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春雨沉寂3年“再發論文”,單位為河北科大基因編輯中心
時隔3年,曾處于輿論旋渦的韓春雨公開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韓春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基因編輯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biorxiv網站的該論文截圖 本文圖均為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圖
文章共有5名作者,依次為Feng Gao, Yue Sun, Feng Jiang, Xiaoyue Bai, Chunyu Han,工作單位均為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研究中心。其中,韓春雨為通訊作者。
文章摘要和內容顯示,RNA具有重要且多樣的功能,將活細胞中分離的RNA可視化,將為人們提供關于其作用的基本信息。迄今為止,科學家發明了兩種活體RNA成像系統。
本項研究發現,CasE可被設計成RNA跟蹤工具。這種工具被稱為“VN-dCasE-VC”,效果和可用性更強。
一位接近韓春雨的人士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這篇文章是此前韓春雨工作的延續,目的都是開發基因編輯工具。”
通常,首發在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上,是為了獲得首發權。
“韓春雨下一步還會投正式投期刊的。”前述人士推測。
新聞回顧
2016年5月,《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韓春雨團隊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被媒體以“甘坐冷板凳、十年憋大招”的故事原型炒作而走紅。
此后半年,韓春雨個人及其所在大學陸續獲得各類名譽和大量經費資助。
同時,亦有國內多名基因編輯領域科學家實名發聲稱實驗結果難以重復,懷疑實驗結果的真實性。
2017年8月,《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宣布撤回韓春雨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
2018年9月,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公告,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但依據有關規定,取消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并收回科研經費。
韓春雨團隊回應稱,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
前述人士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波之后,NgAgo這個研究方向在中國做得很慢。韓春雨他們的工作開展起來也比較困難,連學生也沒有新招?!?/p>
NgAgo最新研究速覽
2019年2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教授Alexei Aravin在bioRxiv上發表論文:Programmable DNA cleavage by Ago nucleases from mesophilic bacteria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imnothrix rosea。
5月,論文正式發表在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核酸研究》官網論文截圖
該研究顯示,cbAgo在多種條件下具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在中等溫度下對單鏈和雙鏈DNA底物進行可編程的核內裂解。
2019年4月,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助理教授Kevin V Solomon在BioRxiv發表論文:NgAgo-enhanc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 coli is mediated by DNA endonuclease activity。

Biorxiv網站論文截圖
研究人員對NgAgo在原核生物中的功能進行了表征,發現其在非嗜鹽性宿主中表達較差,大多數蛋白即使在重折疊后也不溶解和不活躍。但是,他們發現,可溶的部分NgAgo確實起到了DNA內切酶的作用。
研究同時發現,這些內切酶活性對于增強NgAgo引導的大腸桿菌同源重組或基因編輯至關重要。
在中國,除了韓春雨,也有一些團隊在開展NgAgo研究。
例如,今年1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核酸研究》上發表論文。
根據論文摘要,該研究發現NgAgo以80%~100%的效率增強巴斯德氏菌和大腸桿菌中的基因插入或缺失。研究者分析,NgAgo可能具有作為原核宿主基因編輯器的潛力,但作用機制不清楚。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今年4月報道,國內六七家在這一領域較有實力的科研機構此前都對NgAgo很感興趣。
但在韓春雨論文被熱烈追捧又遭到強烈質疑后,這些研究者又逐漸退出,基本不再涉足該研究領域。
需要強調的是,韓春雨目前發布的這篇文章只是張貼在了預印本網站上,尚未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
(原題為《矢志不渝?韓春雨沉寂3年“再發論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