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鐵時代的綠皮慢火車:穿行在大山深處,送來外面的精彩
編者按:
有時候,慢也是一種情懷。當高鐵時代呼嘯而來,城市之間的距離越拉越近之時,在湖南懷化,依然還有四趟沒有空調、沒有軟座和軟臥、逢站就停的綠皮“慢火車”,它們穿行在大山深處,為沿線的菜農、果農、居民、鐵路職工和學生慢下來,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它們是7269/7270、7272/7271、7266/7265、7275/7274/7273次列車!
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湖南最后的慢火車”系列報道,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全景呈現和記錄四趟綠皮“慢火車”的扶貧之旅與時代使命。
【火車自述】
我是7272/7271次列車,每天往返于懷化和梅江之間。沿途經過13個站,全程178公里,最高票價11.5元,最低票價1元。我有8節車廂,每天早上7:30從懷化火車站發車,經貴州,中午11:20到達重慶梅江,下午15:58返回懷化。

6月3日7點30分,懷化火車站5號站臺。
一聲汽笛,一輛綠皮火車從站臺緩緩駛去,一路向西,經貴州,抵重慶,全程178公里,經停13個車站。
列車出發前15分鐘,列車員楊波檢查完衛生后,正守在6號車廂的門口,準備為乘客檢票上車。
與之相隔150公里的重慶蘭橋站,車站值班員李再軍正與晚班同事做交接,檢查設備運行。
在這兩地之間,麻陽果農田昌儀已把剛摘的枇杷,裝進了竹筐,他要趕1個小時后停靠在錦和站的7272次列車,到貴州銅仁下車,賣掉這些水果。
這趟和7272次列車并行的“生命之旅”,3人都已歷經了13年。火車每日往返,人生一路單程,生命的軌跡一旦駛過,也如火車的軌道一樣切實、可以觸摸。
一節車廂里,或者一段鐵軌,必定藏著一個故事。

水果都是當地農民早上新鮮采摘下來的,有的還掛著露珠。
跟車13年:“最美的風景就在車廂”
楊波第一次踏進7272次車廂,是在2007年,那年她27歲。
同年,上海已經開通了區間運營的動車,掀起運營革命的高鐵正在籌備,隨時可能橫空出世。
7272次是列綠皮慢火車,這種火車舊、老,條件艱苦,夏天是“高壓鍋”、冬天是“寒窯”,誰都知道這是幾近淘汰之物。
楊波覺得,“它和自己的年輕很是不配,況且本趟列車線路偏僻,停靠的也幾乎全是小站。”
剛上7272次列車,楊波有點不甘、甚至氣惱,她記得自己“第一次是煩躁地甩開的車門”。
“一定要去更好的線路,到更新的列車上。”楊波說,那時她覺得7272次列車,根本盛不下她的夢想。
每天,7272次列車沿著辰水一路向西,穿過山間,沿途13個站,有12個站只停靠這一輛列車。偏僻的線路有最美的風景,每趟跟車,一旦得閑,楊波就靠著車窗看著窗外,她在欣賞美景,也在憧憬自己的人生。
將目光專注到車廂,是在一個早晨。那天,車經錦和站,一位年老的果農,差一點就誤車了,幸虧楊波提醒、幫忙,老農才順利上了車。楊波后來去查票,老農對她連連稱謝,“要是沒你們這趟車,我們會窮一輩子!”
還有一次,一位在漾頭站上車的菜農,被籮筐劃傷了手,流血了。楊波趕緊轉身到工作間取了消毒水與創可貼,給他處理傷口。雖然只是舉手之勞,菜農卻放在了心上,時不時會捎上幾把自家種的小菜給楊波。冰災那一年,菜農連著幾天沒有搭車,有一天特意把蘿卜和白菜送到車站,遞給楊波說:“冰災嚴重,小菜難買,拿點回去給家里人吃。”
原來,最美的風景就在車廂,楊波說,這趟列車,基本就是為農民在服務,他們勤勞、樸實,還懂感恩,他們和自己一樣都在為理想奮斗。
跟車13年,沿線的農民什么季節該挑什么擔子,楊波已能說得準確無誤。她喜歡看著農民每天早上高高興興挑著擔子來,下午帶著收獲的喜悅歸去,這種用勞動來換取幸福,很真實,也很樸實。
這些年,火車的線路沒變,一元一站的票價沒有變,窗外的景和車上的人,卻悄然發生著改變。楊波記得火車剛開通時,沿線的農家多是木頭房子、泥巴路,如今幾乎家家小樓房,門前都是水泥路,還停起了小汽車。
楊波漸漸發覺自己的夢想其實就在這輛綠皮火車上。

