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入圍 | 馬良:造一臺時光機,與時間柔軟地對抗
時光機
與時間柔軟地對抗

導演 | 孫揚、江松長
制片 | 江松長、孫揚
攝影 | 孫揚、梁塽
剪輯 | 李博
美術 | Ryan Corey Wehner
音效 | Paul Brill
音樂 | Joe Milner

我的爸爸媽媽一個是京劇院的導演,一個是演員,尤其我的爸爸,是非常希望我學戲劇的,小時候我還跟著爸爸練過武生。那個年代學校也蠻好玩,他們聽說了我父母的職業,就把我推送到各個表演的場合去,比如說送到上海市少年宮參加話劇班,送到上海電視臺去參加小演員組之類。因為爸爸媽媽的工作,好像整個社會都覺得我應該繼承這個事兒,我就產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而且我那個時候身體也不好,不是很適合運動,我爸爸后來也就有點放棄了。
我自己呢,因為名字叫馬良,一直想要學畫畫,12歲的時候有機會讀美術學校,拿了報名表找父親簽名,想著他肯定不會同意,壓力特別大。沒想到父親說,如果我一定要學的話他也同意,只是建議我一定要去上海戲劇學院學習舞美,“我來導戲,你來做舞臺設計。所謂‘上陣父子兵’,這樣我的導演生涯這才算完滿?!?/p>
我當時聽到可以學美術,立時如釋重負,滿口答應,甚至豪邁地說道,“沒問題,別說一個戲,多少個戲都行!”

我始終還記得那個場景,那個時候父親已經八十五歲高齡,離開他熱愛的舞臺已經十年,曾經強健而熱烈的他,漸漸變得衰老又健忘。我去海南看望在南方過冬度假的父母,深夜,在老人公寓樓下的露天游泳池,父親看著我游泳。水里就我一個人,四外一片安靜,只有水花的聲音。每次游到父親身邊,我就停下和他說幾句話,我看出來他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小區的泳池里。他突然問:你會不會仰天浮在水面上?這樣游累了就可以休息了,在水里就不危險了。我回答,我會,然后演示給他看,他看了滿意地點頭。游一圈大約是五分鐘,再次回到他身邊時,他又問池水里的我,你會躺在水面上么?我再次回答,并漂給他看。
再游,再問。



父親曾經是我心里龐大的偶像,遮天蔽日的那種,面對睿智的父親漸漸喪失智識,有很強烈的崩塌感。我想我一定要趕在父親忘記所有事情以前,送給他一部戲劇作品,完成我們的約定。
我從學習制作木偶開始,一點一點摸索,一個木偶有上千個零件,為了能在舞臺上靈活地呈現,一稿一稿地修改,做好了再拆掉。四年前,在一些朋友的支持和幫助之下,我已經寫完了《爸爸的時光機》的戲本,并組建完成一個完整的小團隊,但把舞美工作都完成之后我認識到,必須自己做導演了,因為父親那個時候已經很難完整地思考一個大的作品。

做戲劇的真的挺難的,小的時候排斥戲劇,但其實我發現父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爸爸的時光機》的舞臺演繹就是在向父親致敬,我父親是特別幽默的一個作者,他在面對宏大沉重的戲劇題材的時候,經常會用一種喜劇的方式,讓觀眾更容易接受這樣的主題。
在這部戲里我想談我們的成長,長輩的衰老,愛和恐懼,遺忘和死亡,這是我們誰也逃不脫的共同命題,但最終又用了一個很好玩、很輕巧的形式。
父親看了這部戲,看了三次,他很喜歡,每次都在像看一個新的東西一樣。每次看完,他其實都會忘記,不再記得我做過這個戲。但我記得,有一天散場之后,觀眾都走了,接我父母的車還沒到,在劇場外的闌珊夜色里,父親擁抱了我很久,好像我還是一個小孩子。

戲劇是挺殘酷的,因為它只有在黑暗中的90分鐘里發生,它是即興的,落幕觀眾散場,這場演出就沒了,而第二天的演出又是完全不一樣的。作為導演,你會覺得每天的作品都在變化,演完了這一季甚至就不存在了。它不像我做美術的作品,大多數情況下在網絡上都可以搜索到,看到圖片就可以知道這個作者。但戲不演了就沒了。

我很感謝導演,一開始我覺得導演很年輕,擔心他沒法體會我和父親之間的感情,但看到導演把結尾放在我告訴我的父親這是我的女兒,然后父親又一次一次忘掉,再一次次得到這個歡樂的消息,我覺得這個就設計得特別好。
我想傳遞出來的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我把父親身上美好的地方繼承下來了,我收到了這份愛,我還會傳遞出去。
我是個挺念舊的人,時間當然過得太快了,包括上海這個城市,和那個盛放了我少年時光的上海,除了一些物理上的聯系,其實早就沒有任何的瓜葛了。城市化,也許的確讓生活更美好了,但也注定使我們的記憶更荒蕪。那種感覺就像我經常面對著一大串鑰匙怔怔地發呆,想不起那些門到哪兒去了。
我覺得,不停息地創作,不停認真干點什么,就是一種柔軟的對抗吧。

入圍本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時光機》,記錄下了馬良和父親馬科在這部宏大戲劇的創作過程中,如何共同面對衰老和記憶消失的挑戰。
伴隨著馬良的旁白,影片還講述了馬良對于上海的城市記憶和與家人的相處日常。關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海風貌,馬良的童年生活,父與子、藝術家與他的藝術創作,還有人與記憶之間的關系這些深刻命題。
以上是他的自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