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籍新書·2019年夏季|唐文治文集
【編者按】
該古籍新書書單是由“古工委微信聯盟”所擬(“古工委”全稱為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每年四期。澎湃新聞經《古籍新書報》(微信號:gujixinshubao)授權轉發。

曾憲通、陳偉武 主編,中華書局
本書為國家“十三五”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書稿對出土戰國文獻中所見近8000個字、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集釋,囊括了陶文、璽文、金文、貨幣文、玉石文、簡帛文等各門類資料。全書共16卷(全十八冊),以字系詞,以詞帶句,在各字頭之下先羅列代表字形,標明字形出處,后略依時代先后集錄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并標明文獻出處,以方便讀者查考。對一些錯訛以編者注的形式指出,并適當施加按語,對利用出土戰國文獻提供了很多方便。

《采山樓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全2冊)
羅鷺 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項目為四川大學一流建設人才人物培育工程專項項目“民間所藏稀見清人別集搜集、整理與研究”的重要成果,所收20種清人別集,《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中國古籍總目》皆未著錄,各大圖書館也罕有收藏,如《怡真齋詩稿》《小海岳樓存稿》《怡青堂詩四刻》等均為難得一見的珍稀文獻。

廖燕 著,蔡升奕 校點,人民文學出版社
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人也,初號夢醒,晚號柴舟,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他是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家貧好學,本為諸生,后厭棄科舉八股,專事著述。他對程朱理學、科舉制度,多有反思和批判,主張讀“無字書”,重視社會實踐。在詩歌創作方面,反對模擬堆砌,所作抒寫懷抱,不事雕琢;散文則風格恣肆犀利。
本書以收錄廖燕作品較全的乾隆三年(1738)刻《二十七松堂集》二十二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為底本,參校清抄本(廣東中山圖書館藏)、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十八卷,廣東中山圖書館藏)、乾隆三年(1738)刻本(二十二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日本柏悅堂文久二年(1862)刻本(十六卷)、民國戊辰(1928)韶州風度路利民印務刊印十卷本等。本書的注釋工作主要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作品所涉多偏僻地名,前人未做注,整理者充分查閱大量地方志文獻,詳加注釋。(二)作品中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整理者參酌眾籍,加以細致注釋,注釋著重人物背景、人物關系的梳理。(三)典故、引文、疑難字詞或易致誤解之處,均加注釋。另外,還附錄了年譜、傳記、墓志銘、序跋、人物小傳。總之,我們希望給學界提供一個作品收錄完整,校刊嚴謹,注釋翔實,參考資料豐富且便于使用的整理本。

楊一凡 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清代是中國傳統法律最為完備、判牘案例集編纂最為興盛的時期。本套書甲編收入清初至嘉慶朝的珍稀判牘案例文獻十七種,其中四種為抄本;乙編收入嘉慶朝至清末的珍稀判牘案例文獻二十七種,其中七種為抄本,另有多種文獻系海外圖書館所藏孤本。本項目可為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獻材料,同時對于當前中國法制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國書店出版社
《中國書店藏敦煌遺書》是在敦煌遺書研究專家方廣锠先生、李際寧先生的大力指導幫助下,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圖書編委會調集得力專業人員,經過反復考證、研究之后形成的出版成果,凝聚了敦煌學專家以及中國書店出版社同仁的諸多心血。
本書的出版在以下四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時間跨度廣。本書所收錄敦煌文獻的書寫時間幾乎涵蓋了敦煌文獻的全部歷史時期,尤其是唐以前的寫本彌足珍貴。第二,所收珍本多。本書在店藏敦煌文獻中選取文獻價值大、版本突出的94種寫經。第三,內容豐富。豐富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類別豐富,所收錄者不局限于佛教經卷,廣泛包括了道教文獻、社司轉帖、詩歌、書儀等文獻資料,如《吉兇書儀》便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書儀形制等提供了新參考。二是語種豐富,除漢文外,還收錄了藏文、蒙古文、西夏文等多種文字的經卷,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字的珍貴資料,有很高的民族學價值。第四,版式嚴謹。《中國書店藏敦煌遺書》為原尺寸再現,最大程度還原了原文件色彩,顯示出歲月積淀后的滄桑感。并對文字說明進行校訂,確保正確反映每件敦煌遺書的書寫年代、外觀狀態、長度、紙張形態、殘損情況、文本特征等細節。此外還增加了《圖記凡例》,以利于閱讀和理解圖記內容。《中國書店藏敦煌遺書》的出版填補了北京市在敦煌學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期望本書的出版能對敦煌學研究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孫曉 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十年規劃項目《閩本十三經注疏》為明嘉靖年間福建御史李元陽等所刻《十三經注疏》的影印著作。《十三經注疏》是以漢、唐學者為主的古代先賢對“十三經”的經典詮釋,是儒家文獻的原典之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經”經、注、疏、釋文合刻起源于南宋建陽書坊。元朝泰定(1324—1327年)前后,宋刻附釋文的注疏本被翻刻行世,形成了元刻十行本。嘉靖十五年至十八年間(1536—1539年),李元陽、江以達等人根據元刻十行本刊成《十三經注疏》,人稱“李元陽本”“嘉靖本”或“閩本”。這是目前保存較早而且最為完整的《十三經注疏》。此后出現的監本、毛本《十三經注疏》都與閩本有直接的關系,而著名的清代阮元重刊的《十三經注疏》更是以閩本為重要的參校資料。此次影印的《閩本十三經注疏》以日本東洋文庫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庋藏閩本《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同時參考中國國內藏本進行整理。在阮本《十三經注疏》不再一家獨大的學術背景下,成書較早的《閩本十三經注疏》理應成為當下經學以及古代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著作。

