎的。我認識一些上海的爺叔,他們的生活故事很多,但大部分人不寫東西,如果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他會知道,同樣一件事情,怎么講比較有意思,說起話來會帶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