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美競合︱如何讓美國企業更多參與“一帶一路”?
在中美經貿摩擦未能有效緩解的同時,美國國內對“一帶一路”問題的關注度也在持續上升。
過去兩年多來,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已經舉辦過多次涉及“一帶一路”問題的聽證會,組織者主要是安全、軍事、情報等領域的國會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但是在今年6月12日,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下設的“國際貿易、關稅和全球競爭力”小組委員會也專門就“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舉行聽證會。此舉表明,美國方面正在日益深入地研判“一帶一路”的全方位影響,尤其是對美國商業和金融利益的實質性影響。
在特朗普政府日益強化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中國仍需要設法用好“利益杠桿”應對美方壓力,增進與美國商業界的溝通協調,促動中美經貿關系超越雙邊藩籬、在更大格局中實現“再平衡”。在這方面,推動美國企業更多參與“一帶一路”并使其成為真正的利益攸關者,做大由中美企業而非政府主導的“第三方合作”,不失為一種值得思考的策略。
美國企業重視“一帶一路”機遇
毋庸置疑,特朗普政府越來越多地從大國競爭視角看待“一帶一路”,不僅在國際社會炒作“債務陷阱”等論調以強化對華壓力,還通過重組設立“美國國際發展融資公司”等舉措試圖為相關國家提供中國方案之外的替代性選擇。
但是,仍有不少美國戰略界人士認為不應忽視“一帶一路”所具有的經濟屬性,美國對“一帶一路”的一味打壓并不明智。2018年10月,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多賓斯(James Dobbins)等人撰寫的報告提出,對全球經濟以及亞洲、非洲和歐洲的民眾而言,“一帶一路”總體上是積極的;管理妥當的基礎設施投資和降低眾多國家的貿易壁壘可以發揮提高生產率、減貧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對于美國來說,采取阻礙“一帶一路”的舉措恰恰會被認為是在扼殺中國合理的經濟崛起,以及與中國相關的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合理的經濟崛起。
今年4月,美國前貿易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和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德利撰文稱,美國應當加大對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在那些不太重要的地區,中國的項目應該得到歡迎,如果這些項目能夠符合透明度、可持續、韌性、財政責任和社會責任方面的高標準”。
實際上,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伊始,美國商業界尤其是涉及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的美國企業就對此表現出很大興趣,試圖從“一帶一路”中尋找新的贏利空間。過去幾年來,通用電氣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等美國企業對“一帶一路”尤為關注,并已經從“一帶一路”合作中獲利。作為中國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企業的長期合作伙伴,通用電氣公司目前已與在巴基斯坦、沙特等國承建電站項目的多家中國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提供重型燃氣輪機、蒸汽輪機、風機、電廠控制和油氣管線設備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技術和解決方案。此外,中國公司還采購其制造的大量設備,用于在孟加拉、肯尼亞和老撾等國的項目之中。2016年,通用電氣公司從“一帶一路”相關項目中獲得的營收達到23億美元,而在2014年,這類合作的營收只有4億美元。
2017年11月,通用電氣公司的“能源金融服務部門”還與中國政府設立的絲路基金簽訂合作協議,發起成立“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平臺”。雙方將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展開聯合融資項目,涉及電網、可再生能源、油氣開發等多個業務領域。
這家企業與中國公司在非洲地區的合作也是可圈可點的。通用電氣公司非洲區CEO杰伊?厄蘭德(Jay Ireland)透露稱,該公司已經設立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基金,用于為非洲國家提供資金支持。中國企業在非洲地區承建的電站等項目數量眾多,2016年中國EPC公司從通用電氣公司采購的設備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在非洲國家的相關項目。除了提供設備和技術,美國企業也希望通過分享商業經驗為“一帶一路”合作提供助力。
正如通用電氣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所言,該公司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 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區差異以及各國政治、經濟、運營等問題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豐富的經驗。無疑,這將是通用電氣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重要資產。
卡特彼勒公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工程機械和礦山設備制造商,它成立于1925年,總部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2016年11月,卡特彼勒公司發布《“一帶一路”:共贏的愿景和承諾》白皮書,提出該公司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的主要領域,包括“促進創新及產業轉型”“協作開發基礎設施”“分享全球經驗及風險管理工具”等五大方面。
2017年9月,卡特彼勒公司CEO吉姆?烏姆利比(Jim Umpleby)稱,該公司已經在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國有企業展開合作,涉及公路、港口、礦業和油田等項目。例如,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白俄羅斯承建M5博布魯伊斯克-日洛賓(Bobruisk-Zhrobin)公路升級改造項目,卡特彼勒公司為該項目提供機械裝備以及相關的技術培訓、設備維護等服務,該項目已于2016年7月完工。
2017年11月,卡特彼勒公司還與中國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簽署為期五年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后者提供采礦設備出售和租賃服務以及相關技術支持。此外,卡特彼勒公司還為一些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提供了項目融資。
