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堡壘》崩塌背后,“流量+IP”模式已是末路
原創:壹娛觀察編輯部

編輯/冒詩陽
8月11日上午11時許,上映第三天的《上海堡壘》憑借當日394萬元票房,終于突破了1億元票房大關。然而影片官方微博已無暇慶賀,面對觀眾如潮的差評,主創或緘默,或開啟道歉模式。

《上海堡壘》映前,市場給予這部號稱2019年第二部的“科幻電影”較大期望。首映日排片占比達到33.5%,為同檔期影片最高。力壓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7個百分點,超過上映僅3天的《使徒行者2》14個百分點。排片場次也達到了最高的13.7萬場,可見市場期待。
結果卻是大跌眼鏡。8月9日《上海堡壘》上映后,影片因差評而被廣泛熱議。豆瓣評分開局4.2分,不到5個小時下降至3.7分。影片票房瞬間啞火,首映日7600萬元票房,次日票房下滑超7成。
從“萬眾期待”到“萬劫不復”,《上海堡壘》口碑崩塌之迅速令人驚訝。片方度過了一個難熬的周末,業界對中國科幻電影有了新的思考。此外,這也給電影投資人和創作者敲響警鐘,靠綁定流量明星和蹭熱門題材帶來高票房的粗暴模式,已然成為歷史。

被玩壞的“科幻堡壘”
《上海堡壘》8月9日,周五黃金檔期上映。前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烈火英雄》等影片為其炒熱了萎靡不振的暑期檔。后方也并未有大制作、科幻題材的國產影片相競爭,并獲得院線最高排片、場次。于情于理,只要影片品質不是過于難堪,都會掀起不小的觀影高潮。
可《上海堡壘》的品質,真的就是那么難堪。
8月9日上午,《上海堡壘》豆瓣開局評分4.2分,不到5個小時下降至3.7分。截至發稿,僅剩3.3分。其中,1~5星評分呈明顯階梯狀,分數越低打分的用戶越多。打5星用戶只有2.5%為最低占比,1星用戶則高達60.2%,為最高占比。

觀眾總結的槽點幾乎囊括影片方方面面。從主題思想,題材偏向,演員表現(主要集中在鹿晗)到故事情節割裂、配音聲畫不對位、主角雷人臺詞(江洋最后的一句:“向我開炮!”)等一系列創作元素的全盤否定,而單純的口水差評已不能滿足觀眾,在差評中如何調侃的更準確、更有深度、更朗朗上口成為其爭先“攀比”的內容。
“如果說《流浪地球》的出現翻開了中國科幻電影嶄新的一頁,那么現在《上海堡壘》將這一頁成功合上了。”
“《上海堡壘》唯一的自知之明是作為愛情片的他沒有選擇在“七夕檔”上映。”
“《上海堡壘》倒掉了,中國電影有救了。”
在聲勢浩大的全民抵制、批評質疑聲中,微博成為了《上海堡壘》的“最后自留地”。微博話題#電影上海堡壘#目前有347億次閱讀,獲得1075萬次討論。#鹿晗上海堡壘#更是獲得68億次閱讀,2638萬次討論,該話題熱度甚至達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兩倍之多。
在微博上,鹿晗熱度依舊,飯圈粉絲們依舊維護著由他開啟的“流量時代”。而在電影市場,“流量明星”時代或許正在結束。
8月9日,《上海堡壘》首映票房兩小時內突破6000萬元,可單日票房僅止步7625萬元。這中間是《上海堡壘》全面口碑差評迅速發酵的“成果”。
《上海堡壘》占據最高排片、場次,圍繞2019年觀眾最關注的“科幻題材”,大制作,流量明星。甚至不敵已上映18天之久《哪吒之魔童降世》1.18億元票房,無緣單日票房冠軍。其中《上海堡壘》12.1%的上座率也值得關注,為同檔期熱門影片最低值。
8月10日,《上海堡壘》上映第二日,排片占比就驟減至15.2%,后退到了第四位。排片場次也下降到6.2萬場,同位列第四。上座率更是低至8.3%。單日只獲得2068萬元票房,兩日票房未過億元,這讓業界對該片的最終票房猜測已下降到1.5億元。
如潮的差評,導致《上海堡壘》在一天之內就由萬眾期待,發酵至讓觀眾和院線方拋棄。
而在微博社區綜合獲得百億以上流量的《上海堡壘》,真正的票房轉化率甚至不到百分之一。這其中種種“現象”不言而喻。8月10日晚,《上海堡壘》官方微博連發四條微博強硬質問網絡差評:“這是爛片”?而網友毫不客氣回懟:“對,這就是爛片。”

唯有兩點值得關注的,一個是該影片票房終于破億元,另一個是導演滕華濤在全民批評的輿論中,發微博致歉:“在看到《上海堡壘》把中國科幻的門關上的評論時,真的非常難過。作為導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真的很抱歉。沒有人想要關上這扇閃著光的門.........希望中國科幻電影可以越做越好。”

