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聶耳的死因之“謎”
今天(7月17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作者聶耳的忌日,84年前的1935年,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就在聶耳去世的一個多月前,電影《風云兒女》在上海金城大劇院公映,該片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這便是國歌最初的誕生背景。
聶耳的突然離世,一時讓許多親朋好友無法接受,特別是他們相信聶耳水性極好,不可能溺亡。于是,聶耳被日本人謀殺的猜測開始在上海四處流傳。不過當時的傳言并沒有引起廣泛爭論,后來聶耳的骨灰也輾轉回到故鄉昆明,被安葬在西山美人峰。
“謀殺說”再度浮現,是由于聶耳墓在1954年2月第二次再建時,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郭沫若為之撰寫了一通碑文,最后有兩句話:“不幸而死于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边@就拋出了聶耳的死因之謎,“謀殺說”又一次甚囂塵上。
那么,聶耳在日本離世的真相為何?究竟是死于謀殺還是意外?日本人岡崎雄兒教授的《不愿做奴隸的人:聶耳傳》有力否定了“謀殺說”,論證出聶耳的死因仍然是意外溺亡。

一位日本人為什么會對聶耳感興趣?原來岡崎雄兒的家鄉就是聶耳去世的地方。1954年,當地日本民眾為了悼念聶耳,在海灘一角建造了紀念碑,岡崎雄兒幼時經常到紀念碑附近玩耍,所以聶耳的名字很早就在岡崎雄兒心中留下痕跡。自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岡崎雄兒從事過中日經貿工作,并在大學任教。1995年,岡崎雄兒因公出差到昆明參拜聶耳墓,從那以后,開始長達20余年的聶耳研究。
關于“謀殺說”的形成,岡崎雄兒指出,很有可能來自聶耳的老鄉、摯友張天虛(張鶴)對聶耳遺體的描述。


無奈之下,昆明市政府只好向中央尋求解決方案。1982年初,中央文化部下發中共中央書記處胡喬木的回復批文,允許昆明市政府在新碑石上刪去原碑文的最后那兩句話,這一尷尬的問題才最終解決。
最后再來體味一下岡崎雄兒之所以要花力氣澄清聶耳死因的良苦用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