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銀幣登場:第二次布匿戰爭與羅馬經濟體制的轉型

王卓琿
2019-09-2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
? 私家歷史 >
字號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經濟后果

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共和國在意大利半島占據了絕對性的主導地位。從臺伯河沿岸的小城市到整個意大利半島的庇護國,羅馬共和國的影響也逐漸向外擴大。至此,共和國不再關注意大利半島上的其他國家,然而懼怕強敵的羅馬人卻并未有時間得以喘息。一百年快速的擴張使得羅馬與大陸之外的西地中海國家產生了摩擦。

同一時期,迦太基擴展成為了東部地中海最強大的商業帝國,占據了北非海岸直至西班牙之間的所有島嶼。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羅馬共和國對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不感興趣,迦太基亦無興趣插手意大利半島。于是最初,沒有利益沖突的兩國在互不干涉的前提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系。但這一切都被麥爾提尼斯人(Mamertini,拉丁語意為“戰神之子”)向羅馬發來的求助打破。

麥爾提尼斯人本是意大利半島的傭兵,后從內部攻占了西西里島的城邦麥散那(Messana),并與鄰邦錫拉庫薩產生軍事沖突。由于不敵,便向迦太基海軍求援。迦太基隨后以保護麥散那為名,控制了西西里島南部。但麥爾提尼斯人又由于懼怕迦太基的統治,轉而希望可以由羅馬來保護他們,便向羅馬求助。熟知羅馬外交的麥爾提尼斯人,希望可以成為共和國的被庇護國。并希望羅馬幫助他們收復錫拉庫薩以及麥散那兩座城池。共和國元老院本無意干涉,但懼怕強鄰的羅馬人又怕迦太基發展壯大威脅到自己,于是答應了麥爾提尼斯人的請求,第一次布匿戰爭也就此打響。

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并沒有流通貨幣。羅馬的經濟也是在意大利半島內部的貿易系統進行交易的,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其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也只有可能會受到氣候和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并無太多外部經濟。對比來看,迦太基卻是在整個地中海地區進行貿易的海上經濟大國,其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與地中海地區其他國家的貿易流通,比起共和國,迦太基擁有更大的市場和貿易圈。經濟模式上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的走向,也改變了羅馬共和國。

羅馬因當時的經濟模式和擴張導致海軍幾乎沒有可戰之力。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戰場是西西里半島,這讓沒有海軍戰艦的羅馬難以在海上與之抗衡。反觀迦太基,擁有上百艘的戰艦,每艘戰艦都有三百名以上的能征善戰熟知水性的海軍水手。此時的羅馬需要支付軍餉、建造戰艦,硬幣因此誕生了。雖然羅馬當地有一定產量的白銀,也從貿易交往上獲得了一些白銀,但總體上來說白銀儲量是不足的。因此,此時銀幣幣值可直接反映出當時的銀儲備及含銀量。此時共和國的銀幣重達6.81g且特別稀有。《希臘羅馬古事字典》(A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ies)于1842年出版。其作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拉丁語及古希臘語教授威廉·斯密斯。此書雖年代久遠,但至今為止,依然是一本具有很高參考價值的希臘羅馬古事全書。斯密斯教授曾在此書中指出,鑄造制度的引進是為了商貿的目的,以此來擴張羅馬的購買力和影響力,然而受限于銀礦稀少,此時的共和國銀幣并未大面積流通。

(羅馬共和國早期Didrachm(銀砝碼)275-255 B.C,重約7-7.5g,正面為赫爾克拉斯,背面刻畫羅馬誕生的神話,一只母狼喂養著羅慕路斯與雷慕斯。圖片來源NGC 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

上圖的羅馬銀幣,大約在布匿戰爭的兩年前鑄造,正面說明了羅馬在此時與意大利半島外的市場進行交易,并且羅馬人需要一個流通的貨幣來標準化本國的經濟和物價,就連其設計,都與地中海廣為流通的亞歷山大大帝希臘銀砝碼十分相似。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于公元前241年羅馬人和迦太基人之間的和平條約。盡管迦太基人仍有繼續戰斗的能力,但面對不認輸的羅馬人,他們早已變得疲憊不堪。驅使迦太基參戰的西西里島也在戰爭中成為廢墟,短期內不再有任何經濟價值,戰爭對于迦太基來說,已經成為了賠本買賣。西西里島中幸免于難的錫拉庫薩城也早已在戰爭中脫離了迦太基的掌控。

