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豆瓣FM,希望你別再倒下
原創:李禾子


和王朋一樣最早從豆瓣FM汲取音樂養分的人不在少數,劉晨也是其中之一。她形容用豆瓣FM就像是在沙灘上撿貝殼,“不知道下一次彎腰時撿到的是怎樣的貝殼,有一種期待的喜悅。”
可惜的是,這樣一款承載了無數人情懷的應用后來沉寂了相當長一段時間。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從這條被人們稱為“史上最嚴”的版權令開始,國內在線音樂平臺經歷了漫長的版權肅清歷程,一直到今天。
“小而美”的豆瓣FM終歸不敵有著雄厚財力作支撐的其他幾家平臺,陷入發展瓶頸。王朋在他大三升大四的那個暑假,選擇告別豆瓣FM投靠了網易云音樂的懷抱。
四年過去,當他得知豆瓣FM又重新“復活”的時候滿是感慨,在已經習慣來回切換幾個音樂App聽歌的現在,他很樂意再回去重溫下最初的記憶。恰好遇到網易云音樂在各大應用商店下架事件,他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個輪回”。
對于豆瓣FM來說,吸引像王朋這樣的老用戶并不困難,尤其是在得到資本和版權的加持之后。今年2月20日,繼豆瓣音樂和版權平臺V.Fine Music合并重組成立DNV音樂集團后,豆瓣FM宣布已獲得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和摯信資本的戰略投資。在向外界釋放的信息中,豆瓣FM表示會與TME達成版權合作。
這些在兩年以前還是不敢想的事情。2017年豆瓣公布海外IPO計劃,創始人阿北發內部信宣布將進行業務調整,豆瓣FM甚至一度傳出被砍的消息。
7月1日,豆瓣FM兌現諾言上線了6.0版本。擺在它面前的,是老用戶的期待和新用戶的考驗,以及更重要的:別再倒下。

互聯網產品屆的“藝術電影”
“別再倒下”是所有老粉對豆瓣FM的共同希冀。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音樂流媒體之一,豆瓣FM憑借技術、設計優勢和豆瓣的用戶基礎,幾乎從上線起就獲得了很多用戶。技術是它最大的優勢,曾有人比較過當時豆瓣FM、網易云音樂和蝦米音樂這幾家比較受小眾音樂愛好者歡迎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人們普遍認為豆瓣FM的推薦是最好的,蝦米音樂次之,網易云音樂第三。
因為更懂用戶,且有著優質的音樂品味,豆瓣FM比起一般的大眾音樂平臺,用戶粘性也更高。
這種現象同樣反映在早期的蝦米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相較當時酷狗音樂、QQ音樂等以音樂播放器為主的音樂平臺,它們更重視社區氛圍的營造(不論是通過社交還是通過產品細節等等方式),因而也吸引了一批專業用戶。
有人曾分析豆瓣FM這類產品的運營邏輯。知乎一位簡介為商湯科技產品總監的用戶@忘象Van將此類應用比作是“拍藝術電影”:
不是每個導演拍的電影都可以在全國院線上映。有人拍一些投入不大、注定不會大賣,但可以充分體現自己水平的文藝片、小電影,投向各種“獨立電影節”,然后再尋找機會。同樣,不是每個PM做的產品都能走向納斯達克……對于這類“小而美”的產品來說,他們的“業務”可能是不成功的,但“產品”卻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在大部分人都忙著搶快錢割韭菜的時候,像豆瓣FM這樣堅持做自己真正熱愛產品的團隊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版權庫并未完全打通
不過,與其說“別再倒下”是一種希望,不如說代表了一種擔憂。
TME的投資更多是出于戰略布局考量,并不能代表豆瓣FM現在經營得有多好。對于新用戶來說,豆瓣FM完全是一個新產品,被接受需要時間;而且現階段豆瓣FM并沒有展現出一個明確的變現模式,此前DNV音樂集團CEO唐子御在采訪中也表示,“目前半年到一年豆瓣FM的發展重點并不是以盈利為導向,而是打基礎為先,用優質內容吸引和留住老用戶,然后盡可能增加新用戶。”
所以,豆瓣FM在短時間內重回國內音樂流媒體第一梯隊可能性基本為零。
在網易云音樂下架30天之際上線豆瓣FM大更新版本,TME的意圖也很明顯。眾所周知,網易云音樂一直以來吸引用戶的籌碼之一就是個性推薦,其應用內的“私人FM”功能對標的實際就是豆瓣FM。而且兩者用戶群中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喜歡小眾音樂的用戶是重合的,因而不論是功能還是目標用戶,TME都是想借豆瓣FM來抗衡網易云音樂(這兩者都是TME相對弱勢的)。
但豆瓣FM的隱憂在于,它或許能在短期內獲得TME資金和版權的雙重支持,可如果它的盈利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的話,長此以往對TME來說未必不是一個拖累。
此外,PingWest品玩也觀察到,TME和豆瓣FM的版權庫并非已經完全打通。譬如TME擁有獨家版權且在平臺有著不錯播放表現的臺灣樂團蘇打綠,仍有相當一部分歌曲未在豆瓣FM上線。

