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橫店裁縫:為明星和劇組做戲服,最想去看真實的故宮
做好的戲裝被劇組退貨,說演員穿著大了,一問,原來是演員謊報了尺寸。徐浙安深知萬千迷妹心心念念的“男朋友”們的真實身高。
租舊衣服的小劇組VS不差錢的大劇組

徐浙安
2014年,徐浙安辭去了橫店院線影院運營管理的工作,從母親鄧麗愛的手中接下了自家的影視服裝廠。
鄧麗愛從十七八歲就開始做裁縫,開過服裝店,辦過服裝培訓班。在橫店為歷史大片《鴉片戰爭》興建廣州街,作為一個拍攝基地開始萌芽的時候,她就進組做了劇組裁縫,一做就是十幾年。2010年,鄧麗愛開設了麗愛影視服飾廠,作為橫店為數不多既能租賃,又有制作能力的影視服裝廠,參與過《天將雄獅》《木乃伊3》《鴻門宴》等不少大項目,給章子怡、曾志偉做過衣服。

徐浙安給客戶送衣服
前幾年,他在淘寶上也開了店,主要用作產品展示,所以接電話也是徐浙安的工作日常,都是劇組看中了他家衣服打來電話找合作。在徐浙安看來,淘寶是他家免費的“官網”。
因為太忙,徐浙安一直沒有時間帶家人出去旅行。如果說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去看一看真實的故宮,“在橫店天天看拍戲用的建筑,沒什么意思,我想去摸一下最真實的歷史。”
這份工作聽起來很光鮮,但壓力也很大,劇組經常今天給需求,衣服明天就要,凌晨半夜來敲門的情況也有,“我們不存在雙休,不存在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么多年來我們全家都沒有一起出去玩過”,徐浙安苦笑。

戲服生產車間
有時候一下子來四五個組的生意,有時候一兩個月都接不到一單。沒生意的時候,員工也不能閑著,徐浙安就只能拿本錢,讓員工做劇目適用率高的服裝放到倉庫,為接下來的出租生意做庫存儲備,這樣熬過來。幾年下來,倉庫里已經存了三四千套古裝、兩三千套年代戲裝。
一般來找徐浙安合作的劇組,都是連租代做,主要演員的衣服定做,群眾演員、特約演員的衣服就從庫存里租賃,小劇組基本就是租了,片子看多了,甚至能夠看出來哪些劇用了同樣的衣服。
也有不差錢的劇組。因為服化道精美刷過屏的《延禧攻略》,服裝制作班底都是自帶的,只會把一些來不及做的常規款服裝外發加工,連面料都是全的。
踩木箱子的男演員

橫店,臨時演員
看到自家做的衣服穿在演員身上,在屏幕上播出來,這是徐浙安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但在這樣的“姨母笑”背后,心底的苦水也不少。
一般服裝相關費用占一部片子總投資的10%-13%,比起演員片酬當然低很多,但這是一個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衣服上一個簡單的花紋也有類型、尺寸、位置等等的諸多講究,還要符合角色的年代、性格、身份。
再比如靴子,光古裝劇就分平頭靴、翹頭靴、包頭靴、皮靴等若干種,靴底又分白底白膠、黑底黑膠、白底黑膠、黑底白膠。如果拍武戲,靴底還要做防滑紋,為了不穿幫,防滑紋還需要避開靴底前端,只做在鏡頭拍不到的腳掌腳跟處。“做工和用料就更不用說了,用心做的廠家至少能保證劇組把戲拍完,有些粗制濫造的看上去很好看,沒拍幾條靴底就掉了。”

設計圖紙
偏偏就有人不懂裝懂。
徐浙安經常收到“怎么跟效果圖不一樣”的靈魂拷問,這樣外行的制片人或導演讓人特別委屈,“效果圖不是實拍,把圖紙還原到實物,又沒有打光、特效,怎么能有畫出來的飄逸、威武甚至仙氣呢?更不用說,8000塊的衣服你只給4000塊,效果怎么出來呢?”
還有些導演在前期籌備階段做甩手掌柜,結果衣服做出來之后又各種不滿意,第二天就要開拍了,全廠員工都只能通宵返工甚至重做。

