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韓國書法史上的“秋史體”,來自于阮元翁方綱影響的碑學之路
金正喜(1786—1856)是韓國歷史上知名的金石學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早年曾來到中國,見到了仰慕已久的翁方綱、阮元等;在翁、阮二人的影響下, 他的書法沿著碑學之路,最終在韓國書法史上開創了“秋史體”的書法風格,極大地影響了當代的韓國書畫藝術。
澎湃新聞獲悉,由中國美術館、韓國藝術殿堂共同主辦的“中國美術館國際交流展系列:秋史金正喜與清朝文人的對話”這些天在中國美術館19、20、21號展廳展出。此次展覽共展出87件(套)作品,分為“學藝一致”、“海東通儒”、“游戲三昧”三部分。



韓國知名書法家權昌倫先生表示,秋史金正喜先生以清朝學藝界的翁方綱和阮元為老師,一起探討文章、經書,并將金石考證學引入朝鮮。他悟出書法藝術的最終妙力在“拙、樸、美”當中,也悟到了西漢古隸的奧妙。金正喜先生的作品具有怪奇丑的書法美術觀,他擺脫了束縛,追求絕對自由。



1809年(清嘉慶十四年),24歲的金正喜隨父前往中國北京,他如愿以償地獲得了與清朝書畫巨匠接觸的機會,其中有考證學派藝術家翁方綱,也有當時的巨儒阮元和曹江。尤其是翁方綱主張“學藝一致”,并將書法升華為真正的造型藝術。通過與他們的交流,金正喜學到了當時處于全盛時期的考證學的真髓。展品中,金正喜的《小靈隱》就可看出他與翁方綱的交往,以及對翁方綱文人生活的向往與效仿。另外,金正喜以阮元弟子自稱,并以此意自號“阮堂”。



當時中國學界,樸學盛行,又逢三代、兩漢、魏晉的金石文字大量問世,加以帖學衰頹,因而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一出,立即起到開宗立派的功效。在當時的朝鮮,金正喜是第一個獲得阮元真諦的學者,再加之,他親眼目睹了漢代之后的優秀拓本,大長見識。于是金正喜堅定地走上了一條碑學的路子。金正喜打擊“家家晉體”,是反對傳統帖學轉輾翻刻失真,實際上他也很好地融會帖學,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促使碑派書法的“韓國化”,也擴大了清朝碑學的影響范圍。金正喜手札以帖為主,兼融碑意;匾額、對聯多從隸法,兼取帖意,不拘一格,又別具一格。他既天真又倔強,平和與剛烈的性格共融互補。


在他的努力下,以金石考證學為中心的清朝學術傳入朝鮮,在當時的朝鮮王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對現當代的韓國書畫藝術產生深遠影響。金正喜的書法氣象宏大、包羅深廣、風格多變。在他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漢字文化圈對書法與書法家要求的共通性。


金正喜早年在仕途上雖一帆風順,但是在晚年因卷入朝鮮王朝的黨爭遭遇了流放,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恰恰在這流配生活里,金正喜不斷創作,以至于他磨穿了10個硯臺,寫廢了上千桿筆。最終,他終于達到了“字即為詩,詩即為畫”的至高境界,創出了世人所熟知的秋史體。
此外,他在畫布上繪出了一座房子和一棵枯樹,用枯筆技法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的高尚情操,而這種節制與省略是對人為記述與虛偽的一種反駁,代表了文人畫的獨特性質。而此畫就是代表韓國文人畫最高水平的作品——《歲寒圖》。

金正喜還曾畫過《枯木竹石圖》,此次展覽中,金正喜在其收藏的《東坡真像》的題跋就可看出他對蘇東坡的推崇。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23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