“非主流”的電臺類流媒體
豆瓣FM面臨的最大問題,或許還在于它的產品模式。它可能是救命的,也可能是致命的。
當下音樂流媒體主要有兩種產品模式,一種是“點播類(On Demand)”流媒體,代表有QQ音樂、網易云音樂、Spotify、Apple Music等,特點是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搜索歌曲和藝人,可理解為在線MP3;另一種則是“電臺類(Radio)”流媒體,代表有豆瓣FM、Pandora等,特點是用戶不能選擇自己收聽的音樂內容,可理解為在線廣播。
當然,這兩者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分明的,通常在一個App中會同時都包含兩種模式,只是其中一種占主導地位。比如網易云音樂會有私人FM功能,Spotify推出過電臺產品,而Pandora也推出過點播產品Pandora Premium,豆瓣FM現在也有歌曲/藝人搜索功能。

不論是產品定位還是盈利模式,點播類流媒體和電臺類流媒體都有很大區別。
首先點播類流媒體是內容驅動型產品,這也是為什么QQ音樂、Spotify等會經常受到唱片公司等版權所有者的牽制;電臺類流媒體則是技術驅動型產品,它更多關照的是推薦的歌曲用戶是否愛聽,不同國家對電臺類流媒體的版權許可規定也不盡相同,比如Pandora在美國就不需要與各廠牌和藝人談版權合作,只需要最后將版稅交給唱片協會即可(這在當前的中國就沒辦法實現)。

和國內情況不同的是,國外最先發展起來的是電臺類流媒體。以Pandora為例,它早在2011年向SEC提交S–1文件時,注冊用戶數已達到8000萬,但此時Spotify的用戶數還不到2000萬,Apple Music則都沒上線。
其實點播類流媒體和電臺類流媒體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音樂聆聽方式,并不存在好壞差別,僅僅是用戶使用習慣的差異。不過,從發展的表現來看,現階段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占據主流的仍然是點播類流媒體(近幾年Pandora的發展也遭遇了嚴重危機)。
這一定程度也和現在互聯網社交的發展有關,人們越來越依賴于在圈子里獲得共鳴和認同。Spotify的創始人Daniel Ek就認為,電臺流媒體并不是人們發現新音樂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在現實中,大多數人往往是通過朋友的推薦和分享接觸到新的歌手和歌曲。從Spotify流行起來的歌單文化也能說明這一點。
豆瓣FM現在的目標是打造“國內最純粹、輕量與簡潔的音樂流媒體”,這無疑也是一次電臺類流媒體在國內的實驗。從產品上看,豆瓣FM的用戶體驗已經比Pandora好很多了,再往后就看它如何賺錢了。
今年已經是豆瓣FM走過的第十年,盡管未來仍不甚明朗,但依然想對豆瓣FM說一聲“加油”,畢竟它代表了一種商業邏輯無法解釋的精神。
*本文版權歸“PingWest品玩”公眾號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