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良渚申遺親歷者手記:偉哉良渚——寫在良渚成為世界遺產之際
良渚古城遺址剛剛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曾參與過良渚申遺工作的親歷者、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應邀為澎湃新聞撰文,回顧良渚保護傳承、申遺的歷程及申遺成功后的重要意義。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政府推薦的距今五千年前后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作為有幸參與過良渚申遺工作的親歷者和當事人,喜慶之際,感慨萬千!

良渚遺址位于上海西南100多公里的杭州市余杭區境內,最早發現于1936年。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學文化被命名為良渚文化。2006年,在面積約達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發現了面積約近1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2016年,在良渚古城的外圍又發現了比大禹治水還早一千多年的大型水利系統。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眾多,良渚古城遺址這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符合以下兩條標準:
一是良渚古城遺址以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基礎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展現出長江流域對中華文明起源階段“多元一體”特征作出的杰出貢獻。

二是良渚古城遺址由宮殿區、內城、外城構成,在空間形態上展現出一種向心式三重結構——這種早期國家都城的規劃特征,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進行社會等級“秩序”建設、凸顯權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而作為城市水資源管理系統的外圍水利工程,在選址、規模、設計與建造技術方面展現出世界同期罕見的科技水平,展現了五千年前中華文明、乃至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世界遺產的申報要求非常嚴格,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和一項自然遺產。而且尤其強調遺產歷史的真實性、保護的完整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很多遺產的申遺之路非常漫長,良渚也不例外。

良渚遺址發現以來,在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逐漸摸索出了具有時代特征、良渚特色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傳承之路。早在1956年,良渚遺址就被公布為浙江省級第一批一等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起先后多次被國家文物局推薦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長期以來,良渚遺址的保護管理得到了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遵循國內外遺產保護的憲章公約及法律法規,頒布了專項保護法規,制定了長期保護規劃,推行了相關保護政策,為中國考古遺址的保護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良渚方案。

近些年,遺產地還注重兼顧當地群眾的切身利益,注重調動廣大民眾自覺參與遺址保護的積極性,“保護良渚遺址,傳承中華文明”已逐漸成為當地群眾的普遍共識和行為自覺。而且,自2003年起,“良渚”一詞已多次進入中國各類歷史教科書,影響了上千萬中國青少年。

筆者參與策劃的良渚博物院展覽展示作為良渚申遺的重要窗口之一,不但得到了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的肯定,還獲得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十大精品獎,在開展一年來接待了不下百萬人次游客的參觀,足見百姓對良渚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熱情關注度。筆者近期參與策展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也將在7月中旬于故宮開展,在喜慶良渚申遺成功之際,更將迎來新中國七十周年大慶。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這是中國人的常識。然而,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時期,因為河南安陽殷墟才發現了作為物質文明標識的金屬和文字,即青銅器以及銘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遺產。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終于得到了國際承認。良渚為代表的中華文明,與我們耳熟能詳的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一道,都進入了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先后開始出現的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城市革命”的第一批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與社會之列。
良渚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護之路,25年申遺之路,而今實至名歸,成為了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遺產,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良渚遺址保護的階段性目標。良渚遺產的發現、研究、保護、利用、傳承盡管成果顯著,但依然面臨著新的課題:如何繼續發現和挖掘良渚遺產的內涵和底蘊,助力當代社會文化發展?如何實現保護與發展相融合,推動良渚遺產成為帶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級?發揮遺產增強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自覺的積極作用?
我們相信,良渚遺產地申遺工作完成后,還將進一步凝聚社會力量、振奮民眾精神,將良渚遺址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推向更高水平。從這些意義上來講,良渚遺產的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保護永遠在路上……
鏈接: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之路
1994年,國家文物局將良渚遺址群推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良渚遺址列入《中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2年,國家文物局再次將良渚遺址列入《中華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隨即實質性啟動申遺工作。
2018年1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唯一申報項目。
2018年1月29日,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赴巴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遞交申遺文本,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邁出關鍵一步。
2018年7月,世界遺產中心委托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相關專家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進行實地考察和評估。
2019年7月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考古大事記
1936年,發現良渚遺址。
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
1986年起,發掘反山、瑤山、匯觀山、莫角山等遺址,多次獲評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2年,發現莫角山宮殿建筑基址。
2006年起,發現良渚古城,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世界十大重要田野考古發現。
2015年,發現大型水利系統,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