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結婚的理由


報道說,許多年輕人表示,不結婚是因為“窮”——戲謔之外,也蘊含復雜的社會因素:一方面,結婚需要的物質條件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許多人害怕“婚后復貧”、“失去自由”。還有些人則是“想開了”,尤其是女性越來越獨立,不再依賴結婚去得到什么。
那些恐婚的人都經歷過什么?
Lens 曾經和一些人聊過他們的“恐婚故事“。印象很深的是,有個女孩說她害怕走進婚姻 ,是因為父母感情破裂的陰影,而另一個人,卻恰恰是因為父母婚姻太過完美,他覺得自己做不到。

景觀設計師@巨:
“我對自己的生活基本滿意,也能在各種事情上自理。所以我開始想,結婚能帶來什么:
不確定的人際關系(很不喜歡去討好一大家子人);不確定的犧牲(憑什么要以丈夫的事業為重,女人從生寶寶開始就得完全主內)……我害怕自己掌控不了將來的生活,也害怕失去自我,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我很愛自己,不愿讓自己委曲求全?!?/p>
害怕激情消退
舞者@阿布:
“離過兩次婚,都是一開始渴望婚姻,沖動過去后,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歸根到底,還是不夠了解自己。一開始就知道對方是什么人,但總是自欺欺人?!?/p>
花店店主@鑫:
“經歷過一次婚姻,三段戀愛,最大的感受就是:愛情是消耗品。激情用光,那些無法改變和包容的地方,就會開始慢慢磨損彼此的感情。之所以害怕婚姻,其實是害怕它讓感情變質的能力。”


沒看到好的榜樣
互聯網運營@Celeste:
“身邊所有人的婚姻,包括我爸媽,都不是我所想要的婚姻。愛情消失,兩個人開始互相苛責,在我看來,這是最可怕的,他們就是一路忍受,一路妥協來的。
我會強迫自己理智分析婚姻,結論就是:婚姻是高風險投資。
我喜歡冒險和主動付出,但我還沒找到婚姻的出路,賭徒也是因為看到翻盤的可能,才有勇氣一擲千金吧?”
自由職業者 @水問:
“我的恐婚,更像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結婚了。可從這些人的婚姻里,我并沒有看到美滿:先是大學同學,兒女雙全,老公忙于事業,于是她有了新的感情寄托;身邊已婚的朋友也給過我一些暗示;前段時間,連家里的親戚,快五十歲的長輩,也劈了腿……
看著身邊這些例子,我甚至在想,我自己會不會也出軌?!?/p>
原生家庭的影響
學生@一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豬:
“我從來沒有跟我爸親近過,從小就是我媽在帶我。長大后才懂得,爸媽之間存在很嚴重的“三觀不合”,爸爸婚前婚后差別很大。盡管我現在年齡還小,但已經根深蒂固地,害怕對方前后判若兩人?!?/p>
攝影師@田丙瑤:
“我爸媽,其實有我見過的最美滿的婚姻。我覺得自己不可能和他們一樣了。我是一個很容易感到煩躁的人,不太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克制不住,就會說一些惹人生氣的話……所以,一個人過的時候,我更舒服。”

中國當下有2億單身人口。從數據上看,男性終身不婚的比例遠高于女性,但經常成為熱議的,卻是對大齡單身女性的催婚,甚至稱她們為“剩女”。
幾年前來北京工作的美國記者Roseann Lake對Lens說,她初次知道這種狀況時十分吃驚。她發現:春節假期后,平時愛說愛笑的女同事都打了蔫,因為她們過春節時遭遇了逼婚?!斑@些女人經濟獨立,能講兩種語言,有碩士文憑……難道只因為沒帶個男人回家,一切就被抹消了?”
于是,困惑的她花了幾年時間來采訪探究這個問題,寫了本《單身時代》。