《上海堡壘》徹底塌了,伴隨著鹿晗的下半場也糊了。

重點針對三四五線票倉,片方對于影片品質早有預估?
實事求是,《上海堡壘》的宣傳營銷方已經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不管是微博綜合話題近百億閱讀量的氛圍營造,還是8天10城的全國路演活動。以及抖音上綜合話題#電影上海堡壘#近10億次點擊量。
藝恩電影智庫顯示,《上海堡壘》自上映前2個月到首映日共產生了13起營銷宣傳事件。但集中在定檔海報、制作特輯、MV宣傳曲、預告片發布等線上宣傳物料,共有10起。剩下圍繞路演在內的線下活動只有3起。
通過宣傳方的營銷側重點,我們可以分析出。宣傳方最大力度致力于讓《上海堡壘》的城市票倉做到“下沉”,更多圍繞在三四五線觀影用戶。通過《上海堡壘》城市票倉分布也可證實這點。
藝恩數據顯示,《上海堡壘》8月9日~11日,三天累計獲得1.12億元票房。

通過表格,可以清晰看出《上海堡壘》一二線城市基本全面失守,合計占比僅53.1%,低于2019上半年58%的市場平均值。相對應的,三四五線城市綜合占比46.9%,要高于市場平均值42%。其中,一線城市占比甚至要低于四線城市。
這樣的宣傳營銷側重點偏向,并無對錯之分,鹿晗作為曾經的頂級流量,在飯圈下沉方面極富號召力。但這樣的營銷方式,已然反應出片方映前對于《上海堡壘》內容質量的不自信。
即便如此,《上海堡壘》致力于三四五線城市票倉下沉。也在全民的差評抵制中,逐漸也在失去了對影片的興趣。

8月10日,一線城市票倉上升到18.9%,一二線累計來到56.7%,三四五線城市下降到43.3%,而當日票房也隨之下降到2067萬元。8月11日,一二線占比再提升達到59.4%,超過平均值。三四五線再下降到40.6%,隨之單日票房也低至谷底的988.4萬元。
面對宣傳營銷側重點三四線觀眾的逐漸拋棄,《上海堡壘》也徹底失去了“星星之火”。據了解,《上海堡壘》的投資金額在3.5億元左右,這部號稱耗時6年的“科幻巨制”僅用三天,已經完全消失在觀眾面前。如今來看,票房能否超過2億元都是考驗。

誰毀了《上海堡壘》?
2019年初,“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獲得46.56億元票房,豆瓣評分7.9。視覺特效、故事劇情、演員發揮都獲得了業界的認可,被推崇為開啟中國”科幻元年”之作。2019年中期,第二部“科幻電影”《上海堡壘》上映,抱著《流浪地球》期許前去的觀眾,卻遭受到兩級反戰的打擊。發現中國科幻電影天堂到地獄僅有“一部之遙”。一切只是南柯一夢。

在今年6月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滕華濤曾表示,2013年前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持續走高,低成本的喜劇和低成本的愛情片已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他們期待更高制作水平、高質量的工業化電影作品。
滕華濤還認為,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最痛苦的階段還是起步的前三年:“科幻電影怎樣從劇本變成畫面,我們沒有經驗,看再多電影也沒有用,只能從零開始摸索,一點點學習。”
《上海堡壘》的特效部分與美國、韓國、俄羅斯等多國團隊合作,影片特效管理由中國團隊主導,同時管理七個國家十幾個團隊,他們熟悉各個國家后期特效的工作流程,在今后有望推動建立本土的創作體系。“希望借此機會,可以孵化和帶動一批中國本土的技術公司。”滕華濤說。
在滕華濤整個論壇講話中,“促進中國科幻電影工業化、類型化、產業化發展”,是他最期許和最為擁有創作動力的原因。
甚至論壇上,貓眼數據研究院就對2019的中國科幻電影的表示充分期許,由于《流浪地球》的帶動,2019年中國含科幻標簽電影的票房,將會首次超過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預計全年國產科幻電影的票房的占比將達到61.6%。
如今,業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化時代來臨的期許并沒有看到。看到的是,《上海堡壘》對好萊塢科幻電影工業化學習之旅,從劇本到畫面,從零的學習摸索。六年之后還是在零的原地踏步。
從結果來看,《上海堡壘》沒有呈現出亮眼的科幻元素。劇本邏輯崩塌,導演的創作手法與科幻題材的背道而馳,缺乏工業化標準下的類型化表征,甚至部分演員演技不在線。
實際上,觀眾并未從《上海堡壘》中看到探索科幻題材的誠意,反而是蹭“科幻”熱度,重走“流量明星+大IP+熱門題材”的創作路數。從結果來看,這一簡單粗暴的招數已然不奏效。
通過近五年的“流量明星電影”票房勢能證明,“流量明星+大IP+熱門題材”對于電影票房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流量明星”與“大IP”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占據了中國最好的影視資源后,投資方發現投入與產出并不成正比,已經開始重新選擇電影的制作模式。
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都未有“流量明星”參演,依然獲得幾十億元票房,成為年度現象級爆款。另一方面,大量“流量明星”也開始覺醒,試圖拋棄流量小生光環,希望因實力而獲得認可。
《上海堡壘》的崩塌,或許正是一次讓創作者和資本方徹底清醒,認識到“流量明星”模式失效最好的契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