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庇護被重重阻隔的愛侶,5個印度人組成了“真愛突擊隊”
王婷婷

//本文共2266字,預計閱讀7分鐘//
“公園的每一棵樹下,都長著一對竊竊私語的愛侶。”
這是班加羅爾這樣的大城市里印度年輕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工作后仍然與家人共住,或擠在只允許同性的出租屋內的年輕人,唯一能與伴侶相處的空間,是公共空間的僻靜之處。

但在印度,即使彼此相愛,與對方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復雜的宗教習俗、不同的地域傳統,自由戀愛是違反綱常、挑戰傳統,有時甚至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印度良心”阿米爾·汗主持的節目《真相訪談》中,就有一期討論這一話題,主題為“自由戀愛與包辦婚姻”。

節目里,他請到多對因自由戀愛/婚姻受到阻礙的情侶/夫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一起:宗教信仰不同、屬于印度教不同種姓、同族內不允許通婚、社會階層不同等等。
一個年輕男孩或女孩必須繞過所有這些禁錮,找到的意中人,才合乎傳統和情理。而傳統的印度家庭,習慣用包辦婚姻來為孩子找到配偶。這種家長包辦,在自由戀愛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的今天,顯得格格不入。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情侶在自由的愛情與傳統的束縛之間掙扎。

印度是個“榮譽謀殺”頻發的國家,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顯示,全世界每年有5千名女性死于榮譽謀殺類犯罪,其中有1/5發生在印度。
但印度社會對這類犯罪的關注度很低:印度政府對遭到榮譽謀殺的人數未有官方統計數據,也并未將這類謀殺視為一種特定的犯罪行為;在報紙上,關于榮譽謀殺案件的描述通常少于50個詞,而且很少出現在首頁上。

一方面,這個國家并不缺乏對性的描述,印度教經典中充滿了對女神的崇拜,大膽的性描寫充斥其中;在中央邦北部著名的克久拉霍神廟,刻畫了古代印度開放的性愛文化;古代印度甚至還有以性愛為主題的經典——《愛經》。
但是,如今在印度教傳統影響之下的社會,情侶們在公眾場合的親昵舉動都很有可能會引起非議。
熒幕中,寶萊塢電影反映了幾代人對于浪漫愛情的渴望,這種想象中的愛情與壓抑的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五百年前寫下《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劇的莎士比亞,一定不曾想過,同樣的故事今天仍在印度真實發生并反復上演。
旁遮普和哈里亞納最高法院的“保護家園”機構,平均每天會遇到25對尋求保護的夫妻。但這樣的事情并不只發生在這兩個邦。從印度最北端的克什米爾到最南端的科摩林角,印度各地的青年男女都在面對同樣的問題。

家庭使他們的處境十分艱難,出逃后,警方還時常站在家人的一面追捕他們。盡管印度法律明確規定可以自由戀愛,但耐不住各地習慣法和村里長老團的壓力。如此,誰來幫助這些相愛的青年男女們?
困境之下,在印度德里,5位年長的男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專門為相愛的年輕男女提供庇護和支持的NGO組織——“真愛突擊隊”。
他們試圖在合法的情況下幫助受家人阻撓的情侶私奔并開啟新的生活,讓他們不受父母震怒余波的影響,不受流言蜚語的叨擾,最重要的是,保護年輕的戀人們免受打著“榮譽”旗號的追殺。

毋庸置疑,這種違背父母意愿,違反多數人宗教信仰的事情也會給“真愛突擊隊”的成員們帶來危險,他們甚至被印度家族委員會的人列在懸賞名單之上。
但是“真愛突擊隊”創始人Harsh Malhotra認為,無數的例子證明,包辦婚姻只會給年輕人帶來不幸;為了讓印度更多的年輕人追求到他們的幸福,他們的冒險是值得的。

他提出,對于自由“戀愛和婚姻”的榮譽謀殺,最大的根源來自于印度的痼疾——種姓制度,并引用印度最高法院的一段話:種姓制度像白蟻一樣侵蝕著這個國家,而跨種姓婚姻(通常建立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是唯一能阻止這個國家瓦解的途徑。

在節目里,Sanjoy Sachdev笑稱他們的組織是“世界上唯一一支為真愛而戰的隊伍”。他幽默地向反對年輕情侶的長老們提出建議:年輕時,盡管你(在自由戀愛上)盡了最大的努力,也許都會以失敗告終。當你看到心怡的姑娘時,你的心肯定會漏跳一兩拍。所以,現在別這樣對自己孩子,像我一樣做個心胸寬廣的父親。讓孩子自由地去愛,要培育有德的一代,而不是無知的一代。
“真愛突擊隊”的口號是:“愛不是罪”。
愛情具有極大的魅力,也是家庭、社會建立的基礎,具有化解階層、種姓之間仇恨的強大力量。如果非要把這份感情藏起來或視而不見,才是印度社會最大的罪過。
閱讀原文(“志象網”公眾號:passagegrou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