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與羅馬簽訂了和平條約,將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的領土交給羅馬共和國。同時,迦太基需要向羅馬支付3200埃維厄塔蘭同(Euboean Talents)白銀的戰爭賠償。(一羅馬塔蘭同等同于1.33 Attic塔蘭同,一希臘塔蘭同約25.8kg。埃維厄塔蘭特與希臘塔蘭同重量相仿,故3200埃維厄塔蘭大約為83噸白銀)。其中1000塔蘭同立即交付,剩余的2200塔蘭同分十年支付。

這是羅馬經濟首次有大量白銀流入。意大利并不以其銀礦聞名,并且羅馬人經常缺乏諸如銀等貴重金屬來鑄造錢幣和提高購買力。與此同時,這場戰爭賠償讓羅馬共和國首次嘗到了戰勝富國的甜頭。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期的經濟危機

第一次與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人用迦太基的賠款來穩定國內經濟,而迦太基則在將軍哈米爾卡·巴卡的領導下,在西班牙擴展新領土。后來其子繼承了父親的戰略方針,便是著名的漢尼拔。西班牙地區擁有大量的金礦和銀礦,為迦太基人的軍事和經濟提供了巨大的資金來源。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擊了城邦薩貢托。在《埃布羅條約》條約中,羅馬不能涉足埃布羅河以南,迦太基不能涉足埃布羅河以北。薩貢托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埃布羅河以南,是迦太基的勢力范圍。然而羅馬共和國卻擔心迦太基再次壯大,便答應了薩貢托的求助,成為了薩貢托庇護國。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羅馬及迦太基的行軍地圖。薩貢托位于西班牙南部。圖片來源:The Map Archive, Map Code:Ax00806

在漢尼拔圍攻薩貢托時,羅馬元老院立即派了一位身份顯赫的議員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前往迦太基下達通牒。費比烏斯要求迦太基人把漢尼拔交給羅馬人,并停止在西班牙的擴張。這一要求被迦太基議員們毅然拒絕,在迦太基人眼中,戰爭發生在埃布羅河南部,與羅馬人無關。然費比烏斯則堅持迦太基攻擊了羅馬的被庇護國,如若不答應交出漢尼拔,便是與羅馬宣戰。史學家李維曾記載,“這場所謂的外交通牒,無外乎是為了形式流程,羅馬早已準備開戰”(羅馬史Book XXI,VII,49)。

在費比烏斯的強硬態度下,迦太基參議院拒絕遵守《埃布羅條約》,因為羅馬人率先背叛了《條約》。史學家波利比烏斯記錄到:“羅馬人反對迦太基攻擊薩貢托,因其已成為羅馬的被庇護國,然而這卻與埃布羅條約的內容相反”(Histories.Book III.15.6),明確記載了羅馬人違約在先。

漢尼拔早已為戰爭做好了準備,他在西班牙建立了迦太基的軍事基地,并常年招兵買馬。西班牙的經濟開發此時也初具規模,足以成了遠征的經濟后盾。

他帶領軍隊沿著海岸從新迦太基出發,征服沿途的城市,繞過了羅馬的庇護國Massilia馬賽,盡可能地避免與海岸沿線的其他羅馬盟國接觸。很快,漢尼拔穿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了意大利的中心地帶。漢尼拔在意大利贏得幾次重大戰役的勝利,例如特拉西美諾湖戰役(218 BCE)和著名的坎尼戰役(216 BCE),數場戰役幾乎摧毀了整個羅馬軍隊。

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行軍圖,此圖省略了部分漢尼拔在意大利的行軍路線。圖片來源:Pegasi Numismatics

在這公元前218-204這14年間,漢尼拔的軍隊在意大利半島如入無人之境,其軍隊的補給也大多依靠洗劫當地村落,與羅馬軍隊交戰的同時沿途收集資源和食物。給羅馬共和國的農業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漢尼拔吸取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教訓:如果戰爭會對領土的經濟價值造成打擊,那么主戰場一定要在羅馬人的土地上。畏懼于漢尼拔優秀的軍事才能,共和國此時亦阻止不了漢尼拔在意大利肆意“補給”。

