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沿街小餐飲店的垃圾又酸又臭怎么辦?上海這個街道推出新舉措

2019年7月30日下午,餐飲店員工將濕垃圾倒入垃圾收集車的濕垃圾桶內。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圖
7月30日15點左右,伴隨著一陣悅耳的音樂聲,一輛垃圾收集車緩緩停在了上海虹口區的廣靈二路路邊,這里有一排小餐飲店。多家餐飲店的員工聞聲而出,手里拎著垃圾,排隊將垃圾分類倒進垃圾車內的垃圾桶里。
“這已是今天的第二車。”烈日之下,負責上門收運垃圾的張宏武已是滿頭大汗,他一邊指導餐飲店員工倒垃圾,一邊在手中的臺賬上,記錄著哪家倒了垃圾,哪家的分類質量是“好”,哪家是“差”。
自7月1日起,每天13點-16點、18點-22點,張宏武都會開著這輛垃圾收運車,在自己負責的幾條路上,依次上門收運60多家商鋪和餐飲店的干、濕垃圾。

7月30日下午,負責上門收運垃圾的張宏武一邊指導餐飲店員工倒垃圾,一邊在臺賬上記錄各店的分類質量。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上海虹口區獲悉,為了解決轄區內700多家沿街商戶“最后一公里”的垃圾清運難題,涼城新村街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一家公司承接了上門收運垃圾的工作,每天下午和晚上分別進行一次定時定點收運,并確保做到全覆蓋、高質量。
這是涼城新村街道為做好單位垃圾分類工作而推出的新舉措。
原先,沿街小商鋪、小餐飲店垃圾都是通過店家后門,傾倒在居民小區的垃圾桶里,由于量大且不分干濕垃圾,夏季還引來蚊蟲和老鼠。同時,酸臭味嚴重影響了小區居民的生活,經常發生小區居民與小商鋪、小餐飲店的矛盾,影響社區穩定。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涼城新村街道以全覆蓋和聯勤聯動為出發點,通過“分類容器配置規范、分類物流渠道規范、保潔人員作業規范、宣傳告知規范”,來徹底改變沿街小商鋪、小餐飲店垃圾亂傾倒現象。
“通過前期調研和工作量測算,我們最終決定采取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為沿街商戶提供上門清運服務,這是目前解決沿街商戶垃圾分類清運‘最后一公里’問題比較好的辦法。”涼城新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建軍告訴記者,街道轄區內共有860余家沿街商戶,除了區車隊簽約收運的96家,還剩下700多家,分布在11條馬路上。
為了做好這些店家的垃圾分類收運工作,該街道前期已發放宣傳海報、沿街上門收運告知書、不分類不清運告知書、致商家單位的一份信、收費員相關信息共4000多份。
自7月1日起,每天13點至16點,共有5臺沿街商鋪垃圾收集車穿梭在涼城11個主次干道,開始清運工作。18點至22點,垃圾收集車再次出動,為這些商鋪提供以餐廚濕垃圾清運為主的服務。

對于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沿街商戶,涼城新村街道會給予“垃圾分類示范商家”稱號。
“按照定時定點、分類收運的要求,垃圾收運隊伍分小組對轄區內的11條主次干道沿街所有商鋪(環衛清運的除外)進行全覆蓋的清運。”黃建軍介紹說,下午,干濕垃圾等全部清運,晚上則以餐廚濕垃圾清運為主。
根據要求,每一條路的清運都明確時間段和集中投放點,同時做好每一個商鋪的日常清運臺賬,明確首次分類不到位可協助分類。為了確保垃圾分類實效,第三方公司還會與執法部門定期交流,對不配合的單位進行重點整改提醒和聯合執法,形成清運保障、執法推進、加強聯動、形成機制的工作方式。
統計數據顯示,開展定時定點清運以來,清運隊伍收運每日干垃圾量在100多桶,濕垃圾量在每日90多桶,店家與居民小區居民矛盾大幅下降,基本解決了店家往居民小區垃圾桶倒垃圾的現象。
澎湃新聞記者同時了解到,涼城新村街道為做好沿街面小店鋪、小餐飲店垃圾分類后收運工作,還建立了收費、上報、派單、清運一套完整的體系。隨著上門收集工作的不斷推進,涼城新村街道沿街面小店鋪、小餐飲店等垃圾清運收費將實行全覆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