“渴望愛情,但沒到犧牲其他野心的程度”
自己開了家公關公司的小楊是典型的“城市獨生女”:她34歲,是中國第一代“want it all”(什么都想要)的女人。每年帶父母去歐洲旅行,還給他們裝修、添置新東西。但父母依舊對女兒不滿意,認為她應該盡快結婚生孩子。小楊并非不積極,約會和相親她都試過。
一次,她帶剛認識不久的約會對象參加一場重要的商業活動,那晚她忙著談笑周旋……結果那位約會對象不久就和她說了再見,覺得這樣的她“不安全”。還有一次,對方見面就告訴她:他的第一次婚姻解體,就是因為妻子不夠顧家。
事業的成功,在婚戀市場并不是吃香的籌碼?!拔耶斎豢释业搅硪话?,但沒渴望到犧牲自己其他野心的程度?!薄案改赶胱屛覀儞碛凶詈玫模覀儗Α詈谩亩x實在是雞同鴨講?!彼f。

Roseann 的中文外教張梅,來自離哈爾濱不遠的一座小城。23歲時離開家鄉時,張梅和父母約法三章:給她三年自由時光,時候一到她就會回家鄉。
在北京,張梅和幾個女孩合租,一周有時工作6到7天,周末和室友出門購物吃飯。換句話說,她的交際圈里基本都是同齡女性。
張梅對愛情有種實際又不算積極的態度。她把感情寄托在“緣分”上:等待命運在合適的地點安排合適的人。緣分曾給她帶來過一個男人:她的一位日本學生。他不抽煙,吃飯的時候會把她不喜歡的蔬菜吃掉。張梅喜歡上了這個溫柔的人,但他回日本后,她也沒再爭取什么。
和父母承諾的“自由期”超限后,每周打電話時,張梅都要想辦法應對母親催婚的旁敲側擊……
“我想享受一個人的自由……我明白這不是長久的安排。但為了這種自由,我付出了很大努力,想盡力把它維持得再久一點”。
2019年Roseann Lake再來北京,沒能見到張梅,她還是回老家了。

馬瓊是典型的“三高”型剩女:在耶魯大學讀了本科和法學碩士,為了父母回到了北京。但她還想再回美國讀博士。一直到大學,父母都反對她談戀愛,但從美國回家,她卻被催促著馬不停蹄地開始相親。
她毫無愛情的經驗。高中同學告訴她:“你找不到男朋友,因為你完全不會撒嬌。”有個好朋友給她拍了新的微信頭像,不久后,新頭像吸引來一個韓國男人,兩人聊得不錯,他邀請馬瓊來住的地方一起做飯。
飯做到一半,男人下樓買東西。這時,馬瓊發現自己對這個男人一點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于是她偷看了他的私人物品:整潔的西裝,按顏色成排掛好的領帶,甚至還拿起他的鞋聞了聞……
后來,她還是和這個人不了了之。現在,她搬到了香港,享受著單身和約會交錯上演的生活。

-1990年,中國25歲及以上的未婚女性僅占女性總數的1.04%;
-而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5-29歲年輕女性中未婚率漲到了21.62%。
但數據同樣顯示,30歲后,女性的未婚率迅速降低,30-34歲的未婚女性僅占全部女性的5.35%,35-39年齡段的僅有1.75%。
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剩女”是個“晚婚”而非“不婚”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多數女性在30歲后驟然結束單身,可能確實面臨了不小的社會壓力。

許多國家都或多或少經歷過“剩女”潮:在美國,1980年前后,女性進入職業市場、獨立性更強,擇偶標準就發生了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是受教育程度:當擁有大學文憑的女性開始多于男性時,女人必須改變,因為找不到那么多高學歷的男人。

