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自我田野|不求上進的窮人活該窮一輩子嗎?

君母行
2019-08-06 15:00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我和某個前任曾經就一個問題發生過一場爭論。當時我們倆剛看完一本關于涼山地區的民族志,一開始還只是在討論那本書,后來就圍繞著涼山地區的扶貧問題吵了起來。涼山地區的扶貧在那段時間算是個社會熱點話題,一大批博主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涼山人如何懶、如何不求上進”的材料,試圖佐證,“政府已經給予了足夠多的資源扶持,涼山地區今天的窮困源于該地區人民自有的劣根性”,說白了,“你窮,是因為你懶”。用我前任的話說,“不求上進的窮人,活該窮一輩子。”

或許是因為我自己的一些經歷,我并不太贊成這樣的說法。

五歲的時候,我家里發生過一些變故,從小康一夜之間變成赤貧。一家人兵荒馬亂地逃到深圳,我爸媽花了幾年重新積攢了一點積蓄。到2007年,其實家里條件已經有所好轉。但我爸爸性格強硬不肯認命,2008年的時候,他決定從深圳回鄉創業。我因為年紀還小,只能跟著回了老家。我爸的創業項目是果木種植和出口,所以最早幾年,我們一家幾乎都住在一片林場里,說得夸張點,方圓十里沒有其他任何一戶人。這樣的條件再想追求什么教育質量基本就是癡心妄想,我爸最后把我送到了鎮上的一所完全小學。

完全小學(完小)是早些年中國村鎮教育體系中的一類學校。在這個體系中,各村通常設置有一個村小,由幾位老師負責村子里一到三年級的孩子的教學。各鄉設有完小,完小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全鄉所有孩子接受四到六年級的教育。因為有的村子離得較遠,完小通常提供住宿。我在那所完小里念完了自己最后一年小學,之后又進入了鎮中心學校念初中。

我們村的村小一共有2個老師,需要承擔30多個孩子的教學任務——這個師生配比,坦白講,四舍五入基本上就是真實放牛了。更妙的是上課的方式,由于教師不足,30多個孩子得窩在一個教室里一起上課,教室四面有三面是黑板,三個年級各朝一邊坐著。老師在給某個年級上課的時候,其他年級就做自己那塊黑板上的練習題。

完小老師倒是足夠,但住校的學生太多,宿舍完全不夠住,必須得兩個小孩擠一張床。那兒的廁所還是老式的蹲坑,蹲著的時候往下望去能看到糞池里翻動的蛆蟲,惡心得要命。浴室更是壓根不存在的東西。冬天還好,到夏天一個十幾平米的寢室里擠著二三十個半大小子,一個星期不洗澡,味兒大得不行。愛干凈的只能等大家都睡下之后,打點兒冷水提著躲到宿舍樓后頭趁天黑沒人沖個澡。

在這樣的環境里上學的小孩都是什么樣的呢?按照常規的敘事,他們應該堅定地求學,把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當做是自己最大的夢想,一邊給家里放牛一邊在牛背上寫作業,每天早上背著弟弟妹妹走十幾里山路上學,最好邊走還能邊背單詞和古詩文。被任何一個大人問起來“你想要什么”,都應該用渴求的眼睛看著對方沉默半響,再小聲回答:“我想讀書。”

這是社會新聞、公益廣告、助學組織的募捐材料里你最容易看見的那個故事。

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激動人心感人肺腑。在我曾經居住過數年的那個村子里,大多數家長并不鼓勵孩子念書,而是傾向于讓孩子在初中后早早輟學,“出去混社會”。他們不羨慕考上大學走出村子的那些人,他們羨慕早早出去打工給家里定期寄來些錢補貼家用的小孩,羨慕在縣城混黑道回來能“罩著家里”的小孩。我念的那所鎮中心學校2012屆有800人左右畢業,后續進入普高就讀的不到15%,其他少部分進入職業高中,最多的是離開學校走向了社會。到高考,這15%進入普高的學生里,粗略估計只有不到一半考上了本科,上了一類本科的更是屈指可數。

