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代離韓潮,一條偶像路
原創:吳懟懟

編輯 | 吳懟懟
這注定是個吃瓜看熱鬧的夏天。
一周前的 7 月 20 日,前 Wanna One 組合成員賴冠霖向韓國 CUBE 娛樂提出解約。而他的前韓國隊友姜丹尼爾早在今年 3 月提出解約,已經成立工作室,并推出了個人專輯。
2009 年韓庚回國,可以說是第一批回潮。2014-2015 年 EXO 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陸續回國發展,一定程度上拉開了流量小生PK的序幕。這兩年,霸占飯圈話題的樂華娛樂,也把旗下本在韓國出道的中國藝人們帶回國內。
十年間,國內文娛產業向韓國取經偶像經濟、向日本習得養成體系,粉絲們逐漸分化,審美越發多元,飯圈文化從深度和廣度都得到提升,這促進了國內文娛產業的發展。
對于藝人們的遷徙來說,本質都是對利益的追逐。
但 09 年的韓庚、14-15 年的歸國四子、樂華在 2018 年的「崛起」,卻代表著在韓中國藝人發展的三個階段,而這背后是整個國內娛樂生態的變化。
01
2005 年,因為成員韓庚的中國人身份,Super Junior 剛剛成立就受到國內媒體的多一分關注。門戶網站新浪也發了稿,標題的前半句是「安七炫師弟出道」,后半句才講它的名字。
很快,SUJU成長為頂級偶像男團,「師弟」的說法很少有人再提。由韓庚擔任隊長的小隊 SJ-M 席卷整個華語娛樂圈。

韓國練習生的身份自帶光環,那時它是「實力」的象征。
訓練強度大、門類多,這是練習生培養體系給外界的第一印象。韓庚后來回憶稱,當時每天都要練習超過 20 個小時。這在國內可能是無法想象的。
韓國組合的成員們唱、跳都非常出眾。除此之外,待人接物以及上綜藝上節目的規則他們也要學習。后來還有很多藝人單飛,甚至轉型做演員。從練習生最終出道,成為偶像明星,它是幾年的累積結果,也象征著藝人對整個韓國娛樂工業規則的接受。
韓國偶像文化的發展早在 2005 年就已經相當成熟。在 SUJU 和東方神起之前,還有上個世紀的 H.O.T 和水晶男孩。韓劇《請回答 1997》中,H.O.T、水晶男孩的粉絲們排成方陣,在進場前對峙——這發生在 1997 年。
反觀國內,《超級女聲》這樣的轟動性選秀節目在 2004 年才誕生,但還停留在用手機短信投票的階段。
一方面是完善的韓國造星體系,另一方面是國內偶像文化剛剛起步,以韓庚為代表的偶像男團當時處于碾壓般的存在。憑借中國的人口紅利,韓庚的流量和商業價值迅速顯現。
在商業價值提升后,韓國經紀公司與明星間的利益分成就會引發后者不滿。回到國內毫無疑問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在經濟層面和演藝道路上都是如此。
韓國經紀公司們普遍與藝人簽長約,SM、JYP、YG 三家巨頭的合約時長都是 7 年。這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經紀公司的利益,能夠對藝人進行長遠規劃,也能夠收獲更大的經濟價值。
但對于藝人來說,7 年太長。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韓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對時機的把握:第一批去韓國試水,第一個與 SM 公司解約——后者甚至引發后輩們的效仿。
回國之后,憑借曾經的韓國組合成員身份,韓庚有過相當不錯的資源,但總體很快就被擠出一線藝人的行列,但成為樂華的老板之一,足以為他帶來巨大商業上的回報。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由韓庚開啟的解約回國潮,完全是男性偶像的「特權」。

盡管論知名度,幾位女性確實比不上韓庚,也比不上后來的歸國四子,但這背后折射的是殘酷的現實:男團大于女團,男性偶像的商業價值大于女性偶像。
02
得益于以中國成員吸引中國粉絲注意,從而提升整個組合在中國影響力的成功經驗,2012 年 4 月 SM 公司推出 EXO 組合,組合中包括四名中國成員:吳亦凡、鹿晗、黃子韜、張藝興。
7 年過去,只有張藝興一人還留在 EXO 的名單上,但跟脫離組合沒什么兩樣。2014 年 5 月 - 2015 年 4 月,吳亦凡先走,鹿晗緊隨其后,黃子韜公開打臉也選擇回國。

