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有一個盜版,有資格做二手書

作者:王不易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下手時,要有溫憐之心,
仿佛你愛它……它才活得久。”
——艾薩克·沃爾頓
它被擺上一張體檢臺。有人開始對它動手動腳,檢查它的裝訂方式、封面、襯頁、logo,就像做了一次全身馬殺雞。它很緊張,如果被查出來是盜版,它將被打回原籍。
審查通過后,它被擺上另一張臺子,帶著白手套的人,打磨它的外衣,檢查它的褶皺,直到它看上去不再那么破舊。這對它是好的,有利于它找到新的主人。
打磨完畢后,它來到一個臭氧消毒柜里。關禁閉的時間是漫長的,將近兩個小時。這段時間里,它靜下心來回憶過去,回憶與上一個主人的故事。但它知道,這場臭氧桑拿將洗去它來時的細菌和粉塵,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
最后,煥然一新的它會穿上一層嶄新的塑封,就像當初一樣。重生的它被擺上倉庫的貨架,等待著,等待著,等待著下一個故事的開始。
——這是一本正規二手書誕生的過程。
01.
我們對于二手書并不陌生。
從前的從前,它們一般出現在毫不起眼的舊書攤上,掛一塊“10塊錢3本”的牌子,再講講價,大爺還能再送你一本。碰上人品爆發的時候,舊書論斤賣。這些書,品質如何就不消說了,與正版估計是不搭架的。
北京有幾大舊書市場,譬如潘家園舊書市場、報國寺舊書市場,那里的書倒不盡然是10元3本的,但想要去那里碰到一本心愛的舊書,價格與質量都合心意,恐怕十分考驗買者的淘貨能力和講價能力。
這種古老的處理方式,把二手書推向了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不怎么值錢,不怎么美好。這也無形中將很多想買書的人推向新書市場,畢竟在中國,書并不是奢侈品,不像歐美和日本,一本書大喇喇一百或好幾百塊,大部分人,寧愿多花點錢,買一本品相好的新書。
二手書真正變得美好起來,是在最近幾年。從孔夫子舊書網到多抓魚、熊貓格子、漫游鯨,從古籍愛好者圣地到文青圣地,二手書的既定印象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它們不再是被扔在書攤上的便宜貨,不再沒有身份和尊嚴,它們被收納進倉庫,被貼上新的條形碼,擁有第二次生命,期待下一段旅程。
我有位朋友評論說:二手書的旅程一旦開始,節外生枝的故事便是脫離作者掌控的文本的命運。
所有的二手物件,無論是二手書,還是二手衣物,都有著相同的浪漫屬性——連接著兩段不同的人生。
二手書里藏著許多秘密和浪漫。被夾藏的文字,天然被人遺忘,因為被遺忘,多了一層不同的色彩。文字的表達,有時要比其他物品更加含蓄,有時又更加奔放,你吃不準的。
多抓魚曾辦過幾場展覽,名字叫作“書中生物”。我很喜歡生物這個稱呼,兩個字里飽含著對靜物的尊重和愛惜,有一種陽光照過來,就能看見許多細小分子跳動的歡喜。
“書中生物”的意思,就是書里夾著的物件。有人夾英語四級證書,有人夾花草的標本,有人夾情書,有人夾信件,有人夾老照片,有人夾草稿紙,有人夾錢……多抓魚說,最近一年,夾信的比夾錢的多了。這是掃碼支付的后果?還是手寫信的復興?誰也沒去認真追究。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是有什么變了。
這些被夾著的“生物”,隨著書一起,被主人投向另一種命運。它們被短暫遺忘,主人或許連自己忘了它們都不知道。它們被人截停,被展開,被閱讀,借由它們,猜測上一任主人的人生際遇。
“生物”和書本之間也有種奇妙的碰撞:
德波頓的《工作頌歌》里夾著一張失業證,《單身女子的138條軍規》里夾著一張讀者調查問卷,講投資的書里夾著LV購物小票,英文書里夾著大悲咒,《三體》里夾著一封由武漢鐵路公安處寄出的信……我朋友感慨地說,這種碰撞所產生的溫度,這種溫度所激發的想象,是電子閱讀所沒有的。
02.
