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澎湃三評③丨留校察看、道歉之后,留學生到底該怎么管?
這幾天,留學生成了新聞熱詞。
福建農林大學國際學院一名埃及籍留學生,騎電動車載人被交警攔下后,拒不配合正常執法,多次推搡民警。在輿論的洶洶之下,學校給予其留校察看處分。
山東大學組織的留學生“學伴”項目同樣陷入了輿論漩渦。早在2018年11月15日,山大發布的通知顯示,已成功選拔出141名中國學生與47名留學生組成47個友好“學伴”小組。7月12日,山大發布情況說明,稱在相關報名表格中出現“結交外國異性友人”不當選項等問題,引發不良影響,對此深表歉意。
事件告一段落,這場熱議激發了公眾對來華留學生的關注,其實也不能因為個案就全盤否定了來華留學生工作的成就。
首先,中國已經成為接受留學生的大國。2018年11月,有教育部官員在論壇上公開列舉數據稱:2017年有204個國家和地區的48.92萬名各類留學生來華留學。中國拿出了33億元資助其中的6萬名左右外國留學生,另外約43萬名外國留學生給中國帶來了350億~400億元的教育收入。
在世界上許多留學生教育大國,海外留學生在當地的教育支出和日常消費都被視為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數量保持兩位數增長。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認可度越來越高,留學生教育也將成為拓寬高校辦學資金來源、增加地方商業收入的渠道。
然而,不管是將發展留學生教育視為大學國際化的標桿,還是當成高校和地方“創收”,辦教育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教育的追求上來。
2015年,中國就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不過,很長時間以來,語言類留學生在來華留學生群體中占有較高比例。很多外國學生來中國就是為了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這與中國留學生到歐美發達國家學習豐富多樣的專業知識,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差異。在某種層面上看,一個國家開展國際生教育的規模和結構,確實能夠反映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中國還是處于上升通道中。
其次,人們還關心對留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能否與本土學生用“一把尺子”。筆者上大學時,也有一些留學生隨班上專業課,甚至學院在管理上還把留學生編入中國學生的行政班級,鼓勵留學生參加中國學生的班級活動。然而,在專業排名和獎學金評定時,就常常見不到留學生的影子。這就很難說,來華留學生取得了多么好的成績。
第三,不僅是學業考核要用“同一把尺”,相關學校紀律也該統一考核。福建農林大學留學生交通違法事件的警示是,對于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理應與本國學生采取同樣的規則。尤其對于那些觸碰規則紅線的學生,該處罰的處罰,該勸退的勸退。不能因為處罰留學生、外國人“麻煩”,擔心影響學校國際生招生,就高舉輕放。
一定程度上,幫助來華留學生適應環境,體現了教育應有的人本關懷,但這只是一個次要問題,根本還在于嚴格對留學生的學業要求,做到“一把尺子量人”,讓來華留學生成為中國高質量教學的“活廣告”,這關系到中國大學的聲譽,也是民眾有關教育公平的訴求所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