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國鐵”掛牌,改革提速

從最初的“鐵老大”到近些年的“鐵總”再到今日的“國鐵”,來自民間對鐵路機構主體簡稱的變化,體現的是中國鐵路在適應市場化改革所作出的努力,也是民眾在享受到了鐵路市場化服務后的直觀感受。
掛牌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四字的出現意味著鐵路機構主體的徹底公司化。規范的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前提,對于曾經“身形”龐大的鐵路機構主體而言,這將能夠有利于政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企業擺脫對行政機關的依賴,國家解除對企業承擔的無限責任;也有利于籌集資金、分散風險。從此,政府只扮演“出資人”角色,不再具體參與企業經營。
通俗地解釋公司化,即企業今后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對于現今的鐵路機構主體尤為重要。鐵路運輸一直面臨著強烈的外部競爭,短距離出行市場有公路客運的競爭,中長距離市場則有民航“虎視眈眈”。
雖然說“八縱八橫”的國家高速鐵路網已基本實現,但現實中,很多高鐵站與現有城市規劃不匹配、去往高鐵站的交通不便,中長距離的鐵路服務不如民航服務,顯然依舊制約著鐵路運輸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在自負盈虧的治理框架下,鐵路要想獲得更好的效益,唯有向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對民眾而言,市場經濟就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服務好、價格低、出行更為便利,就成為了唯一標準。用消費者的選擇來倒逼鐵路一改作風,真正服務市場,是鐵路公司制改革的題中之義。
鐵路公司制改革啟動之后,不論是APP購票還是高鐵座位“掃碼點餐”,看得見的變化不止一例。但是在節假日等出行高峰期,鐵路出行的痛點依然不時出現。而改革最終要落到用戶體驗上。公眾有理由期待,將來痛點發現得越來越快,解決得越來越好。
另一方面,鐵路機構主體高負債低盈利的局面也亟待通過公司制改革來改善。雖然有觀點認為鐵路高負債不存在整體性風險,但也需注意到這樣的債務風險很容易推高地方債務風險,一些地方因修建鐵路形成規模較大的地方債。故而,公司化后的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將有望通過優質資產證券化融資,來緩解高負債壓力與滿足建設投資需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