因為對全家年收入仍在四萬以內掙扎的他們而言,生活不存在“五年后”、“十年后”,他們的決策標準,不是“如何讓未來更好”,是“如何把現在熬過去”——或許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但不讀書,能最快減小家庭經濟負擔。

2015年暑假回家,我媽突然告訴我,我在那所完小里的一個同學年初從深圳打工回來,生了個孩子。

我對這個同學很有印象。她母親多年前外出打工,跟一個工友生下了她,這個工友后來人間蒸發。她母親拖著她跟一個同村的鰥夫結婚,幾年后又生了個弟弟。她家條件不好,母親和繼父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跟姥姥姥爺一起生活。這個同學人不很聰明,但作業完成得還算認真。她朋友不多,也沒什么大志向,從小學開始就盤算著“初中畢業出去打工”。后來得償心愿,但在去深圳打工的第一年,就未婚先孕生下來一個孩子。打工、懷孕、被拋棄、生子,她的人生跟她媽媽多年前的人生詭異地完全重合了。

按篤信“努力就會有回報,所以你窮不是因為你蠢就是因為你不上進”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邏輯來看,我的這個同學似乎全是“咎由自取”。這話也沒說錯,她的確沒有被任何人逼迫。她就是想要早早地出去打工,“掌控自己的人生”。她可能并不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合理的地方。“一個徘徊在底層的循環”,不過是我自作多情地給對方的人生下的一個注腳。

但我想這里頭是有些不對的——我的某位朋友曾經向我提過一個問題:“如果對方并不覺得自己需要被拯救,我們有權力去給對方的人生貼上“悲慘”的標簽,自作多情地要去拯救對方嗎?”

她的問題我今天也無法正面回答。但我想把這個問題換一個表達方式,或許我們會有些想法:我們應該默許一個“階層不同的人就應該有不同的未來”的社會繼續存在乃至加固嗎?

沒有人不想好好生活,沒有人不想擁有更好的人生。但是,為什么有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優解”是多花兩萬塊錢去報一個補習班,而另一些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最優解”則是盡早輟學去深圳打工?個中差異顯然不是任何“作為個體的人”造成的,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問得更殘酷一點,在每一條人生道路指向的最終可能的信息并不對等、社會的結構性壓迫空前強大的今天,被壓迫者的自由選擇,真的是自由選擇嗎?

法學家羅納德·德沃金在探討“什么是資源的平等分配”的問題中提出過,人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不應為自由選擇之外的因素造成的資源差異負責。平等的資源分配必須保證“敏于志向,鈍于稟賦”(ambition sensitive, endowment insensitive)。

但在今天的社會里,人們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在于,由于父輩積累的巨大資源差距,出身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經濟理性發展出了不同的志向。面對這些弱勢個體自愿放棄“更光明”的可能,選擇走向“不那么光鮮的未來”的狀況,我們沒有資格否定個體的理性、自決。但我覺得,我們應當有所質疑有所反思:同一道題干,這個社會給不同人的選項數量和選擇答案的判準為何如此不同?

趾高氣昂、簡單粗暴地指責弱勢者的短視并不會讓現狀變得更好,有志于創造改變者,更應該思考,如何在志向上賦予弱勢者更多可能。

    責任編輯:朱凡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融水| 丰城市| 尤溪县| 焉耆| 浏阳市| 漳浦县| 福建省| 琼海市| 区。| 迁安市| 龙江县| 麻城市| 曲阳县| 福建省| 盐津县| 阿勒泰市| 康保县| 山阳县| 鲁甸县| 安乡县| 淮阳县| 漯河市| 永康市| 文水县| 新源县| 无为县| 罗甸县| 鲁山县| 连云港市| 陵川县| 榆林市| 济源市| 鹿邑县| 天台县| 五指山市| 延寿县| 巩留县| 溧水县| 天峻县| 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