此時的獨裁官,正是與迦太基宣戰的費比烏斯。費比烏斯自知不敵漢尼拔,只好采取迂回戰術,避免與漢尼拔正面交鋒。但為了防止漢尼拔占領意大利的土地,費比烏斯與漢尼拔的軍隊形影不離,卻從不交戰。在這種戰略下,漢尼拔軍隊所占領的土地,永遠只停留在腳下。不過迫于軍資的短缺,費比烏斯軍隊的補給方式往往是就地征用意大利盟友的物資或人力,這無疑給千瘡百孔的意大利半島又增重了負擔。

羅馬共和國此時也逐漸意識到,其經濟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場全面戰爭。漢尼拔給羅馬人帶來了繼公元前390年羅馬之劫(公元前390年,北方部落首領布倫努斯曾一度攻占羅馬城,并在城中大放肆洗劫,給羅馬人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也正因為如此,羅馬共和國十分畏懼強敵,怕任由強敵發展,最終會再度威脅到羅馬城)后前所未有的恐慌。

而羅馬此時的財政情況,也可以從其貨幣中得到直接反映。公元前218-212年 ,羅馬的銀幣含銀量急速下降。快速的貨幣貶值一方面意味著羅馬的財政空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銀儲備的消耗殆盡。與此同時,銅幣與青銅幣也未能幸免于難。不同于銀幣的是,銅幣與青銅幣無法降低其金屬含量,于是共和國便大大的降低了這兩種貨幣的重量。《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及其經濟》一書為史學家凱·菲利普寫于2014年。此書中菲利普教授從計量學,古錢幣學,以及歷史學的角度分析了羅馬共和國的經濟情況。菲利普曾在此書中提及,部分羅馬共和國錢幣的含銀量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早期曾掉落至先前的30%。如此之低的含銀量,近乎象征著羅馬共和國經濟的崩潰。

以下為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低含量的羅馬銀砝碼,不僅其重量遠遠低于上文展示的錢幣,其含銀量也有著明顯下滑。(圖片皆出自Wildwind古錢幣拍賣行成交數據庫)

考慮到最早的銀砝碼重6.8g,然而此時的銀砝碼只重5.5g左右。這一標準上的變化也側面反映了羅馬共和國需要新的鑄造標準來盡可能緩解財政上的困境。

戰爭的第五年,即公元前214年,羅馬共和國的財政便已被戰爭拖垮,補給面臨困難。漢尼拔與費比烏斯的兩只軍隊在意大利半島內四處游走,致使羅馬共和國財政近乎崩潰。但對于元老院來說,投降承認戰敗國的身份永遠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選擇其他方式來挽救共和國財政。

漢尼拔的雕塑,出自Mommsen‘s“Romische Geschichte”第265頁

騎士階級的戰爭貢獻

公元前214年,第二次布匿戰爭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戰爭的規模已經大得出乎了共和國與迦太基的預料。對于漢尼拔來說,他未料到羅馬人的意大利盟友會不為所動,無論他在意大利做什么,都撼動不了羅馬的庇護國地位。而這個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漢尼拔所經之地,費比烏斯必定緊隨其后。如若有意大利盟友企圖背叛,那么在漢尼拔離開之后,盟友面臨的則是費比烏斯的軍隊。

而對于共和國來說,這是他們經歷的第一次全面戰爭,也是第一次有四面受敵的感受。在北方,漢尼拔的軍隊肆意踩踏著意大利的土地。在西方,為了切斷漢尼拔的補給線,共和國的軍隊把戰場轉移到了伊比利亞半島。在南方,不甘寄人籬下的錫拉庫薩也在公元前215年宣布獨立,加入漢尼拔的陣營并向共和國宣戰。而東方,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五世想趁機占領希臘以及伊利里亞,便向其庇護國羅馬宣戰,開啟了第一次馬其頓戰爭。

