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區史|中環村莊
上海中環附近有許多居住區。30年前,這些地方可能還是鄉村,或是有大工廠的郊區鄉鎮,后來批量規劃和建造了許多新村和新式小區。市中心很多拆遷戶安置在這一帶。
前些年,這種空間置換是上海市中心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
拆遷房也好,商品房也好,主要是多層和高層住宅建筑。但中環居住區里,還有一種特別的聯排別墅,兩到三層,帶院子,住戶是原來當地的村民。這種房子以前算村集體資產,只有大產證,沒有小產證。也就是說,村民有居住使用的權利,但不能出售。附近的商品房業主稱之為農民別墅。
農民別墅絕對沒有貶義。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農民在過去30年里能分享很大一塊城市化紅利,包括土地升值和分紅。現在中環周邊都是建成區了,原來的行政建制撤銷,土地性質也從村集體所有的農業用地,變成國有的城市土地,不知農民別墅產權制度有沒有隨之更新。
城市化帶來的收益,當然不是均勻分布的。農民別墅里的生活也多種多樣。有些院落還是老式樣,圍墻、鐵柵欄,向外界敞開;有些院落如今完全封閉,高墻帶報警系統,電子防盜門,院子上空加蓋了玻璃屋頂。
院子里有人種花,有人種菜——種菜很費事,有一家用許多泡沫塑料箱子裝滿土,整齊地碼放在院子中間,栽了辣椒、茄子和西紅柿,靠墻的花壇里種黃瓜和絲瓜。這不是玩票或懷舊,而是一個真正的菜園,住戶老倆口整天都在菜園里工作。路過院子,甚至可以聞到堆肥和人工肥特有的氣味。
有些院子布置得有日式園林的雅致,但大多數仍然保持著農家院落的某些痕跡,很多院子里都有一個實用的棚子,堆放著些不用的工具或家具,停著自行車或電瓶車。
院子之間本來都是通道,現在停滿了私家車。這些曾經四通八達的鄰里網絡被阻塞之后,農民別墅里人和信息流通的方式,也就變得和普通小區一樣,只剩下主要干道。
要說農民別墅如今和一般小區有什么區別,恐怕只剩下一棟長期關著大門的禮堂。禮堂旁邊的網球場一開始就只是擺設,因為排水不佳,加上沒有及時清理,塑膠場地上起了一層黑色銹跡,是雨季后被陽光炙烤曬死的青苔。
禮堂另一側有兩塊水泥地坪,不知是用來做何。和每家每戶門口精心修剪的蜀葵、繡球、一串紅、槭樹和無花果樹不同,水泥地坪旁邊種了一片毛竹。
如果是一個古代希臘人穿越到農民別墅,他可能會錯把這一小塊地方當作城市中心:禮堂相當于祭祀用的神廟,一側有公民議事的廣場,而另一側是尚武的希臘人必不可少的運動場。
對了,和古希臘城市的做派一樣,禮堂門口甚至也安放了一尊雕塑。不銹鋼質地的男女少年,舉著象征教育的書本和象征科學的抽象符號。
在夏天的陽光下,總是晃得人睜不開眼睛。

(作者系攝影師,現居上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