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們讓無數孩子成為孤兒,讓無數家庭失孤,卻無人能阻止

凹叔有一位編輯朋友,今年年初,她編譯了一本日本料理類的圖書,在審稿過程中,她看到食材營養價值表里赫然寫著“鯨魚肉”,大驚:社會發展到現在這樣的階段,還會有人捕殺并且吃鯨嗎?
她所在部門的同事們一致決定,刪除掉這本書中有關“鯨魚肉”的一切內容。
但他們想不到的是,很快,在今年的7月1日,日本宣部正式重啟了商業捕鯨。

就在上周,這批最新鮮的鯨魚肉,在一片譴責聲中,上市開售了。

日本人吃鯨的花招很多。
除了普通的煎炸炒燉之外,還有刺身。


令人最難以相信的并不是捕鯨行為,畢竟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大家最不可置信的是:
這次并是某個個體或者機構的行為偏差,而是一個國家深思熟慮所做出的決策。
01
“那些不是你的鯨魚!”
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決定暫停商業捕鯨,日本隨后一直要求恢復商業捕鯨,但是沒有成功。
終于在今年的6月30日,日本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自此,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和約束他們。

在世界各地的動物保護志愿者們紛紛參與到“反對獵殺鯨魚”游行活動的同時,日本方面的有關負責人也發聲了,他們說:“希望能向不熟悉鯨魚的年輕人也傳遞其美味。”
那么凹叔就奇了怪了,鯨魚肉就那么好吃嗎?
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一點都不。
1954年,由于日本正處于戰后蕭條時期,日本學校義務為學生提供午餐,“油炸鯨肉”便是當時的代表性食物。據東京都立衛生研究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小學生最討厭的午餐肉類,就是鯨魚肉。
而如今,鯨魚肉僅占日本全國肉類消費的0.1%,95%的日本人根本不吃鯨魚肉,鯨魚肉其實早已淡出日本人的餐桌。
那日本為什么一定要冒著天下之大韙堅持這么做呢?
他們是這樣說的:捕鯨魚、吃鯨肉是日本的傳統文化。
這話不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全國糧食極度緊缺,當時預測每年大概有上百萬人可能會餓死,再加上日本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禁止食肉(這里的肉指陸生動物的肉,不包括海洋里的動物),于是,鯨肉成了當時日本解決糧食危機的救星、日本人寶貴的營養來源。

但凹叔想說,都9012年了,所謂“傳統文化”里面的糟粕也該剔除了,在饑餓的年代,鯨肉拯救了一代人,現在能吃飽了,不是更該感恩這種生物的存在嗎?
有分析認為,日本恢復捕鯨,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日本政客企圖討好漁業選區,謀取政治利益的行為。也有另一種說法:日本執意重啟商業捕鯨,商業利益才是背后真正的驅動力。
真正的原因,凹叔下不了定論。
在日本,有一些人認為“鯨魚即便再被捕殺100年也不會有什么影響?!?/p>
但在規定允許捕獵的小須鯨、布氏鯨和塞鯨三種鯨魚中,塞鯨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日本還有這樣的一句俗語:“一頭鯨魚就能使七個村的村民獲益”。
現在,鯨魚早就不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經濟來源,但在海洋中,一條鯨魚的自然死亡,卻預示著無數生命的開始。
真正需要鯨魚的,是海洋系統,是每一個“鯨魚家庭”,而不是人類。
它們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美好生物,它們不是屬于任何人的鯨魚。

02
“然后,你就會明白你在做什么”
1970年,在華盛頓州的普吉特海灣,一支捕鯨隊開展了大規模的捕鯨作業。
潛水者約翰·克羅便是他們其中的一員。他告訴我們,當時他們要捕獵的目標是體型相對較小的幼鯨,因為個頭太大的鯨魚只會增加他們的運輸成本。
剛剛加入捕鯨隊的約翰·克羅并不知道,捕鯨究竟意味著什么。
他們在船上引燃炸彈,快速扔出去,把鯨魚群引到海灣里,很快就捕到了一只他們所需要的幼鯨。
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令約翰·克羅為之震撼。



很不幸的是,它的孩子在出生半個小時后,就夭折去世了。
它用頭部推著孩子的尸體狂游1000多公里,用整整17天來哀悼幼崽的死亡。

隨著Carlina的成長,它開始具備與母親互相嬉戲打鬧的能力,海洋館為了保證所謂“鯨魚的質量”,將四歲半的Carlina單獨移送到了另一家公園里。
Carlina被裝進卡車,帶去了機場,她的母親一整晚都潛在水池的角落里,發出飼養員從沒聽到過的尖叫聲。

已經辭職的飼養員說:“怎么可能會有人看到了這一切,仍覺得這是符合道德情理的?”