對于共和國來說,只有打贏才能索要戰爭賠款彌補經濟損失,所以當下之急自然是尋找方法填補財政空虛,于是元老院找上了共和國內財富僅次于議員的騎士階級(羅馬的騎士階級與中世紀的騎士階級不一樣,羅馬的騎士是位于貴族之下,平民之上的一個社會階級)。共和國內的騎士大多為商人,工匠,以及中小型農場主,是共和國經濟的最主要稅收對象。史學家李維曾記載,共和國戰爭損失慘重,“羅馬上下,除了最有財富的騎士以外,無人穿戴裝飾物。”(羅馬史Book 23:Hannibal at Capua 23.12)。出于元老院的施壓以及對共和國政府的責任心,這些騎士們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的資產投入國庫。與此同時,元老院也鼓勵有錢的平民效仿騎士,一下子,共和國政府便征收上了一大批資金。

然而騎士的資金雖可解燃眉之急,卻并不治本。有了一筆資金之后,共和國政府便修改了戰略目標,優先攻取可為共和國政府提供財源的土地。而剛好有兩塊富有的土地此時與共和國為敵,漢尼拔的伊比利亞半島以及古希臘城邦錫拉庫薩。

錫拉庫薩的財富

古城錫拉庫薩是西地中海上十分富有的城邦,長久以來在西西里島便占據著貿易的主導地位,直至迦太基到來之前,錫拉庫薩通過海上貿易累積了大量的財富。而此時,錫拉庫薩的國王希羅尼穆斯(Hieronymus)早已與漢尼拔結盟,與羅馬開戰。

共和國的首要目標便是臨近西西里島上的錫拉庫薩。然而錫拉庫薩地理位置十分易守難攻,羅馬人圍城了一年多未能攻下。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阿基米德此時亦在城中,還為城防設計作出了不少貢獻。然而錫拉庫薩城民過于自信,在公元前212年末讓羅馬人得到了可乘之機,馬塞勒斯將軍派了一支部隊混入了舉辦節日的城內,隨后迅速地占領了城墻。雖然總指揮馬塞勒斯(Marcellus)答應錫拉庫薩城居民,不屠臣,不洗劫,然而,壓抑許久的許多羅馬傭兵以及逃兵率先對城市展開了洗劫。隨后士兵們也不甘落后,羅馬“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屠殺,每一個阻撓士兵的人都將成為這種瘋狂的犧牲品。士兵及傭兵們所到之處,掃蕩無余。”(李維,羅馬史Book 25:The Fall of Syracuse 25.29)。而這些財富,也不是全部都被士兵個人們掠走,相當一部分被帶回意大利交予了共和國政府,首當其沖的便是大量的黃金及白銀。

雖然在李維的記載中,這場洗劫并非馬塞勒斯將軍的本意,但是其結果卻實實在地緩和了共和國的財政危機。史學家Norman Davies曾在其書中大膽揣測,馬塞勒斯在知道錫拉庫薩被士兵洗劫之后,選擇了充耳不聞,一面可以讓士兵們發泄一年多圍城的怒火,一面亦可以給人民及羅馬帶來更多財富。而錫拉庫薩則在圍城結束之后被洗劫一空。

錫拉庫薩所帶來的財富亦可直接從公元前212年之后的羅馬古幣中得到證實。羅馬元老院為了更好地利用新入國庫的大量白銀,在公元前211年,共和國不再以希臘的貨幣為鑄造標準,推行了只屬于羅馬的獨特貨幣體系。新的體系創了幾種全新的貨幣面值,如銀幣第納爾,維多利納爾,奎納里烏斯。其中的第納爾更是成為了未來四百年地中海的核心貨幣。這一新貨幣系統的面世也象征著羅馬從意大利的地方經濟貿易正式轉為地中海經濟。不同于之前羅馬貨幣,新鑄造貨幣將不再只為在意大利半島流通,而是要同時流通至海外。羅馬人也不愿再復刻希臘貨幣的設計,進一步將具有羅馬特色設計的貨幣推崇至西地中海。設計上擺脫了地中海主流的希臘貨幣,自立門戶。與此同時,為了方便流通,新的第納爾比銀砝碼要輕三分之一,也最大可能地加大了其含銀量。羅馬的錢幣也正是開始挑戰其他希臘系錢幣在地中海的主導地位。

此時所鑄造的第一批第納爾約重4g,與銀砝碼比較明顯較輕,然而其含銀量則高達95-98%。與此同時,羅馬錢幣的設計也不再模仿希臘錢幣的設計,正反兩面采用了傳統的羅馬神明。

