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蘇博將推新展“畫屏”:《重屏會棋圖》《弘歷是一是二》現身
屏風,中國古代最為傳統的家具陳設之一,其最初的功能,是“可以屏障風也”。自先秦以降,千年流傳中,屏風雖始終置于人后,卻屢屢被賦予新的角色,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的重要呈現。
澎湃新聞獲悉,蘇州博物館將于9月6日——12月6日推出以屏風元素為主題的學術研究展覽——“畫屏:傳統與未來”,該展將匯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南京博物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國內外14家機構藏藝術精品,集合現當代9位藝術家的創新作品,營造一個畫屏中的藝術世界。


空間的焦點
《禮記·明堂位》記載: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此處的“負斧依”,即為背靠繡有斧紋的屏風。依,通扆,“狀如屏風,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繡為斧文也”。有如此高大的屏風阻擋臣子的視線,天子即刻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君臨天下的權威赫然呈現。
這正是屏風基本功能最為直接的延伸,分隔空間,匯聚焦點。任何處于屏風環繞之中的人物,自然成為引領觀者視線的焦點。同時,屏風本身所呈現的圖像內容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圖像的載體
漢代以后,屏風常常配合床榻使用,深度介入日常生活,其圖像內容日漸華麗,形制日益多樣,逐漸成為繪畫創作最為重要的載體。

圖像內容的豐富進而激發了屏風新的功能價值。淮南王《屏風賦》認為:屏風“列在左右,近君頭足,不逢仁人,永為朽木。”于是,屏風圖像中原本簡約的幾何紋被先賢故事所替代,其功能也擴展到對屏前主人翁的勸誡和警示。


畫中的幻境
隋唐五代以后,屏風圖像內容已經集中了人物、花鳥、山水等所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元素,家居裝飾和藝術審美功能成為主流。



此時,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屏風本身作為繪畫創作中的重要元素被更加藝術化的引入,在諸多畫作中營造出完全不同的藝術世界。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和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運用完全不同的形式將屏風入畫的藝術想象力完美呈現。





自此,由五代入兩宋,繼而延續至明清,屏風在歷代文人畫作中均呈現出更加詩意化和更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不論是文徵明《人日詩畫卷》中的素雅高潔,亦或是唐寅《李端端圖》中的山水秀麗,皆是后世觀者解讀畫作的重要指標,屏風也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命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