徐浙安家的戲服工廠
也有好玩的事。
有些演員會謊報身高或尺寸,結果衣服做出來之后要么長了要么大了,又得返工,生意做多了,徐浙安也知道了不少演員的真實身高。有些男演員在劇中看著很高大俊朗,但其實比搭對手戲的女演員還矮,拍的時候只好腳底踩著木箱,或者穿5厘米高厚鞋底的鞋子,“所以你看到有些戲里如果演員老是沒有全身鏡頭,或者站在一個地方總是不動,就很可疑”。
正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服化道讓人津津樂道,“劇中人物的盔甲都是真正的鐵質盔甲、金屬盔甲,這在以前拍戲沒人這么做的,一般用的都是塑膠或樹脂材質的,一來金屬盔甲的重量演員吃不消,二來成本也太高了”。普通觀眾可能看不出二者的區別,但內行人一眼就看出來了。

橫店演員,他身上的鎧甲大約在大幾千的價格。
在看片子的時候,徐浙安總會不自覺地盯著演員的服裝造型或者面料質感,經常劇情沒留意,倒光顧著看滿屏的bug了,這個丫鬟身上的花紋不是那個年代的,那個乞丐的衣服拉毛做舊太假了,諸如此類。
還有的戲可能一開始有角色被人捅了一刀,衣服有破口,這套衣服接下來就不能用了,后面的戲份就需要重新換一套。有些投資小的劇組為省成本,就會先拍后面的劇情,再拍前面的戲份,結果片子播出來之后,角色的衣服越穿越新。
做T恤的都跑來做戲服

安裝鎧甲
跟風蹭熱點是影視行業的痼疾,徐浙安對此深有體會。抗戰劇火的時候,橫店是全國的抗日根據地,死的鬼子能繞地球三圈,《宮》火了之后一窩蜂地拍清宮劇,《潛伏》火了之后又拍諜戰劇。
“徐克的狄仁杰系列之后,不知道有多少部狄仁杰,從去年到今年也不知為什么有很多組都在拍妖魔鬼怪,都是網大,我認識一個造型師,去年到現在做了四五個孫猴子的戲了,他都犯愁想不出新的孫悟空造型了”,徐浙安笑著聊起了自己的一個客戶。

徐浙安和母親
都說去年是影視寒冬,但在徐浙安看來,真正的寒冬是今年。去年,他的服裝廠合作了30多個劇組,今年不僅數量少,而且投資體量小,做一個項目的利潤也低,還有3個項目談著談著就黃了,這在以前很少見。有的項目甚至服裝都做好了,最后也沒拍成。
以前是挑戲做,現在僧多粥少,一家廠不做有其他廠愿意做,所以雖說是服化道升級了,但是預算卻未必有相應的提升,“經常是2000塊的預算,要求做出4000塊的效果,不過即使利潤少,有活也得做,大家都得先熬過去,看能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在古代戰爭的片場,徐浙安研究一匹假馬的面料
不光生意難做,招人也難,現在的服裝工人大部分是流水線作業培養出來的,只會其中一個環節,做拉鏈的不會裁剪,會裁剪的又不會拼縫,愿意學技術的人也越來越少了,現在能做的人都是40歲左右,很少有年輕人。
更不用說還有人壞規矩,“現在影視服裝什么人都可以做,有些劇組圖便宜,隨便找一家做T恤的廠家就合作了,一來二去,市場價格做亂了”。

橫店,一處古代戰場拍攝地點
不過,橫店的影視行業確實是越做越深了。前些年,劇組基本都是在北京等影視資源更豐富的城市籌備妥當,角色造型確定、服裝做好、演員定妝之后,才來橫店拍戲,碰到有短缺或者損壞才會找橫店本地的影視服裝廠解決。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劇組連服裝的前期籌備工作也搬來了橫店,甚至有些大的影視公司把自己的服裝制作班底也搬到了橫店。
機會總是有的,這個圈子比較小,誰家做得好,就會在行業內傳開口碑,老客帶來新客,或者新客慕名而來。所以,徐浙安也不無樂觀,“行業總歸會越來越透明,到最后大家還是憑手藝吃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