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決接孩子“最后一公里”問題,延到6點的晚托班效果如何?
為進一步緩解市民接孩子“最后一公里”問題,自今年3月20日起,市教委要求所有公辦小學在原有的到下午5點的免費課后服務的基礎上,對家庭按時接仍有困難的學生,將免費課后服務進一步延時到下午6點。
新政策解決了孩子家長們的一大痛點,大家對此拍手稱快。但也有人提出疑問:
晚托延長至6點,最關鍵的師資難題如何解決?
校內課后服務會不會最后變成集體補課?
學校會不會把壓力轉嫁給家長,增加他們的負擔?
校內課后服務實施四個多月了,上海各區各學校做得究竟如何?市教委最近組織了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專項調研。

外岡小學“快樂30分”茶藝活動。 本文圖片 上海大調研微信公眾號
本市公辦小學均開展了校內課后服務。其中根據家長需求有720所小學將課后服務延時到傍晚6點,超過1.4萬名學生參加課后延時服務,每天約有1500名教職工參與到課后延時服務之中。
關于增加的師資報酬問題,市教委調研發現,部分小學實施了教職工彈性上班制。各區已通過區域績效工資統籌、績效工資增量補助等方式,按照服務課時或服務次數核定支出,以保障參與教職工的勞務所得。
各學校在實施小學生課后服務過程中開放學校圖書館、體育館、藝術教室、創新實驗室、心理輔導室等場所,開展課外閱讀、手工制作、體育藝術科普活動。不少學校采用了人臉識別簽到技術對學生的進班和離校進行管理,確保師生安全。

松江區第二實驗小學學生放學后參加棋類活動。
在調研過程中,市教委也發現了各區各學校在校內課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部分教師對課后服務邊界還存在不同認識。部分教師對小學生課后服務的責任主體及學校的責任邊界問題還有不同觀點,會影響其參與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少量學校僅把課后延時服務政策告知原有看護到5點的學生,個別學校需家長提供2種及以上“確有困難”證明(單位證明、居委證明等),極個別學校要求有需求的家長定期做志愿者。
引入社會公益力量機制尚不健全。近80%的學校希望在課后服務中引入校外公益組織,但引入校外公益力量的資質、程序及其相應保障機制尚不健全,學校在引入時也缺少資源和經驗。
少部分學校管理制度存在缺位。少部分學校課后服務環節銜接缺少周密安排,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個別學校缺少針對性的安全應急預案和學生傷害應急處理機制。極個別學校課后服務管理存在偶爾無管理人員、記錄不齊全等問題。
政策保障存在不平衡的狀況。部分區尚未安排課后服務相關經費支持,不同區域之間在人員經費保障上仍有一定差距。

浦東新區第二中心小學課后自主閱讀
接下來,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市教委進一步提出:
從范圍和形式上進一步優化服務。要求各區和公辦小學于2019年9月開學前后再一次全面排查各年級學生家庭的課后服務需求,形成常態需求排摸機制。探索逐步放開“確有困難”限制,減少家長申請證明提高便利性。引導學校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兼顧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成長需求,適當區分服務空間與形式,提升服務品質。
建立社會公益組織參與機制。指導各區逐步探索建立統一的公益力量參與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平臺、機制和辦法,為學校引入公益力量提供資源、程序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切實減輕學校在引入公益力量時的安全、法律等方面的風險。
健全課后服務的指導、交流機制。加強對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監督和反饋。搭建區域間和校際間課后服務工作交流分享平臺,加大推廣輻射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強化對課后服務監督檢查。壓實區、校責任,將課后服務納入對各區督政范圍和年度考評范圍,實行責任追究。指導各區加強對區內課后服務的監督檢查,確保安全管理制度與應急處置機制全覆蓋。探索評價激勵機制,對開展課后服務成效明顯、家長滿意度高的學校和教師,在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優先考慮。
(原標題:《孩子沒人接,爸媽要去單位和居委開2種“困難證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