楊天真執掌的壹心娛樂繼續圍繞鹿晗維持他頂級流量的身份,黃子韜簽約天浩盛世娛樂文化,吳亦凡雖然是唯一一個設立個人工作室的,但他大陸方面的相關演藝事業都外包給了耀萊影視全權代理,這家公司與成龍淵源頗深。
但在 2018 年,鹿晗和黃子韜三年合約到期后都沒再與原公司續約,轉而由個人工作室打理事業。
回國試水期間,因為不了解國內娛樂生態簽約國內經紀公司,再到三年過渡期滿,陸續成立個人工作室,在韓藝人們回國后的發展前景就此發生分野。像韓庚這樣與樂華合作多年,后來甚至進行強捆綁、成為利益共同體的傳統路徑,不再會是這批藝人的首選。
這跟國內整個娛樂工業發展有關。
2010 年左右,國內明星還需要依靠公司資源,但隨著微博近幾年成功打造星粉社區,用公開(哪怕含有水分的)數據將明星價值完全數字化,流量取代作品、明星取代公司,成為當下的運作規則。
歡瑞世紀、天娛藝人們紛紛出走、時代峰峻得以保留 TFBoys 組合,但也為三人分別成立工作室,道理都是如此。在國內的娛樂生態中,明星本人就是招牌,經紀公司地位愈顯尷尬。
壹心娛樂的老板楊天真在《我和我的經紀人》中公開承認,壹心更適合那些自帶資源的藝人(比如鹿晗),而對喬欣這樣需要公司扶持的藝人并不適合。而像壹心娛樂這樣的依靠藝人自帶資源的經紀公司,在國內愈發成為主流。
這并不是一種經紀公司的自主選擇,背后原因很復雜:國內時間積淀不夠,未形成完整的娛樂工業體系,平臺巨頭們也陸續下場想要分一杯羹。
在韓國,SM、JYP、YG 三大經紀公司都有超過 20 年的歷史,它們在韓國國內幾乎是壟斷地位。未出道的練習生們能夠參與已出道當紅前輩的 MV、上綜藝,這就是一種曝光和鍛煉,在出道之時也因為公司本身實力得到更多關注,一旦作品優秀,很容易一炮而紅。
一個反例是防彈少年團所在的小公司 BigHit。作為小公司推出的第一個組合,防彈少年團出道之時幾乎沒有機會在打歌節目和綜藝露面,某種程度上,他們的走紅是韓國娛樂界的一個「意外」。
但在防彈少年團作為 K-pop 的代表走出亞洲之后,他們的師弟團 TXT 還未出道就得到巨大關注,這就是依靠同家公司前輩「提攜」的功勞。
可反觀國內,一是長久以來缺乏真正的「出道」概念,偶像組合文化這幾年才開始發展,二是經紀公司們的很難協調旗下藝人的關系,前后輩文化并不像韓國那樣穩固存在。
當一人即軍隊時,在韓藝人回國之后當然想要更大的發展和利益空間。
03
2016 年是中韓關系的分水嶺。
從來沒有任何人見過「限韓令」的條文,但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地了解它的「存在」。自此,韓國藝人、組合在中國的活動全部受到影響。對于藝人們來說,這是個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各家經紀公司與藝人分成比例這幾年陸續曝光。根據今年年初的數據,在 SM 公司,韓國國內的實體銷售藝人分成僅有 5%,只有海外活動對于藝人來說有更大的利益可圖,這一項分成比例達到 70%。而在海外活動中,更賺錢的是演唱會。
以限韓令之前的 EXO 活動舉例。2014 年,EXO 的世界巡回演唱會一共開了 18 場,在到訪的 12 個城市中,大陸占據超過一半,包括北京、重慶、西安在內的 7 個城市。
中國市場對韓國明星,包括在韓中國藝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歸國四子的一系列舉措都發生在限韓令之前,這跟「預見未來」沒有一點關系,只是國內錢好賺而已。
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樂華這樣的公司,但很難說這是不是因禍得福。
選拔國內新人-送到韓國-在完善的練習生體系中訓練-與韓國練習生一起以組合身份出道-在中韓兩國發展業務,UNIQ 和宇宙少女本都是走這樣的路線。
2014 年出道的 UNIQ 走得更遠一些。2015 年和 2016 年前半年,三名中國成員外加兩名韓國成員都能頻繁出現在國內活動中,為特步代言、參加央視音樂頻道的打榜節目,韓國成員金圣柱甚至還參演了國內制作的電視劇。
但這一切在 2016 年下半年戛然而止。自此,王一博、李汶翰、周藝軒基本只在國內活動,其中以王一博人氣最高。但整體組合幾乎被樂華拋棄,韓國成員曹承衍不得不下崗再就業,參加了韓版 Produce 101 第四季,并最終以第五名出道。
2016 年 2 月,樂華與韓國第二梯隊的經紀公司 Starship 推出宇宙少女,中國成員程瀟是隊長,孟美岐、吳宣儀也在其中。

韓國女團競爭激烈,宇宙少女后來雖然不至于糊掉,但也發展平平,加上在中國的版圖很快受到限韓令影響,以組合身份吃到的甜頭遠不如 UNIQ。

事實證明這種嘗試奏效了,兩人本身就具有相當實力,又在粉絲們親眼見證下成長,養成系魅力在 2018 年瞬間達到頂峰。
孟美岐、吳宣儀以頭兩名出道,現在的人氣和商業價值遠高于一回國就做導師的隊長程瀟,甚至力壓韓國 Produce 101 第一季出道的周潔瓊——要真的說含金量,周潔瓊的實力非常不錯。

事實也證明,業務線單一的樂華等經紀公司,根本無法與資金雄厚、幾乎掌控全平臺資源的騰訊相抗衡。而就算楊超越這樣唱跳實力不被認可的偶像藝人,也能在騰訊《心動的信號》中獲得一席之地。
以騰訊為代表的公司,做到了國內經紀公司們敢于想象卻做不到的一切,真正實現全平臺的輸送和覆蓋,從造星到售后,騰訊在國內是超越韓國三大經紀公司的存在。
從頂級男團偶像公然解約回國,再到限韓令影響下樂華把中國藝人帶回國發展,十年間的中國娛樂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韓的中國藝人們復制著前輩們的老路,找好下家、解約回國,或是以個人名義參與國內活動,但他們還能與此前一樣被粉絲熱捧嗎?
在限定組合 I.O.I 解散后,周潔瓊在 2017 年 3 月回到原公司,以 PRISTIN 組合身份出道,但這個組合在今年 5 月正式解散。在此期間,周潔瓊回國擔任《偶像練習生》舞蹈導師,還演了電視劇,但人氣還是不夠高。
而最新的消息是,I.O.I 將在下半年重組,這意味著周潔瓊,歷經一年多在國內的嘗試,將返回韓國發展。
吳懟懟工作室原創出品
吳懟懟,自媒體藝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虎嗅、36氪、鈦媒體、數英等專欄作者。
轉載、商務、以及加交流群,請聯系個人微信號「wuduidui728」,備注個人信息,公司—職務—姓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