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把貴州少女性侵案拍成電影,備受爭議
影片在貴州貴陽周邊拍攝,王傳君飾演從城市來到小鎮的調查記者,王硯輝飾演女主的父親,是二人繼《我不是藥神》后的第二次合作。


2015年,《馬賽克少女》劇本創作初期,受到導演婁燁青睞,奪得重量級影展的創投項目,請來實力強勁的主創團隊完成制作。
2019年7月,在FIRST青年電影節進行亞洲首映,其攝影被評為FIRST的“最佳藝術探索”。
自述 翟義祥 撰文 張銳嘉


相比于一般性侵題材那種充滿了案件、情節、高潮的影片,我想用這部片子講述女主人公自我成長的過程。
被傷害的女生徐縈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角色,她所主導的行動和語言非常少。她似乎并未特別在意自己被性侵這件事,她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否掙脫這個小鎮里家庭、學校的環境,這一環境對她而言,因缺乏理解而令人窒息。
每個人對“馬賽克”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包括做新聞的人會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說真相是什么,包括女孩的自我認知,她是如何開始探尋自己的女性心理認知的,她對自己的看法也是模糊的,這是另外一種馬賽克。

家里燈光昏黃,鏡頭從燈光下的王硯輝轉向站在家門外暗處的小女孩徐縈,母親開始譴責徐縈:“放了學也不早點回家,有啥事情也不跟大人講,越大話越少?!蓖醭庉x飾演的父親徐廣軍轉身吼道:“就你話多,在家你人都看不好,整天就知道打麻將?!?/p>
這是影片開始第七分鐘,女主角徐縈就在這場戲中,向父母交代了傷害她的人——地理老師張學勇。
徐廣軍聽后沖到學校找張學勇理論,要為女兒討個公道,卻被教務主任一口否認,“絕對不可能是張老師?!?/p>

他在片中扇徐縈耳光,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女兒好,但女兒卻點破他想要兒子,從小把女兒當兒子養的自私,用野蠻的方式存在于女兒的成長過程中。

處于迷茫中的徐廣軍,從附近的城市找來了調查記者賈世明深入調查此事。
王傳君飾演的賈世明是一個在城市里工作的記者,就像很多當代年輕人所處的狀態:他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事業上又很難推進。
他作為記者第一次來到小鎮上,是一個介入者的角色。





她坐著他們的摩的遠去,還是倒坐在摩托車上,他開始察覺女孩的古怪和叛逆,那一刻他對自己的判斷開始有了懷疑,孩子會不會是曉光的?

小團體中有一個個頭矮小、總被欺負的孩子,告訴賈世明“不是曉光干的”。后來曉光離開小鎮后,也是他去找徐縈說,“曉光讓我來照顧你”。



賈世明的報道造成了不小的社會影響,并且自媒體出現后,社會新聞已經在衰落了,所以回到城市后的賈世明,接到了上級的指派:從社會新聞部門被調到了財經部門。他有挫敗感,他進入一個更自我懷疑、像漩渦一樣的處境里面。


賈世明再一次被徐廣軍叫到鎮上的事后,他覺得真相已經沒那么重要了。

賈世明本是想幫助女孩從農村,進入一個相對更文明的環境——城市里的救助機構。但是他不知道這個環境更加兇險。女孩在一個孤立無援的環境里面,橫沖直撞往前沖。
生產之后,女孩得到了社會援助,但未來真的會更好嗎?她內心的聲音,會有被聽到的那一天嗎?

這樣的結尾我覺得是有力量的,但談不上給人希望。我覺得希望真的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里面,它更多的是一種野蠻生長的力量。


2015年我第一次有這個劇本的想法。因為我總是看到電視畫面會把人臉打碼,好像是以尊重隱私把這個擋掉。但我覺得大部分情況是人們心里有一個馬賽克,大家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看到的真相。我覺得這才是影片的核心。
當時正好有一個類似的新聞,在小鎮中發生了少女性侵的新聞,一名城市里的記者來做深度報道。而當時觀眾好像都在期待真相和反轉,到底有沒有人去真正關心當事人的處境?我就去聯系了那位調查記者,當時是2015年末,他現在已經轉行了。
16年的時候,我拿著初具雛形的《馬賽克少女》劇本參加了影展的創投會,婁燁當時作為評委非常推崇我們的項目,這也是影片結尾我標注“特別鳴謝:婁燁”的原因。影片的前期和后期剪輯,他都給了我很多具體解決問題的建議。
有一次我問婁燁導演,我該怎么處理小鎮的環境?他告訴我應該畫一個真實的小鎮地理位置關系圖,標注出片中出現的小賣店、女主家和他們進入鎮子的物理方向,從哪條路進來?從哪條路走出?我從這個想法中獲益匪淺,它可以幫你建立一個完整的邏輯,而并不是用拼湊的方式拍攝。
從婁燁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優質電影人的特點,對電影的用心程度,潛移默化地會影響了我對電影制作的態度。跟這些前輩的接觸它會傳承一種精神,你會更加堅定,更加清晰。


對待演員的選擇我們是非常認真的。
2017年的時候,王傳君在《羅曼蒂克消亡史》和王硯輝在《烈日灼心》中驚鴻一瞥的表演震撼到我,我覺得自己發現了兩個寶貝。
第一次見王傳君是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館,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他說本來要騎小黃車過來,但最后沒掃開,打了個車堵了一陣。王硯輝老師是在南京見面,當時他們在拍《我不是藥神》。
片中兩個人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在賈世明從警察局出來后兩個人匯合,共同坐上了一輛皮卡,一路山路顛簸,兩個人誰也不看誰,表情非常微妙,沒有對白卻好像一切都已表達。

《馬賽克少女》在今年FIRST影展獲得了最佳藝術探索(攝影)的獎項。影片的攝影是經驗非常豐富的王維華,十年來拍過很多文藝片,比如2016年獲得釜山電影節新浪潮大獎的《清水里的刀子》,2017年入圍戛納的《路過未來》,與耿軍合作的《輕松+愉快》。
除此之外,美術團隊、錄音團隊也都是行業內做得非常出色的。

在北京我覺得至少有幾十萬人在做電影。
我高三的時候對電影產生興趣,但我是學畫畫的,那會兒我有個同學幫家里的婚禮拍錄像,他淘汰了一個攝影機,我們幾個兄弟就在宿舍研究,一起上街拍東西,每天很興奮,還去網吧包夜看電影。
后來上了大學,我學的是設計,但做電影的想法一直留在心底。

慶幸的是,當時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了,雖然沒有專業學電影,但可以網上沖浪獲得很多資源;大學期間我也會經常去學校的王家衛電影周、謝晉電影周等活動,那時候便堅定了做電影的決心。
畢業的時候我就已經自學了拍攝、剪輯,還能做點美術,寫寫劇本,基本上拍電影的基礎就準備得差不多了。

當時完全是一個無知者無畏的年紀。拍攝團隊有十幾個人,基本上就是我的朋友、室友、老家的同學……
影片制作完成后,在2015年也入圍了FIRST的長片競賽,最后還拿了一個藝術貢獻獎。


我以前也會想,8年做兩部電影會不會太慢了。但我自己本身有拖延癥,也不是急性子,經常做一件事就喜歡停下來想想事情,不要走那么快。電影也不是一個生產的機器。時間也需要分享給生活。
我覺得電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大家不要把電影這事兒搞得特別悲壯。

所以對我來講,它更像一個藝術創作的影片。這種感覺就像是你看到影片最后,發現結局和真相已經沒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怎樣來關注人本身,這是我想傳遞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