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楊雨:讀詞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因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見字如面》等節目,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楊雨深受觀眾喜愛。
今年上海書展期間,楊雨也攜新書《楊雨說詞》來滬。四卷《楊雨說詞》選取近50位詞壇名家的120首詞作,自敦煌曲子詞始,經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囊括了1000多年中最重要的詞人及其經典作品,并覆蓋了最重要的詞學風格流派,勾勒出詞之發展脈絡。
在上海書展期間,楊雨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澎湃新聞:因為什么契機想寫這么一套說詞?
楊雨:這個書最早緣于我在喜馬拉雅電臺的系列課程。他們看到了我在《百家講壇》的節目,聯系我的時候是希望做一個針對中小學生課本詩詞的系列講解。
我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唐宋詞。這也給了我一個機會,系統梳理我這么多年的研究和心得。此前各大平臺上也沒有像我一樣以詞史為脈絡講詞的。去年元宵節這個課程在喜馬拉雅上線,一年時間里更新完。
澎湃新聞:大眾對于詞,通常會有哪些誤解?
楊雨:我想通常有兩種誤解。一中是“詞只分婉約和豪放,而且以婉約為主流”。在這個說詞系列中我選了50個名家的詞,在我心中他們的作品各具風格和氣質。即便是同一個人,他筆下的詞也是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的。
另外一個誤解就是對某一個詞人面具化的定性。比如蘇軾是豪放派的,辛棄疾就是個愛國詞人。但越是一流的詞人,越是能駕馭各種各樣的風格。再比如在大家印象中李清照就是多愁善感,凄凄切切的,但在我心中她更多是一個“女漢子”。我希望給大家呈現詞與詞人更豐富的樣子。
澎湃新聞:在這個系列中你選了五十位詞人的120首詞作。在詞人、詞作選擇上,你有什么標準嗎?
楊雨:我一開始并沒有設定詞人的數量,我定的是詞作的數量。這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選擇過程。從專業角度來說,光是宋詞選個300首都不成問題。
所以我在具體選擇中,第一考慮專業學者認可的經典,第二為讀者和聽眾選一些相對普及,或者是和他們的認知經驗有一定吻合度的作品。比如有的作品真的很經典,但它很艱澀很難懂,我也暫時沒有選擇。
還有就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詞,如果我對它們沒有新的解讀觀點,便不會收錄其中。比如一首詞,大家可以在百度找到它的賞析,如果我的解讀和百度沒有太大差異的話,我也許會忍痛割愛。
我很自信的一點是,我選的這120首詞,里面的觀點和體會是百度不到的,是之前網上沒有的東西。如果是有爭議的詞,我會與讀者分享不同的觀點。
澎湃新聞:自己最滿意哪一首說詞?
楊雨:最喜歡的是白居易的長相思。這首詞本來是準備作為試聽上線的,打磨的時間比較長,我也是換了一個比較新的角度。這個角度找到了,對我后面很多詞的解析也提供了一些啟示。
澎湃新聞:在寫書時遇到過什么難點嗎?
楊雨:最大的難點就是出新。尤其大家都知道,歷代名家都是被解釋過的,被賞析過的,我怎樣說出我的特點?我之前看過很多賞析,但那些不會對我產生影響,我不必去模仿,或者一定要超越他們。做好我自己,我的說詞特點就自然在那了。
澎湃新聞:有沒有想過這套書的目標讀者呢?
楊雨:所有對詞有興趣的人。小朋友的話,其實小學五六年級及以上都可以讀。我的聽眾里有不少小學語文老師,她們從我這里吸取靈感之后,會傳遞給更多孩子。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開卷有益”,只要是讀好書就一定會有收獲。每個人的閱讀經驗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都是選擇性地接受。我寫這本書只是把我的所知盡可能呈現出來。1000個讀者有1000種收獲,因為他有自己的生命體驗。
如果書里有一句話或者一個觀點打動到你,這就是收獲。大部分看我書的讀者都不帶有功利性目的,比如要考GRE,要考證書,不是的,只是為了自己獲得一份讀書的愉悅。
澎湃新聞:你認為我們現在的詞教育,有哪些值得改進之處?
楊雨:我自己是一個中學生的母親,也接觸了很多中學語文老師。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就是現在的詞教育還是教材式的,更多關注知識點,考試也是知識點填空,然后把這些知識點固化。但詩詞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和內涵,其實可以是多樣化的。“對這首詞你有什么樣的感觸”這樣的問題,是可以用啟發式的。
我看到過一本語文練習冊,一首小令出現了幾個意象,然后它就問“哪一個的意象最能體現作者思鄉的情緒”?但它這里面有10個意象都是可以體現的,你怎么能知道是哪一個呢?何況作者還是一個古人啊。
拿到題目,我、我女兒和我先生三個人答案都不一樣,但我們都有充足的理由。明月是吧,夕陽是吧,馬也是……我也和許多老師溝通過,他們也很無奈,因為教學大綱的原因,他們也只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
我們說數學是有標準答案的,但像蘇東坡在大江東去這首詞里有什么情懷,你完全可以激發孩子們去暢所欲言,可以設置成小作文一樣的主觀題,不要束縛孩子們的思維。我們不能知道確切答案,而且我們也不能確定這個作者寫作時一定在想什么事。因為我們自己有時的創作也只是游戲之作,你怎么能知道作者當時真是怎么想的呢?
詞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你看周杰倫唱作了很多愛情歌,但不是每首歌都是他的真實經歷。感受是他的,但不一定經歷都是。你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時代背景,但這一定不是這首詞唯一的靈感來源。
所以我認為不要去束縛讀者。我只是告訴你其中一種理解的方式和途徑,但不是唯一正確的。現在中小學就喜歡告訴孩子們,這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如果你不填,就錯了,就失分了,就考不上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澎湃新聞:大家對于同一首詩詞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
楊雨:對,其實大家心里都是有詩意的,只是要找一個激發它的方式。當你發現自己內心有詩意的時候,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很開心,很快樂的。
我去年去新疆拍一個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我們團隊有一個錄音師,是北京過去的一個小伙子,他說他最討厭詩詞,高考時8分的背誦題,他一分都不要。
然后我給西北邊防連的戰士做了一場講座,關于邊塞和戰爭詩的一個中西比較,這個錄音師就沒有辦法,他不得不全程注意我們的錄音效果,但后來他說這是他一生中唯一沒有打瞌睡,還很有興趣聽完的一次詩詞講座。
那時我和連隊戰士們一起討論這些詩詞,他們去理解戰爭詩和邊防詩是最有共鳴的,所以我會把更多主動權交給他們——一首詩該怎樣理解,有N多方案,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這些邊塞詩戰爭詩也離我們幾百幾千年了,但軍人們就有強烈的認同感,甚至補充了我很多關于戰爭詩不同的體驗,這種感覺特別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