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不確定趙志紅為呼格案真兇,充分彰顯疑罪從無原則
2019年7月2日,曾自認“呼格案”真兇的趙志紅,被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執行死刑,并于7月30日被執行死刑。據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負責人介紹, 第一、二審裁判認定被告人趙志紅實施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盜竊犯罪事實21起,最高法院經復核,對其中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17起犯罪事實予以確認,對其中4起犯罪事實不予確定,包括趙志紅曾自認為真兇的“呼格案”。(相關報道見A8版)
趙志紅案之所以一直備受輿論關注,無疑主要是因為他與著名冤案“呼格案”存在密切關系——因為此前趙志紅曾自認“呼格案”真兇。現在,趙志紅終于被最高法核準執行死刑,而同時,其自認“呼格案”真兇的犯罪事實又并沒有被最高法予以確定。這一最終案件結果,對于那些對趙志紅案和“呼格案”來龍去脈以及其中內蘊的司法邏輯并不十分清楚的公眾來說,或許多少會感覺有些“繞”,甚至會產生某些迷惑——既然未被確定為“呼格案”真兇,趙志紅為何仍被執行死刑?此前“呼格案”的無罪判決是否還是充分可靠的?
其實,如果稍加梳理,這些看似迷惑之處,實際上并不難充分厘清。如之所以在未被確定為“呼格案”真兇的情況下,趙志紅仍被核準并執行死刑,主要是因為他還存在其他17起“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犯罪事實”。
至于其未被確定為“呼格案”真兇,與此前“呼格案”無罪判決之間,按照“疑罪從無”、“無罪推定”司法原則,事實上也根本并不存什么矛盾之處。因為趙志紅之所以未被確定為“呼格案”真兇,主要是因為“證據不足”。而“呼格案”之所以被最終改判無罪,同樣也是因為“證據不足”。這誠如最高法相關負責人指出的,“呼格案”再審改判無罪,是因為認定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的證據不足,并不是因為趙志紅自認真兇。
這也就是說,趙志紅未被確定為“呼格案”真兇,與“呼格案”再審被改判無罪之間不僅不存在任何矛盾之處,而且其內在邏輯恰恰是完全相通、高度一致——兩者事實上嚴格秉持、充分貫徹了“疑罪從無”等司法原則和精神。因此,沒有確認趙志紅為“呼格案”真兇,對“呼格案”的再審無罪改判,不僅不應產生任何不良影響,而且恰恰彰顯了對后者充分尊重,也是對最初“呼格案”中“疑罪從有”教訓的一種深刻吸取。
誠然,即使不能確定為“呼格案”真兇,作惡多端的趙志紅也仍是罪大惡極,死有余辜,但這顯然又絕不能成為我們放寬司法認定標準,在“證據不足”情況下隨意認定其為“呼格案”真兇的理由。這正像最高法強調的,“不能因為趙志紅作惡多端、惡貫滿盈,就可以對其降低證明標準,不對每起犯罪事實都嚴格依照證明標準進行審查認定。”
當然,在司法上不能確定,也并不一定意味著趙志紅就確實并非“呼格案”真兇,所謂“不予確認,是基于證據不足的狀況而作出的法律推定,并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要知道,司法審判意義上的“犯罪事實”,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事實實際上并不是一個概念——前者并不簡單等同于現實生活中已存在發生的事實,而只能是一種建立在確實充分證據基礎上的法律事實。
這意味著,即便趙志紅事實上確為“呼格案”真兇,如果沒有確實充分的證據支撐,不能轉化為法律事實,我們也不能在司法上予以確定。因為只有這樣,才不僅能充分彰顯“疑罪從無”的原則精神,也才能盡可能地有效防止類似“呼格案”這樣冤案的發生。
(原題為《不確定趙志紅為真兇,是對“疑罪從無”的重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