下圖則是一枚奎納里烏斯,面值約為第納爾的一半。羅馬的貨幣體系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后,開始了以第納爾銀幣為核心貨幣的革命。

211BCE,1.98g,奎納里烏斯。正面為羅馬女神,V=5.Wildwind RCV 2000 Edition#42 Ex.No.1

對比212年之前的銀幣的含銀量(30%)和現在近乎98%的新銀幣,羅馬財政在這兩年間的改善一目了然。然而錫拉庫薩所帶來的財富只是改善羅馬經濟的第一步。羅馬共和國在這之后,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漢尼拔的軍事以及補給的根基-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的礦場

錫拉庫薩給羅馬所帶來的財富固然龐大,但并不足以支撐新建立的貨幣體系。共和國既有的領土中并無大量的礦場以供開采。沒有金礦銀礦的產出,財庫中的白銀的消耗殆盡也只是時間問題。不過伊比利亞半島則不一樣,此地有著大量的天然銀礦,在漢尼拔和其父親哈米爾卡巴卡的建設下,已經初具規模,是共和國理想的銀庫。一旦擁有西班牙,羅馬共和國便有足夠的銀礦來支撐未來的貨幣,維持其價值。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費比烏斯自知不敵漢尼拔,但同時又不能放任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于是整場戰役中,其主要目的便是拖住漢尼拔的軍隊,防止其策反羅馬的意大利盟友。這也讓漢尼拔無可奈何。擅長打仗的漢尼拔在意大利進退兩難,即達不到策反意大利盟友的目的,羅馬軍隊又不愿與其決戰。雖然消耗戰讓羅馬經濟損失慘重,但是漢尼拔需要一兩場決戰來扭轉占據,一時進退兩難。僅僅只擁有一支軍隊的漢尼拔,不足以占領羅馬領土,而迦太基其他將領帶領的援軍也被羅馬共和國的軍隊抵擋在意大利北部。于是在意大利半島屬于迦太基的土地,永遠只有漢尼拔腳下的軍營。

而擁有了錫拉庫薩財富的共和國政府,此時也有了經濟余力可以進一步推動戰爭。

著名的羅馬將軍大西庇阿也是在這時登上歷史舞臺。關于漢尼拔,大西庇阿與費比烏斯意見相仿,二人都不愿意與漢尼拔決戰,羅馬共和國的人力此時也遠遠沒有達到枯竭的地步,既然漢尼拔想要決戰,羅馬人便偏不與漢尼拔決戰。大西庇阿這時向元老院提議自己去切斷漢尼拔的后路。公元前211年,大西庇阿前往西班牙,并直接將其戰略目標放在了西班牙的迦太基首都——新迦太基城。公元前209年,大西庇阿跨過埃布羅河,奇襲新迦太基,新迦太基城迅速淪陷。

雖然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抵抗持續到了公元前206年,不過這三年間,羅馬一點一點的蠶食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盟友,以及迦太基的財富。在羅馬的大軍面前,許多之前依附于迦太基的部落也紛紛投靠了羅馬,成為其被庇護國。與此同時,大西庇阿洗劫了當地迦太基的城邦,一舉繳獲了大量的黃金白銀,并且使許多青年成為奴隸。更為重要的則是,西班牙的金礦以及銀礦徹底歸屬于羅馬共和國。這些銀礦給羅馬的經濟帶了近兩百年的穩定,直至共和國晚期,共和國政府才開始從高盧以及近東開辟新的財政收入。不過這并不代表西班牙的銀礦干涸,羅馬銀礦的干涸影響財政大約在公園后二世紀圖拉真時期才開始對共和國經濟產生影響。

而在攻占了伊比利亞半島之后,羅馬貨幣保持著和之前一致的高含銀量,西班牙的銀礦也成為了共和國中后期的經濟基石。與此同時,占領了西班牙以及錫拉庫薩的羅馬,不知覺中亦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不但多出了大面積的領土可供稅收,與此同時還擴大了羅馬貨幣的流通范圍,加大了貿易的規模,頗有成為西地中海第一強國之勢。也正是從這時起,羅馬開始成長成為地中海的貿易核心。