還有一個關于二手書的浪漫故事,我是從一位作者的文章中看來的,準確的說,是關于二手書店的故事。
她曾在京都讀書,最大的興趣就是逛當地的舊書店。日本的二手書文化要比國內完善,甚至有BOOK OFF這樣的全球連鎖二手書店,書的定價很適中,購買也方便,但我仍舊只對作者筆下京都那些舊書店情有獨鐘、念念不忘。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舊書店而產生的因緣。
京都是日本舊書店的發源地,許多舊書店都是在京都開第一家店,然后向東京、大阪發展。京都于舊書店而言,就像是根。作者寫到,她去東京舊書店時,提到京都,店主都會說“我與京都的某某老板很熟”,他們還會評價京都老板收書的眼光。那就像是一個隱秘江湖,暗號就是二手書。
京都舊書店的店主,有許多是子承父業,像是傳承一樣將這份事業傳下來。有的老店已經傳了三代人;有的老店和老店之間的情誼,也延續了三代;還有的舊書店與研究者之間有了牽絆,研究者去世后又將書再賣回來,像一個循環一樣。
在什么都變得不確定,一切都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聽到這些故事,忽然就感覺到光陰的力量,存在的力量,靜止的力量。種種因緣,皆建立在二手書之上。載體本沒有意義,意義是人賦予的。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臺北的二手書店。
央視2016年做過關于二手書店的系列報道——《臺北二手書店》,節目中介紹了許多臺北較為有名或存在時間較長的二手書店,譬如舊香居、胡思二手書店、古今書廊等。這些二手書店大多存在了四五十年,它們各自的氣質不一樣,有的像孔夫子,收藏著許多舊手札、舊手稿、古籍,甚至族譜,是歷史向的;有的像多抓魚,收的多是文學、藝術類、外文類舊書,吸引的是年輕人。
臺北的二手書店,有些也是由父傳子或父傳女,舊時光舊事物的魅力,是他們認為這件事最美的地方。胡思的店主蔡能寶曾遇到過一本二手書,里面寫著:總有一天會遇到原來的書主。他說,兩個彼此不認識的人,透過這本書忽然在某個時空就有了交集,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
這應該是人間很美的一段經驗了。
在臺灣,常會有知名作家、學者光顧二手書店,或許他們也在找尋什么,盼望什么,說不定就踩到了因緣的某根隱線。
03.
二手書的江湖,不僅是浪漫,也攪動些現實的東西。
我看過多抓魚出的兩次榜單,“多抓魚滯銷榜和暢銷榜”,覺得很有意思。
高居滯銷榜榜首的是唐家三少,身后緊跟唐七公子、辛夷塢,再后面還有蔡康永、郭敬明、匪我思存、韓寒等。高居暢銷榜榜首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身后緊跟雷蒙德·卡佛、錢鐘書,再后面還有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阿爾貝·加繆等。
以多抓魚一家的數據,當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除了證明這確實是一個文青偏愛的平臺。但兩個榜單與新書銷售排行榜的徹底顛個兒,還是有些意思。
再去看孔夫子網的銷售前50排行榜,毛姆、穆旦詩集、東野圭吾、讀庫1806、阿城,皆在列。這又說明了另一種氣質與選擇。
沒有作者會在意二手書江湖的廝殺,那位置不能帶來任何利益。但二手書的流通隱隱地在自我排序些什么。
它似乎在說:
沉淀,等一切沉淀,再看江湖。
參考資料:
[1]. 《想象過去的溫柔》,多抓魚
[2]. 《亞洲二手書店“復興潮”之日本篇》,作者:蘇枕書,周末畫報
[3]. 《臺北二手書店》,作者:深洋微文,簡書
*圖片系購自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