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陸戰多面手,從我軍迫榴炮談談多功能火炮的發展
在“國際軍事比賽-2019”期間,陸軍展示了大批現役主戰武器裝備,其中包括05式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和10式120毫米履帶式自行迫榴炮,引起了外界對這兩款多功能炮的興趣。
這兩種火炮兼具迫擊炮和榴彈炮的特性,即可直瞄射擊,也能間瞄射擊,甚至大仰角射擊打擊反斜面目標。事實上,這種多功能化設計已經成為未來火炮的發展方向之一。

迫擊炮+榴彈炮
世界上最早研制和裝備迫榴炮的是蘇聯陸軍,而目前仍在批量使用這一特殊類型火炮的只有俄羅斯和中國。上世紀80年代,隨著蘇聯陸軍機械化建設的基本完成,大量各種類型武器裝備以及底盤的維護保障給后勤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于是,在這一背景下,蘇聯陸軍提出了一種武器可執行多種戰術作戰任務的設計原則。
在火炮的設計研發上,蘇聯軍工科研人員和陸軍指揮員發現當時裝備的120毫米迫擊炮和122毫米榴彈炮具備“合二為一”的可能性。而且,這兩種身管火炮是蘇聯陸軍裝備數量很大的團一級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如果能夠研制一種新型火炮同時具備120毫米迫擊炮和122毫米榴彈炮的威力和技術特性,就能夠“以一代二”,大大簡化蘇聯陸軍的火炮裝備體系和后勤保障壓力。由此,迫榴炮便應運而生。
當時,蘇軍空降部隊對于這種多功能大口徑火力支援武器的需求較為迫切。因此,世界上第一種迫榴炮——2S9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便首先裝備在蘇軍空降師。之后,蘇聯陸軍便全面開始用各型迫榴炮(包括牽引式、履帶式以及輪式等)代替原有的各型120毫米迫擊炮和122毫米榴彈炮。這也直接導致了后兩種火炮,特別是具有全向射擊能力的D30型122毫米榴彈炮再無后續發展。
120毫米迫榴炮以120毫米迫擊炮為基礎進行設計,后膛裝填,采用線膛身管,增加了平射能力,配套彈藥也分為同口徑的迫彈和榴彈兩種。雖然120毫米迫榴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120毫米迫擊炮和122毫米榴彈炮,但是正所謂“有得必有失”,前者在性能上也有諸多不足。比如,牽引型120毫米迫榴炮的外形尺寸和全重都要超過牽引型120毫米迫擊炮,使得其機動性能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在射程和威力方面,120毫米迫榴炮與122毫米榴彈炮相比仍有差距。比如,D30型122毫米榴彈炮發射普通彈的最大射程為15.4公里,而俄羅斯最新研制的2S42型“蓮花”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發射普通彈的最大射程也不過才13公里。
即便在機動性、火力等方面付出一定的代價,蘇聯陸軍仍然堅持以120毫米迫榴炮替換120毫米迫擊炮和122毫米榴彈炮??上У氖?,蘇聯解體打斷了這一更新換代的過程。不過,蘇聯解體后獨立的俄羅斯在經濟有所好轉后,依然沿著之前的道路繼續前進:一方面,將老式的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改造為2S34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另一方面加緊研制新一代自行迫榴炮,包括2S40型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2S42型“蓮花”120毫米履帶式自行迫榴炮以及超輕型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等,以便盡快全面代替122毫米榴彈炮。

反坦克炮+高炮
在大口徑高炮稱雄戰場的年代,由于其身管長、初速高、彈道低伸,因此天然地具備很強的反坦克能力。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二戰德國裝備使用的88毫米系列高炮。不過,隨著戰后大口徑高炮的逐漸沒落和小口徑高炮的興起,各國陸軍所裝備的高炮便不再具備反坦克能力,只能對付部分輕型裝甲車輛和有生目標。不過,近年來中口徑高炮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由此也誕生了新一代高平兩用火炮。
目前,世界各國正在研發的中口徑高平兩用火炮包括英法40毫米埋頭彈火炮、意大利76毫米速射炮以及俄羅斯57毫米速射炮等。從對付裝甲目標的穿甲威力來看,40毫米埋頭彈火炮和57毫米速射炮尚不足以擊穿各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只有76毫米速射炮發射穩定尾翼脫殼穿甲彈才有可能勝任反坦克任務。

最早進行76毫米速射炮研發的就是意大利奧托·梅萊拉公司。該公司以76毫米速射艦炮為基礎,先后研制了“奧托馬蒂克”和“天龍座”兩代76毫米自行火炮。前者采用中型履帶底盤,于上世紀80年代問世;而后者采用8×8裝甲輪式底盤,屬于新一代76毫米自行火炮,總體技術性能有了大幅提升。
從“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多面手”的設計定位來看,為后勤運輸車隊負責隨行護衛是最為適合的任務。按照意大利奧托·梅萊拉公司的作戰想定,一個完整的“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連包括4輛炮車和1輛搜索雷達車,分別位于后勤運輸車隊的前、中、后部。這樣,無論整個車隊遭遇任何一種敵方兵力或者武器攻擊,“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都能夠以不同的彈藥進行有效應對。

比如,如果車隊遭遇敵方攻擊直升機、攻擊機、無人機等空中目標時,“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可以根據搜索雷達車的目標指示,發射多用途預制破片彈予以打擊。而且,這種彈藥對付地面上的集群有生目標也有很好的殺傷效果。如果遭到敵方空地精確制導武器的攻擊,則“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發射“飛鏢”制導炮彈予以攔截。如果面對敵方火力點、碉堡工事、炮兵陣地以及輕型裝甲車輛等,“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發射高爆榴彈就可以實施有效摧毀。
如果不幸遭遇T-54/55、T-62以及M60等第二代主戰坦克,“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可以發射炮口初速達1617米/秒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種穿甲彈能夠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150毫米/60°的均質鋼裝甲,足以確保擊穿第二代主戰坦克正面裝甲。當然,如果遭遇的是第三代主戰坦克,“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也可以憑借較好的機動性進行迂回運動,以便能夠射擊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側后方裝甲,予以摧毀。
可以說,無論面對怎樣的敵方兵力和威脅,“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都有應對之策。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伴隨護衛兵力,則需要動用多輛自行防空導彈發射車、小口徑自行高炮、大口徑輪式突擊炮、搜索雷達車、偵察車以及指揮車等裝備。而由“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來執行這類任務,只需4輛炮車和1輛搜索雷達車足矣。
意大利“天龍座”76毫米自行火炮的設計思路也給予了我國軍工科研人員以啟示。于是,利用俄制AK-176型76毫米艦炮的技術基礎,我國軍工企業先后研制了SA2和JRVG-1兩種輪式76毫米自行火炮。前者采用6×6越野卡車底盤,而后者采用了10×10裝甲車底盤,機動性更好。這兩種76毫米自行火炮的誕生,也標志著我國多功能火炮的設計研發已經達到一個較高的技術水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