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顧唐山大地震的三個故事:23秒,43年
43年前的今天
在那個本該平靜祥和的夏夜
山崩地裂的災難突然降臨
23秒的劇烈震動
一場里氏7.8級的大地震
幾乎將唐山
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
重工業城市夷為平地

24萬多人失去了生命
16.4萬多人重傷
3817人成為截癱患者
4204名兒童成為孤兒

97%的地面建筑
55%的生產設備被損壞
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人民幣
……

一座城市的劫難
使無數美滿的家庭
在一夜之間消失
許多人用一生
也無法撫平它帶來的傷痛
但人們選擇勇敢面對
與這場災難展開了頑強的搏斗

今天,我們回顧三個故事
愿你在讀完之后
感受到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1
抗震志氣鋼,我們勇往直前!
在43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礦工劉江失去了父親
鋼廠工人馮林棣失去了2歲的兒子
馮林棣所在的“王益元煉鋼小組”中
組長夫婦、老組長的
三個孩子和兩名組員
也未能幸免
家園顛覆破碎
至親陰陽兩隔
這些工人卻在最關鍵的時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產一線
掩埋父親后
劉江8月2日便回到礦上
地震當天上午
馮林棣就到達煉鋼廠
劉江說:
“在家里待著不踏實,
覺得礦上需要我們?!?/p>
馮林棣說:
“有人說唐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就要證明,
唐山并沒有消失!”

礦上組織礦井排水突擊隊
劉江主動報名
與工友共同扛著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別費勁
但覺得干勁很足!”
8月25日
距離地震發生28天
馮林棣永遠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煉出了震后第一爐
“抗震志氣鋼”
2
孤兒不孤
唐山大地震后
4204名孤兒
成為無數人心中
最揪心的牽掛
這些孩子中
年齡最大的16歲
最小的僅僅兩個月
孩子們要怎樣長大?
他們的未來又將如何?

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上
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時光荏苒
地震孤兒董惠娟
如今已是國內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
唐山師范學院教授
國內外知名的心理學專家

她也曾一直回避自己孤兒的身份
直到在汶川地震災區
面對失去雙親而絕望失控的孩子時
她發現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平靜地告訴他們
“我也是地震孤兒!”
和董惠娟一樣
地震孤兒們
在全國人民的關心下
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
為祖國傾注力量
有的光榮入伍
保家衛國、搶險救災

如何在失去親人的生活中
找回內心的力量
重新建構現實與精神家園?
董惠娟說:
“那些用盡全力與生命最深的苦難
戰斗過的人會知道!”

3
用一生來感恩
張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兒
但他的記憶深處
不只有痛苦

“那時解放軍為我們救助建房、
分發救災物資,
他們每天天亮來、天黑走,
不吃一口我們的糧食?!?/p>
在汶川地震后的募捐現場
已成為企業家的張祥青
毅然捐出了1億元

他的這句話
“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建最好的學校、震不垮的學校!”
感動了無數人
1億元
即使是企業家
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愛心
張祥青說
正是全國人民和解放軍
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救了他

災難也把唐山和汶川人民的心
緊緊連接在一起
唐山為汶川地震
募捐總額接近4億元
數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張祥青總說
從廢墟里站起來的唐山人
都應該有一份感恩的心

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
包含著無數悲歡
也見證著無比堅強
從1976年開始
唐山就馬不停蹄開展了重建
大地震10周年時
唐山恢復重建工作初現規模

20周年時
唐山逐漸繁榮起來

30周年時
唐山變得更美
有了大城市的樣子

40周年時
唐山成功舉辦了
世界園藝博覽會

如今的唐山
正在融入“一帶一路”
建設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
熙熙攘攘、蒸蒸日上
一座嶄新的城市
承載著厚重的滄桑與期盼
巍然屹立于中華大地

每年地震紀念日前后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下
都會擺滿鮮花
一面面黑色的墻壁
一個個燙金的名字
印刻著太多心酸的故事
凝結著難以忘卻的記憶

那23秒的災難
已經過去43年了
時間
在讓過去模糊的同時
也讓未來更加清晰

今天
我們為這片熱土上發生的變化
感慨贊嘆

由衷感佩

熱淚盈眶

“公而忘私、患難與共、
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的唐山抗震精神
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原標題為《 23秒,43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