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紀委機關報:從對待公車的兩種態度說起
近年來,公車私用現象得到遏制,但仍有少數黨員干部忘了公車姓公,把使用公車看成個人待遇和地位的象征,違規配備使用公務用車問題仍然突出。僅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近期通報的案例看,黨員干部使用公車辦私事屢見不鮮,有的3年公車私用114次,有的甚至駕駛公車到寵物醫院給寵物狗看病,有的以“借”為名長期使用企業車輛并將車輛費用轉嫁給企業。
有人因千方百計揩公家的油栽了跟頭,被查處之后還牢騷滿腹,說“多大的事兒啊,值得這么較真嗎?”而就在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一幅陳列在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第三展廳的畫作:“‘鐵人’王進喜的老母親生病,是他的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奶奶去的衛生所看病,而在他們身旁幾米遠,就是組織上配給王進喜的吉普車……”這個故事,折射了王進喜嚴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品格。兩相對照,不知習慣揩油者是否感到汗顏?
王進喜說過:“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這樣的人生態度,也很直觀地反映到了他在公與私的選擇上。在玉門,父親病逝、家庭困難的王進喜,不顧師傅的勸阻,毫不猶豫捐出了一個月的工資支援抗美援朝,全礦工人用捐款購買的一架戰斗機被命名為“石油工人號”。在大慶,他留下了“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腿被鉆桿砸傷了,他堅持不下火線;為了保住鉆機和油井,他縱身跳進泥漿池,奮力用身體攪拌泥漿,終于壓住了井噴。當上大隊長后,他立下家規:“公家東西一分也不沾”。單位為王進喜配備的威力斯小吉普車,被他用來為井隊拉糧、送病號入院、送工人回家,成了職工的“公用車”,唯獨不讓家人用。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中國傳統文化一貫褒揚和倡導公私分明、大公無私。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環境發生多大變化,不損公肥私、假公濟私,始終被視為做人的本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始終是一種被贊頌的美德。時隔半個多世紀,當我們重溫王進喜的故事,依然會被他的事跡所觸動,正因他身上閃耀著古今認同的價值追求和崇高風范,令人由衷信服。
盡管先賢早已警示“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盡管事實也一再驗證“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但現實中仍然有黨員干部公私不分、假公濟私,甚至因私欲熏心大搞權錢交易,最終“釀成千古恨”。對此,有人歸咎物欲橫流,有人怪罪金錢至上。其實,根源還在于內因,沒有真正改造好自己的主觀世界。為什么公私不分、損公肥私?說到底是品德問題、人格問題、“三觀”問題。
翻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第一條規范便是“堅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對黨員干部來說,只有嚴守公私界限,把不謀私利、不徇私情作為自覺遵循和日常習慣,“底線”才不會搖搖欲墜、險象環生。在拒腐防變的同時,還要向上向善,通過不斷改造自我掃除“灰塵”蕩滌“雜念”,努力做到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秉公用權、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原題為《從對待公車的兩種態度說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