(低娶:社會學概念,指選擇比自己社會、經濟條件低的女性;高嫁:社會學概念,指選擇比自己社會、經濟條件高的男性)
在擇偶心態上,Roseann 發現同齡的中國男女性也存在挺大差異。
“女性朋友總告訴我:中國男人壓力太大了!30歲的女人可能還滿腦子想著找個浪漫的伴侶,但30歲男人的想法就必須得要實際很多?!痹赗oseann 的觀察中,“中國女人很會照料自己:健康啊,外表啊,文化程度啊,但好像留意這些的中國男性數量比較少。”
但Roseann 覺得,當務之急是不要讓男性和女性彼此因為偏見而互相污名化。

最近,Roseann 在中國組織做“剩女”獨白時,她發現“剩女”已經成為部分女性主動選擇的心態:“一個已經結婚、馬上要生小孩了,她說:所謂‘剩女’的心態永遠烙印在我身上?!?/p>
“‘剩女’的含義已經變了,她們是那些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東西、知道什么能讓她們開心的人。她們尊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為了追求這些東西,寧愿面對壓力和批評。
有人會用這股力量來抵抗生孩子、生二胎的壓力,抵抗做某件丈夫喜歡自己卻不喜歡的事情。這種心態永遠不會消失。” Roseann 對Lens 說。
03
為什么在大城市很容易單身?
“單身生活是主流價值觀進步不可避免的產物,婦女解放、廣泛的城市化、通信技術進步和壽命的增加,這4個因素勾畫出我們時代的輪廓,而每一個因素都指向單身?!睂W者埃里克·克林根伯格分析說。
城市越擴越大,讓談戀愛都成了一個體力活兒。那種愿意每天從北五環騎車到南三環給女友送水果的男孩兒固然讓人感動,而大部分人考慮的問題是:我愿意花多長時間坐地鐵趕赴一場結果不甚清晰的約會?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兩段談戀愛,也會收獲類似異地戀的感覺,對吧?
不過,城市規模大了,分手也就方便多了。當你決定不再見一個人時,完全不必擔心再遇到他(她)。

學者希娜·亞格爾提到了“人類神經處理信息的有限性”——俗稱“選擇恐懼癥”。
“過度的選擇是折磨人的,選擇爆炸讓人更難以弄清楚他們想要什么,以及該如何得到?!北热?,在婚戀網站上一頁頁翻閱成千上萬個潛在結婚對象的資料后,那些人的面孔就會成為模糊的一團。一位網上約會者則說,自助選擇意味著“每個人都在尋找更好的下一個人”。
更何況,大城市里突出的經濟壓力,會讓單身自然地成為一個優先級別的選擇。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單身能讓人輕裝上陣,靈活地安排工作時間。他們能隨時搬家、加班,也無須花時間做晚飯。他們在財務方面也更輕松。
而且,對于想要躍遷的年輕人來說,單身能讓他從日?,嵤潞拓熑沃薪饷摮鰜?。

04
單身,也是絕佳的個人升值期?
大城市正在庇護越來越多失落的單身年輕人,他們充滿焦慮的夢想,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尋求發展,而不愿認真注視愛人的眼睛——有時候,逃避反而更容易。
調查數據也能佐證這一點。
美國一項針對1000多位單身人士與3000多位已婚人士,為期5年的追蹤調查顯示:單身的人經歷了更多的自我成長。
他們更愿意去獲得新的經驗和挑戰,自我管理和自我決斷意志也更強。他們更加確信:
“我能判斷什么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而不是人云則云?!?/p>
“我對自己的想法非常自信,即使有時候跟主流不是很一樣?!?/p>

單身,其實是一個絕佳的個人升值期?!皠e人在說甜言蜜語,我在做更自由的事。
《單身社會》中也提到,獨居生活有助于人們追尋個人的自由、對自身權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實現。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發覺自己有修水管的本事,不要訝異,這或許就是你被單身生活激發出來的潛力。
而只要是足夠自信建立的自我,單身很好,戀愛很好,結婚也很好。
你想清楚了嗎?
采訪&編輯 :Mint、YAO、DAI、MUYANG
文中采訪的玫瑰,所著《單身時代》中文版已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