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個“酷炫”智能分類垃圾桶由中學生發明,計劃未來生產投用
這款智能分類垃圾桶“四合一”,可以旋轉,外形好像一個“大電池”。當有人走近準備投放時,垃圾桶會自動感應,并以花瓣的形式旋轉出下方的正方體,正方體旋轉成四個獨立的垃圾桶,進行“四分類”,供人們進行投放。

目前,上外附中的這群學生們正摩拳擦掌積極準備,對自己的發明做進一步的優化,除了希望能在全球中學生的創新比拼中獲得佳績外,他們更期待自己的發明能夠早日落地,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不必站在若干垃圾桶前因擔心扔錯垃圾而煩惱,垃圾分類也可以是一門藝術。”
旋轉的垃圾桶花瓣和上海市花白玉蘭相得益彰
從設想到建模,再通過3D打印到最終的成品,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打造出了這款“四合一”的智能自動垃圾桶。
這支團隊由6位中學生組成,有一個酷炫的名字Sbinner。作為上外附中賽智社團的成員,6位組員分別是戚蘊怡、史楚天、陳齊佳、范倍銓、黃芷皙和吳桐。
隊長戚蘊怡同學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解釋:“Sbinner這個單詞的寓意是‘旋轉的垃圾桶’。”旋轉采用的花瓣形式,契合了上海市花白玉蘭的形象。學生團隊的靈感來自可以旋轉的堅果盒,他們還到網上看了不少其他能旋轉的盒子,比如化妝盒,經過反復調試,最終發現完全旋轉到方形是最好的結構,普通人扔垃圾和環保人員處理垃圾都很方便。
“通過精妙的四瓣創意設計搭配鮮明的垃圾分類圖示,能立刻吸引住眼球。”SAGE中國站負責人唐樂瓊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發明還搭配以學生自主設計的互動游戲和垃圾分類知識講解,能有效在短時間里提升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和好奇心,進而帶動日常生活的垃圾分類行動。

Sbinner團隊是五里橋街道的科創少年環保志愿小隊,在五里橋街道的幫助下,sbinner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將電腦設計制作成樣品模型,并最終成功生產出了能夠使用的成品。由于這個垃圾桶是用3D打印出來的,可大可小,小的能放在桌上使用,大的可以作為街頭垃圾桶。


還會進行修改,希望能盡早投入實際應用場景
“分類垃圾桶作為優秀的社團項目,是同學們在多次的頭腦風暴中逐漸聚焦于垃圾分類進行的時尚設計。”上外附中賽智社團指導老師陳鳳雅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同學們想通過比較時尚新穎的設計,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人承擔起社會責任。
垃圾分類是一個全社會都關注的熱點話題,學生項目如何走向社會并通過改良將其真正運用于實際的垃圾分類場景,是一大挑戰。
這群中學生團隊接下來還將對垃圾桶進行設計修改,計劃把“四合一”智能分類垃圾桶投入生產,主要面向高端酒店、商場和高端小區,將實用性需求盡可能早落地。
對于Sbinner的未來發展前景,唐樂瓊表示,年輕人的未來可期,“有可能成立垃圾分類中學生服務隊,深入到校園、社區和園區,開展可持續的活動;還能就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繼續深入研究,形成多種樣式的模式探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