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部安排22個土壤污染研究方向,涉及監測預警、治理修復
科技部近日發布“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下稱“申報指南”),擬安排22個研究方向,國撥經費總概算約5億元,項目執行期3年至4年。
今年的重點專項將支持針對場地土壤污染形成機制、監測預警、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安全利用等技術、材料和裝備創新研發與典型示范,形成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系統解決技術方案與產業化模式,在典型區域開展規模化示范應用,實現環境、經濟、社會等綜合效益。
場地污染通常發生在工業企業、礦業和商業等人類活動過程中,比如加油站等地,在其空間區域內的土壤及含水層中,如果污染物濃度及暴露量達到不可接受的生態或健康風險水平,或已經超過國家及地方限定值,則被認為是場地污染。但場地是否受到污染通常要通過污染評價或風險評估確定。
申報指南共列出了關于場地土壤污染基礎性科學問題和應用技術等四大類別,技術層面側重于三大塊,包括場地土壤污染調查監測與風險監管技術與設備、礦區和油田場地土壤污染源頭控制與治理技術、城市污染場地土壤風險管控與地下水協同修復技術。
在基礎科學問題上,“場地土壤污染調查監測與風險監管技術與設備”側重研究場地土壤高關注度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賦存形態及空間分布,揭示復雜介質環境條件下土—水—氣—生的分配規律;探討 POPs 在場地土壤—地下水—氣—生物多界面的遷移轉化過程及主控因子;研究場地土壤POPs積累過程與動力學機制;建立場地土壤POPs積累與健康風險的預測模型,量化場地土壤POPs積累的健康風險水平。考核指標則包括選擇不少于2個不同水文地質條件場地,開展土壤 POPs積累動力學和健康風險模型的示范性驗證與評估,模型預測誤差低于30%;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或軟件著作權不少于10件。
“城市污染場地土壤風險管控與地下水協同修復技術”類別中的“農藥行業場地異味清除材料與控制技術”項目,要求研究農藥行業場地異味物質的組成、衰減與釋放機制;研制用于不擾動場地的高效、低毒、可生物降解的異味擴散控制功能材料;開發用于擾動場地的無毒無殘留異味抑制劑;開發場地土壤異味污染物原位清除與凈化技術和裝備。考核指標包括編制農藥行業場地異味化學物質組成清單1份;開發出異味擴散控制材料和異味抑制劑各不少于2種;選擇不少于3個農藥行業場地開展示范應用驗證,施用異味抑制劑后距離暴露面1.5米空氣異味物濃度降低 95%以上,單次噴灑異味有效控制時間不低于12小時,土壤中無殘留抑制劑等等。
此外,“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重點專項還涉及礦區和油田場地土壤污染源頭控制與治理技術、城市污染場地土壤風險管控與地下水協同修復技術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