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又見“看海”!我們離海綿城市還有多遠?

逢雨季便嚴重內澇,武漢并不是特例。每年汛期,各大城市“看海”的照片,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道路、高鐵站、地鐵站等基礎設施無一幸免,城市運轉及日常生產生活被嚴重打斷,市民苦其久矣。
城市頻繁內澇,有暴雨的客觀因素。近些年來,五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強降雨報道,頻繁見諸報端,這種極端天氣對城市排水系統是巨大的考驗。但同樣是降雨量大的地區,青島被奉為典范,武漢卻年年“看海”,城市間的對比顯示出防汛抗澇能力的巨大差異。
這種差異背后,說到底還是投入的問題。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是參照《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舊標準,特別重要地區才按照抵御十年一遇降雨的標準設計排水設施。此前有調查顯示,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一年。
另一方面,城市化高速擴張,建成區的面積不斷擴大,原有的湖泊、洼地、農田、森林等具有蓄水能力的空間不斷壓縮,并被硬化的水泥地面取代,自然排水能力嚴重下降。像有“百湖之市”稱呼的武漢,頻繁內澇就跟近些年的填湖造陸息息相關。
長遠來看,內澇問題是城市擴張失衡的結果。這種失衡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地上和地下的失衡。相對于肉眼可見的地上基礎設施,地下管網并不是“看得見”的政績,城市按照偏低的標準來建設并不奇怪。其二,速度和質量的失衡。城市化步伐太快,采用攤大餅的模式盲目擴大城市規模,導致排水設施的規劃建設總是落后半拍。
為了解決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城市都在向下要空間。從地鐵到地下商業空間,結構縱橫交錯。過去按照低投入、低標準建設的地下管網,一旦建成,升級的成本相當巨大。所以要告別“看海”,必須有前瞻性的市政規劃,按可能遇到的最高降雨標準來設計。
排水系統作為抗汛防澇的基礎設施,本身就是個系統工程,投入少、標準低、不重視,容易留下歷史欠賬。眼下各大城市都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但把城市打造成吸水的海綿,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還需要目光更加長遠的城市化發展視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