果農田昌儀每天會挑著自家種的水果賣到銅仁去。
搭車13年:開往“幸福”的列車
7272次列車途徑的第四站是錦和站。
果農田昌儀早早便挑著兩筐剛摘下來的枇杷,趕到了站,今天的水果質量好,他開心地笑笑,“到了銅仁后,又能賣個好價錢。”
田昌儀今年70歲,已經種了50年的水果。火車沒開通以前,他每天只能在本地的集市上賣水果,運氣好,一天能賺二三十元錢,很多時候幾近滯銷。
都知道臨近的貴州銅仁,當地人很喜歡麻陽水果。但如果要去,就得先坐公共汽車到懷化麻陽的郭公坪,然后包農用車去貴州的漾頭,再轉車到銅仁,單程4個小時,往返車費50元。
誰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呢?交通不便扼住了“湘黔咽喉”錦和鎮,盡管這里高山連綿,溪河交錯,素有魚米之鄉、瓜果王國的美譽。
2006年4月18日,田昌儀記得清楚,這是7272次列車正式運營的第一天。天還沒亮,他就挑起了100斤的柑橘來坐火車。
“那時候還只有幾個人,不像現在,整車都是大大小小的籮筐。”田昌儀說,那天在銅仁,柑橘2元錢一斤,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完了,比在麻陽翻了20倍,而且到銅仁的火車票價只需3元。
水果好賣了,膽子就放大了,步子就邁開了,現在田昌儀不僅種上了柑橘,還種上了枇杷、李子、桃子等,四季的水果都有,四季的銷售也旺,田昌儀一天最少能賣到200多元,多的時候有三四百元了。
13年里,田昌儀搭著火車,把自家的水果賣到了貴州,不僅供5個子女上學,家里還蓋上了三層的新樓房。偶爾,他也會給自己放幾天假,坐著高鐵、飛機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旅游。“我還想去國外看看,以前總是在電視里看到外面的世界,現在日子過好了,我也想走出去感受下。”
田昌儀覺得7272次列車就是一趟開向“幸福”的列車。

當列車返程時,果農和菜農們又挑著售空的籮筐回家。
堅守13年:列車送來外面的世界
7272次列車到達重慶蘭橋的時間是11:10分。
每天有無數的列車從它身邊呼嘯而過,只有7272次在此停靠。
蘭橋鎮,位于重慶市秀山自治縣的最南端,有重慶市“南大門”之稱,2006年渝懷線建成,蘭橋設站。
悠長的鐵軌,安靜的小站,緩緩駛過的綠皮火車,李再軍守在這里已經13年。
如果說在流動的火車上,楊波看到了7272次列車沿線的變化,守在靜止的小站,李再軍對點上的改變,感受更加深刻,“列車送來了外面的世界!”李再軍說。
李再軍剛到小站值守時28歲,蘭橋給他的第一感覺就是窮,“家家戶戶都是老舊的木板房,肉類及蔬菜的價格只有懷化的一半,附近的青壯年幾乎外出打工。”
7272次列車開通后,這里逐漸有了人氣。有商販從懷化、貴州來收購農產品,再坐火車返程,新鮮蔬菜、小豬崽、雞鴨、鱔魚、泥鰍、干筍等土特產都是搶手貨。
小鎮的物資出去了,外面的東西跟著進來了,在蘭橋鎮,經常可以看到操著湖南、貴州口音的外鄉人,他們有的是來做生意,有的是來走親訪友……
火車拉近了距離,還改變了思想,李再軍說這些年里,不少曾經在外務工的蘭橋人回來了,他們覺得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蘭橋小站對面一塊坡地,原來是一塊荒地,回鄉創業的人從麻陽買回水果苗種植,荒地成了一片水果林,尤其到了夏天,一串串紫紅的葡萄掛在藤葉上,十分誘人。這些年過去,原來的木板房不見了,都換了小樓。
去年大年三十,沒有煙花,沒有與家人團聚,李再軍在小站與同事一起吃了頓簡單的年夜飯。他說,年終歲末,那些在外辛苦打拼了一年的老鄉回家,看到家鄉的變化,一定非常開心。
綠皮火車雖慢,也能送來外面精彩的世界。
(原標題為《湖南最后的慢火車①|7272次:沒有這趟車 我們會窮一輩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