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湖南新晃“操場埋尸案”逝者鄧世平女兒:正在給父親申請工亡

2019年6月20日,在湖南新晃一中的操場上,一具深埋16年的遺骸逐漸顯露出來,站在現場看到這一幕的鄧琳(化名),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悲傷,痛哭失聲。
16年前,父親鄧世平是新晃一中總務處的一名職工,23歲的鄧琳當時正在長沙上學,她還有一個15歲的弟弟,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可是誰又能想到父親突然失蹤,鄧琳和家人苦苦尋找了16年,等來的卻是他們早已料到,但最不愿看到的結果。
7月9日,華商報記者采訪了湖南操場埋尸案逝者鄧世平的女兒鄧琳,她講述了自己和這個家庭16年的血淚經歷,讓人唏噓的同時還有值得敬佩的地方。
父親曾教過四年級數學
擔心上班遲到
打了磨蹭的女兒一巴掌
華商報:律師說你正在給父親申請工亡?目前進展的怎么樣了?
鄧琳:給父親的工亡申請還在進行中,目前還在在積極準備資料,律師說一切都弄好了會給我看。
華商報:你母親現在身體怎么樣?聽你弟弟說她一直難以釋懷,因為長時間流淚眼睛都不太好?
鄧琳:出事后,母親哭了幾年,當時她說要不是還有我和弟弟,她也不想活了……16年過去,她現在很堅強了。母親非常不容易,她是農村婦女,一輩子沒上過班,性格內向,但是她內心里知道父親是被人害的。二十多年里,這個家大小事皆由父親操持,靠父親每月五百多元工資生活。父親不在了以后,母親一時不知所措,哭得就沒停過,特別是父親不在家的頭幾年,家中沒有了笑聲。即便如此,母親還是不得不堅強起來,她繼續送弟弟學習美術,并把新晃的四層樓房租了出去,以支持兒子的學費,補貼大學剛畢業的我的生活。
華商報;很多人都說你父親是英雄,在你的心里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鄧琳:正直、正義、節儉、幽默、原則性很強,重視教育。父親生前經常說:中國人的文章必須對國民有教育意義。我到現在還能記得父親說這句話的聲音。父親唯一一次打我也是因為上學的問題,那時我六歲,念小學一年級,父親在同校教四年級數學,我在上學前磨蹭了一會兒,父親擔心上班遲到,急得打了我一巴掌。
華商報:父親的案子發生后,你們為什么要逃離新晃,是受到什么威脅了嗎?
鄧琳:我們不是逃離,只是不愿意看到這個傷心的地方,于是我和弟弟跟著母親、叔叔搬到懷化市,在那里,我們得到了親戚朋友們的很多幫助。
一直期待奇跡發生
千錘百煉讓我內心無比強大
華商報:16年來,你和家人是怎么挺過來的?特別是你的弟弟,后來還考上了大學,真的令人敬佩!
鄧琳:逆境中才能成長,哭完了繼續努力生活,這是我現實生活的寫照。這么多年來,一個人拼命,打工、創業……再打工、再創業……無數次跌倒,無數次又頑強地站起來,無數次下班后反鎖住門大哭一場,然后擦干眼淚繼續學習繼續努力,無數次下班回家躲在樓下哭完了再上樓,然后繼續努力繼續堅持,目的就是要讓自己變得強大、更強大,強大到足夠可以幫父親沉冤昭雪。但是因為性格跟父親相似,我做生意沒怎么賺到錢,但我的事業也是正義的事業,因此才會經營得很苦很苦。
因為父親失蹤時弟弟才15歲,原來一個性格活潑的男孩變得內向,這一點對他影響非常大。大專畢業后,他跟著同學到長沙賣過酒店用品,在電腦公司打過工,去過同學的律師事務所幫忙,還跟過叔叔做生意。但是在我和弟弟的心里,始終放不下父親的案子,為父親沉冤昭雪是最大的事情。這么多年來,我和同學說的最多的事情是父親生死未卜,尸骨也無處可尋,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是為父親立墳。
華商報:16年的案子終于水落石出了,你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所釋懷?
鄧琳:談不上釋懷,我在7月1日深夜寫了一段文字,算是對我這半個月來身心的全部寫照——6月17日:看到挖機進場小視頻;6月18日:隱藏著沉重的心情,冷靜的忙完一天的工作,拼命奔跑趕上最后一趟車;6月19日:煎熬、崩潰、悲痛;6月20日:悲痛地無法呼吸,心絞痛;6月21日:除了躺著流淚就是起來接待,無法思考;6月22日:流淚回復每一位關心者,無法思考;6月23日:懷疑世界和人生,無法思考;6月24日:只想一個人待著,又害怕一個人;6月25日:無法思考;6月26日:遇到人生中第一次跟蹤;6月27日:與北上廣(記者)徹夜長談的不眠之夜;6月28日:恢復思維;6月29日:樓頂秘密;6月30日:芷江機場;7月1日:平靜地穿過一中校園……誰知道我這半個月經歷了什么……
華商報:從當初的舉家搬遷到如今的案件真相大白,回過頭來再看16年的心路歷程,你怎么看待?
鄧琳:有時感覺生無可戀,有時又覺得我應該還有自己的使命沒完成,我也一直期待這奇跡的發生,就如同能找到父親就是一個奇跡,我當時在現場看到那么大、那么寬的坑就是一個奇跡。我有時候覺得幸運之神是很愛我,但總是讓我吃更多苦,經過千錘百煉,然后讓我內心變得比常人都強大。
記者手記
華商報記者和鄧琳的對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在此之前也有過溝通,言語中給人的感覺是表述非常嚴謹,邏輯性強。在鄧世平案子爆出來的當天晚上,記者也和她弟弟通過話,雖然他們當時可能都知道遺骸就是父親,但是依然非常謹慎,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失望,因此也格外謹慎敏感。除了談到案子本身時能多說幾句,別的都是言簡意賅,卻很能引起人的共鳴。例如總結16年的血淚歷程時說:“逆境中才能成長,哭完了繼續努力生活……”談到事業時說:“我的事業也是正義的事業,所以也是經營得很苦很苦,以后有機會到西安來聊事業,聊這個長長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種性格的形成首先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但更多的是生活所賜,這么多年的千錘百煉鍛煉了講事實、擺道理的邏輯思維,同時也形成了自己對人生的獨特感悟。
采訪結束時,她還特意叮囑記者文章遵循四點原則:維護國家利益;對國民有教育意義;能幫助到你的職業發展;保護我和家人隱私。
(原題為《華商報記者對話湖南操場埋尸案逝者女兒 哭完了繼續努力生活 正在給父親申請工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