羅馬帝國時期西班牙的采礦機:Drainage wheel from Rio Tinto mines,in the Sierra Morena mountains of Andalusia,Spain.Ancient Roman mine's drainage technology.圖片出自Peterlewis

被重塑的羅馬共和國經濟

第二次布匿戰爭無疑是羅馬共和國經濟體系重塑的一個新篇章。羅馬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之前,仍然保持著很強的農耕傳統,大部分財政來源為農民及農場主。羅馬對與外界的貿易不感興趣,是一個傳統的封閉式農耕經濟。這是羅馬人一直引以為豪的經濟模式,保守的羅馬人認為傳統的經濟,就是最好的經濟。即便第一次布匿戰爭,也未能給羅馬敲響警鐘。共和國政府只想保證周邊無強敵和生活方式不變,這也恰好反映了羅馬人的價值觀。

第二次布匿戰爭所帶來的危機讓畏懼強敵的羅馬人大夢初醒。他們意識到僅僅打敗迦太基是不夠的,打敗過一次之后,假以時日,對方還會再卷土重來。所以在二次布匿戰爭之后,羅馬剝奪了迦太基的所有土地,進而變成了西地中海最大的霸主。不過隨著新的土地納入共和國版圖,共和國也不得不開始制定新的制度來管理。于是西班牙、科西嘉島、西西里島、撒丁島等島嶼被并入共和國版圖。共和國第一次提出了“行省”的概念,這些新的領土由元老院派人管理,其省長往往是在任的Praetor(軍事執政官,裁判官)或者卸任的前執政官。這些新的領土,也無疑給共和國加大了稅收的空間,帶來了一個更龐大的人口及稅收基數。這也是共和國經濟體制重塑的第一點:新提出的“行省概念“以及其帶來的經濟效益。

由于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上肆意妄為了14年,意大利半島戰后的數年間一直處于重建,幾乎沒有經濟價值。所以新納入版圖的行省便需要上繳大量財政收入。從制度建立之初便加大了共和國政府以及意大利半島對行省財政的依賴性。

第二點則是共和國內部的騎士,在戰后獲得了更高的經濟及政治地位地位,甚至不亞于元老院的權力及財富。前文曾提及,在共和國最艱難的時候,騎士階級自愿分攤了戰爭負擔。在羅馬戰勝之后,德高望重的議員們自然不能輕視這群羅馬的“恩人”。共和國政府之所以得以存活,大部分是仰仗騎士階級的杰出貢獻,于是騎士階級便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庇護人”,亦可以理解為共和國政府欠了騎士階級一個人情。這也就意味著共和國政府需要償還這些人情,而償還的方式,則是加大了騎士階級進入現有共和國官銜的數量,并且在經濟上,給騎士階級提供了許多與貴族共享的福利。

第三點,則是新推出的貨幣體系。意識到不能再滿足于意大利半島的羅馬人,終于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后推行了屬于自己獨特的貨幣體系,這象征著羅馬準備將其經濟圈擴散至地中海。不再模仿希臘的貨幣,羅馬人意識到了海上貿易所帶來的好處。在穩固自己經濟地位的同時,羅馬的經濟影響力也隨著購買力的上升越來越大,最終籠罩整個地中海。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迦太基的喪鐘,在這之后的迦太基再也沒有實力可以與羅馬對抗。但是與此同時,這場戰爭也同時敲醒了保守的羅馬人,讓其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迦太基的經濟及管理模式。經濟改革之后的羅馬,將代替迦太基,成為了新的西地中海經濟霸主。

    責任編輯:熊豐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台湾省| 会宁县| 通城县| 寻乌县| 庄河市| 巴林右旗| 柘荣县| 嘉义市| 慈溪市| 乌拉特中旗| 寻乌县| 眉山市| 盘锦市| 乌拉特前旗| 壶关县| 大方县| 壶关县| 马关县| 分宜县| 甘泉县| 会同县| 临夏市| 兴和县| 华蓥市| 吴忠市| 呼伦贝尔市| 承德市| 石林| 石柱| 灵石县| 托里县| 班戈县| 盐津县| 纳雍县| 三门县| 荔浦县| 新邵县| 沂南县| 宜春市|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