比起任何哺乳動物,甚至人類,它們其實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更加復雜和更高的層面。
它們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有關社交,以家庭為單位互相依存,不可分離。每當捕殺一只鯨魚,就至少有一只與它來自同一個家庭的鯨魚因痛苦或因長時間地尋找同伴用盡自己的體力而死亡。
它們是擁有著強大精神力量的動物,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會選擇一起擱淺。同生共死,這是人類也無法達到的精神境界。

在海洋系統中,鯨魚無疑是最頂端最強大的一種生物,它們幾乎沒有天敵,只需要面對正常的生老病死。
但是,來自陸地的人類打破了這樣的自然循環。
人類,成為了鯨魚唯一的天敵。
03
巨鯨落,萬物生;
巨鯨怒,徒呼奈何
在美國迪士尼電影《奇幻森林》中,大象是整個森林的執權仗者,是它們最初創造了森林,在山火襲來之際,組成一支強悍的隊伍,用巨足踩出一條條河渠,引水入林,挽救萬物蒼生。

鯨之于海洋,就如同象之于森林。
鯨魚的生死,是整個海洋系統的重要環節。當一條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龐大的尸體會慢慢沉入幾千米深的海底,在深海,營養成分稀少,一只巨鯨尸體的養分,可以創造出一套完整的、可維持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生存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態系統,成為孤獨海洋里最溫暖的綠洲。
加里·斯奈德在《禪定荒野》中寫過一句極美的話:
鯨落海深數里處,哺暗界眾生十五年。
當鯨魚的生命走到盡頭,如果以鯨落的方式沉入深海,便是對海洋最大的溫柔與恩惠。

這不僅僅是對某一類物種的殺戮,這是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瘋狂掠奪。
鯨與海,并非不會反抗,人類只是在倒數著它們寬容的限度。

影片《黑鯨》紀錄了Tilikum的一生。
1983年,兩歲的Tilikum被捕獲于大西洋,用于海洋館的表演,在20×30英尺的漆黑的隔離艙里度過自己的余生。
人類強制它被馴化,強制它進行表演;為了繁殖,強制將Tilikum與雌性鯨魚囚禁在同一個空間里面;來自不同家族支脈的雌性鯨魚根本無法接納陌生的Tilikum,Tilikum反復被雌鯨欺負,由于它體型過大,是普通鯨魚的兩倍,在狹小的水池中無法靈活逃走,所以常常滿身傷痕,后來海洋館怕損失掉已經訓練有素的Tilikum,便將它完全隔離孤立起來。
1991年,Tilikum咬死了一名失足跌落表演池的兼職訓練員。
1999年,在海洋世界夜晚關門后,一名男子躲過保安潛入園內,翌日被發現死亡,全身赤裸,他的身上布滿Tilikum的咬痕。
2010年,在一場表演接近尾聲時,Tilikum在眾目睽睽之下抓住女訓練員布朗舍奧的馬尾辮,將她拖入水中至死,震驚世界,成為真正的“殺人鯨”。
鯨魚有著超強的情感記憶,被人類囚禁奴役的痛苦記憶,讓Tilikum選擇對人類進行報復性的殺戮。


在日本太地町的捕鯨史上,曾發生過一起流血慘案——“大背美鯨事件”,也被稱為日本最大規模的海難。
1878年12月24日早上,當天下著雨且風勢強勁,并不是理想的捕鯨日。但因為臨近過年,捕鯨者都希望能滿載而歸回家過年,所以捕鯨隊還是頂著風雨出了海。
下午兩點左右,隨著一聲“發現鯨魚”,全體船員都歡呼雀躍起來。但是這次發現的鯨魚,是少見的體型巨大且帶著幼崽的背美鯨。
當地人常說:“捕到母子鯨,是做夢都夢不到的”。
船員們在歷經整晚的搏斗后,竟然成功捕獲了巨鯨,正當他們慶祝之時,捕魚船被背美鯨巨大的力量拖入逆流,落水的船員在絕望中死去,幸存者寥寥無幾。正因為這場事故,日本捕鯨集團開始衰退,古式捕鯨也漸漸沒落。
現如今,日本重啟商業捕鯨,是覺得科技發達了,捕鯨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自己又行了?
凹叔想說,即使擁有再高明的科技手段,也永永遠遠不要向山河之力尋釁。
明日它們的反擊,必是蜉蝣般的人類們根本無可招架的濁浪排空。

【1】紀錄片《黑鯨》(2013)加芙列拉·考珀斯維特 導演
【2】《日本人為何執念于捕鯨》 捕鯨協會顧問三崎滋子 著
【3】《日本人執迷專業捕鯨400年》 環球網 7月9日
↓凹叔推薦↓

【英】夏洛特·斯萊 著 王岑卉 譯
磨鐵圖書出品
在這部令人驚嘆的作品中,科學史學家夏洛特·斯萊用終極的紙上動物園——大英圖書館的藏品——為藝術與科學的歷史性握手提供了絕佳例證。書中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手稿、印刷品、畫作、珍本書中令人嘆為觀止的插圖,讓我們跟蝴蝶、甲蟲、蜘蛛、貝殼、魚類乃至珊瑚面對面。這正是永垂不朽的紙上動物園。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渣貍;本文編輯:渣貍;監制: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