除了中國國有企業,美國企業與中國民營企業圍繞“一帶一路”的合作,對于實現“一帶一路”創新、綠色、開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是國內能源化工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2017年5月,美國霍尼韋爾公司與其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客戶提供甲醇制烯烴工藝技術等,幫助那些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以更低成本生產乙烯和丙烯,而且更清潔、更高效。
美國艾康(AECOM)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國際頂級的建設設計咨詢企業。近年,艾康公司與盈創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展開合作,推動3D打印技術應用于“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建筑設計和建造項目。
此外,美國福陸公司(Fluor)、博萊克?威奇公司(Black & Veatch)、花旗集團、景順資產管理公司等都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
讓美國企業更多參與“一帶一路”
隨著今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的新階段。從中國的角度看,提升美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的參與,既有助于體現“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有助于分散“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風險,增強“一帶一路”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同時,還可借此探索中美在第三方增強經濟合作的可能性,從而為緩解中美經貿摩擦提供有益助力。
第一,可向美國商業界提供有關“一帶一路”以及如何參與“一帶一路”的高質量信息,不斷優化針對美國商業界、金融界人士的政策傳播。美國智庫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古德曼(Matthew Goodman)等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少“有回報的好項目”,以及如何在相關國家改善投資和經商條件。美國柏克德(Bechtel)工程公司、哈里伯頓(Halliburton)公司等工程類、能源類企業對“一帶一路”雖有興趣,但并不清楚如何參與其中。中方可與美國商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機構加強合作,不定期地召開研討會、政策吹風會等,及時收集美國商業界的關切,同時與美方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第二,為中美企業在基建等領域的既有合作提供更大支持,用更多的合作成果吸引美國商業界的參與。一些美國專家認為,中國推動的基建類項目能夠實現快速啟動,但這樣也可能會掩蓋長期性風險。在增強中國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美國企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通用電氣公司提出要突破以往的中美企業合作模式,探索和推動“聯合市場開發、聯合融資、聯合運營”的新策略,以確保“一帶一路”項目與實際市場需求相匹配,提升企業在項目運營環節的能力和效率,加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風險管控,增加項目整體效益。中國應鼓勵這類中美企業合作模式,更加注重“一帶一路”沿線基建生態圈的營造,謀求多方共贏方案。
第三,更好地發掘和利用美國企業在“軟性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推動中美兩國企業深化合作。正如美國能源安全理事會高級顧問加爾?魯夫特(Gal Luft)所言,美國在“軟性基礎設施”方面(如咨詢、法律服務、市場研究、融資)擁有相對優勢,而“軟性基礎設施”往往是項目成敗的關鍵所在。此外,美國公司還可以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垃圾和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于建設“綠色絲綢之路”至關重要,可以考慮鼓勵相關美國企業與中國環保類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資聯營。
第四,通過日本、德國等美國盟國的企業,調動美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的積極性,以多邊合作方式減少美國企業的顧慮。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德國西門子公司等西方國家企業對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興趣較大。2018年3月,德國工商大會負責外貿的副總裁弗爾克爾?科賴爾曾表示,德國經濟界盡早介入“一帶一路”是好事情,10年后世界經濟增長的90%都是在歐洲之外實現。德國聯邦貿易和投資署(GTAI)負責人于爾根?弗里德里希稱,“一帶一路”項目不僅對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有吸引力,一些專業程度高的中小型企業也同樣可以從中受益。可以通過“國際商業共同體”的方式,推動美國企業與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國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力求做大蛋糕、實現多贏。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而美國也希望能夠更多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做出的估算,目前發展中國家每年在基礎設施方面的開支是1萬億美元,但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勢頭,在2020年之前還需要至少增加1萬億美元。從全球范圍看,目前仍有11億人不能用上電,10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23億人的生活達不到基本的衛生條件。2017年2月,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報告稱,2030年前亞洲國家每年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1.7萬億美元,用以確保經濟增長、減少貧困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
毫無疑問,中美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應也不必陷入“零和博弈”,兩國企業的合作存在巨大潛力。
-----
作者趙明昊系澎湃特約撰稿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