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懂這部良心紀錄片,也就看懂了中國式教育
如果用光影呈現一個孩子12年的變化,會造成怎樣的視覺沖擊?
201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少年時代》曾制造過這樣一場“影像魔術”。導演理查德·林特萊克用12個暑假、同一批演員,原創的劇本,講述了一個男孩兒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歷程。

這個發生在美國的虛構故事,賦予了時間具象的意義。它的橫空出世震驚了世人,不僅拿下當年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還獲提奧斯卡最佳影片。“12年影像奇觀”是當時眾多媒體不約而同為它寫下的頭版標題。


“你明白為什么人們都說要把握時機,抓住當下嗎?
我不明白。我覺得正好相反。
其實是這一時刻抓住了我們。”
正如《少年時代》這句臺詞所說,的確,是這一時刻抓住了他們,他們也因此成為一個時代的天選之子。小男孩兒梅森12年的成長環境,也投射出2000年后,一個美國家庭、這代美國孩子生活中的細微變化。
從劇作層面來說,12年對于《少年時代》只是化妝師、是一種藝術手段,但對于今天大象君推薦的這部同樣用12年拍攝,同樣講述孩子成長故事的電影《零零后》來說,12年卻是電影的一部分。伴隨鏡頭靜靜流淌過的時間,是我們剛剛經歷的時代,也是培育起零零后這一代人的黃金時代。

導演: 張同道
類型: 紀錄片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片長: 89分鐘
由北京同道真實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國廣東方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嗶哩嗶哩和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聯合出品,國影佳映(北京)文化傳播中心發行,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大象點映(上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行的電影《零零后》,將于9月3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用12年時光,記錄一代人成長。這部從2006年開始拍攝的電影,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呈現了零零后主人公池亦洋和王思柔的成長故事。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并非虛構,他們的成長煩惱、重要的成長時刻,都被鏡頭誠實記錄下來。
倘若把觀看這部電影當成是踏入一場橫跨12年的成長之旅,那將是一次絕無僅有的觀影體驗。

男孩兒池亦洋在幼兒園是孩子王,小學、初中的生活中,都遇到了不少很多孩子都可能遇到的成長煩惱,比如調皮搗蛋常被老師“單獨操練”、功課跟不上自尊心受挫、青春期的悸動、對未來的迷茫……但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并愿意為之改正缺點,努力實現。

女孩兒柔柔,總是被媽媽打扮成小公主,能唱愛跳,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畫,也遇到過同伴的孤立、數學學習的挫折、孤身求學異國的困難。攝影機也記錄下柔柔生命里不變的善良和童心,記錄下父母為她選擇教育道路的思考與爭論,也記錄了她的成長與自省。

《零零后》導演張同道說,“沒有誰能夠代表一代人,但每個人都蘊含著一代人的DNA。”
零零后究竟是怎樣的一代人?零零后,中國加入WTO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世界、融入世界。相較于70后、80后、90后,零零后無論是三觀審美,還是處事風格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當年80后被70后批是垮掉的一代,90后被80后叫作叛逆的一代,零零后也常被上一代人們用“不謙虛、不節儉”的“差評”標簽包裹。
但是,零零后們自己并不認同任何標簽,在上一篇推文的評論中,我們就留意到這樣一條冷靜又客觀的評論。

不管你對他們認不認可,喜不喜歡,零零后都已經來了。已經正式步入大學校園的零零后,未來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變革者。如果你不去了解他們,你可能會被時代拋棄。而電影《零零后》正是一個可以讓你了解零零后的窗口,片中的兩個孩子,是這代人的樣本。

導演張同道和本片主人公王思柔
孩子永遠是讓大人們捉摸不透的物種。張同道之所以會將鏡頭鎖定在這樣一群零零后的身上,也源起于身為“老父親”的“焦灼”。2006年,他4歲的兒子開始經常對他的提議說不了,剛好一位正在嘗試新型幼兒教育的朋友——也是在本片中出現的一位重要人物——李躍兒老師邀請張同道導演去她的幼兒園芭學園參觀。

李躍兒老師2004年創辦了主張個性教育的幼兒園芭學園,“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在電影《零零后》里的兩個孩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當李躍兒老師現場解說孩子們每一個動作的心理意圖,為那個對大人來說一直很神秘的兒童世界進行解密時,導演張同道才開始明白,憑借身體和年齡的優勢,居高臨下地俯視這一代新生力量是多么野蠻的傲慢!于是,俯身以平行視角記錄孩子們的成長秘密,成為了張同道拍攝00后這代人的紀錄片的創作動機。
“這些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究竟是怎樣的一代人?我忍不住想一直拍攝下去,因為我非常好奇,他們會長成什么樣子。”每逢孩子成長的節點,張同道導演都忍不住拿起攝像機繼續堅持拍攝,這一拍竟是12年。

張同道和他的拍攝團隊通過紀錄片的鏡頭,以生命映照生命。12年的跟拍,鏡頭里的孩子長大了,拍攝團隊也在跟著孩子們一起成長,那些團隊里的學生,有的已經成家生子。這個“中國電影的愚公幫”,除了將群像中鮮活個體的成長影像,呈現在大眾視野當中,更將孩子教育的議題提供給所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思考。
已經通過首場公眾放映看過這部電影的家長認為,對于孩子們來說,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非常重要,而這部電影讓他們看到了“因材施教”和“性格培養”的重要性。也有看過影片的零零后,覺得在柔柔和池亦洋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那體驗包含成功的喜悅,也有被各種困擾包圍的痛苦。

《零零后》是一位紀錄片導演花費12年時間,寫給中國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通過自己創作的這部電影,張同道希望父母和老師們都能對孩子的教育有所思考。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因材施教都是最理想的教育手段,而了解孩子則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大象特意選在9月1日開學季,在全國范圍內舉辦《零零后》的百城首映禮。這次的百城首映禮,我們將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加盟的影院優先放映。這一次,我們邀請大象的所有新老朋友,成為此次百城首映禮的助力者和參與者。只要你對題材有興趣,且能召集足夠多的同好觀影,戳此鏈接我們都歡迎你發起一場最特別的觀影活動,將這部電影帶到你的城市,讓更多的人在第一時間一起同場分享這樣一部歷經12年真誠打造的成長影像。
如果你為人父母,是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辛勤園丁,《零零后》里關于教育與兩代人溝通的內容,都值得借鑒。
如果你本人就是零零后或者是正在成長階段的少男少女,你在《零零后》里,一定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喜歡紀錄片,并且對12年記錄個人影像的行動感到好奇,《零零后》真誠和有感染力的影像一定會給你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你也可以參加已經在召集中的首映禮場次,和發起人一起伴隨《零零后》里放肆成長、各有光芒的兩個孩子,橫跨12年的成長之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