陳來、王志民 主編,齊魯書社
《中庸解讀》是集陳來、王志民、李存山、王中江、梁濤、楊海文、孔德立、肖永明、翟奎鳳等九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知名學者之力的經典普及作品。全書運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將中庸思想的學術研究與傳播、應用結合起來,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對《中庸》進行了深入詳盡的闡釋。內容大體涉及以下方面:從探究《中庸》的歷史地位到溯源子思與《中庸》的關系,從儒家的天命心性學說到君子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從修身立德的大德受命、誠明之道到君子下學上達的圣人之道、至圣境界。

王子云 著,三秦出版社
王子云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藝術家,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開創者之一,是中國美術考古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藝術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王子云先生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王子云絲綢之路藝術考古遺著》作為集中展示王子云先生絲綢之路藝術考古方面的專題圖書,選取了先生主要論述絲綢之路沿線特別是陜西、河南、四川、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陵墓石刻、寺院壁畫、石窟雕塑和壁畫等當時可見的文物遺存的作品《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中國雕塑藝術史》《漢唐陵墓圖考》、《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西北攝影集選》、《王子云西北寫生選》精心整理,結為五卷。其中《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西北攝影集選》為首次整理出版。

[明]劉效祖 撰,彭勇、崔繼來 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明代劉效祖撰《四鎮三關志》是明代流傳至今最重要的北部邊關志書之一,詳細記述了明代薊州、昌平、真保、遼東四鎮,和居庸關、紫荊關、山海關三關的地理形勢、歷史沿革、建置制度,以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尤其是輯錄的上百通正德至萬歷年間相關的詔令、敕書、題奏和集議,對研究明代中后期軍事史、長城史和民族關系史具有重大的價值。《四鎮三關志》作為地方志類中的專志,被研究明代制度、軍事、政治和民族等史事者廣為征引。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鎮三關志校注》是2016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由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勇和贛南師范大學崔繼來博士共同點校完成,也是學術界迄今為止第一部對該專志完成詳細點校、注釋整理的校注本,將體現該領域海內外較高的研究水平,為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開發提供可靠參考。

[明]孔天胤 著,張勇耀、趙桂溟、韓兵強、常佩雨 點校,三晉出版社
孔天胤是一位在文學界、出版界有著重要貢獻的作家、學者、出版家,然而,多年來相關領域卻對他鮮有關注。他不僅自己深鉆精研,還特別注重通過典籍的刊刻印行,擴大正統文化的傳播,他一生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親身經歷了“庚子之變”“庚戌之變”“延綏馬市”“丁卯寇亂”“隆慶和議”等重大事件。
本書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九十五冊為底本,參校山西省祁縣圖書館《孔文谷先生文集》十冊、國家圖書館《孔文谷詩集》《孔文谷文集》以及相關地方志,詳加校勘,撰成校記,附于篇末,對孔天胤的家世、生平、官跡、詩文、刻書、交游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證與梳理。

《江南女性別集·五編》(全2冊)
胡曉明、彭國忠 主編,楊焄、趙厚均 本冊主編,黃山書社
本書是《江南女性別集》之第五編,在海內外廣泛搜求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女性別集。取資于國內外各大圖書館,如哈佛燕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有些來源于個人收藏稿本、抄本,規模宏富,所收善本眾多,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和文獻資料價值。在廣泛搜求善本外,本項目還作了如下整理工作:(1)全部斷句標點;(2)擇善而從,比對校勘;(3)補遺缺失。其中,校勘雖未出校勘記,但在整理時采用隨文注釋或擇善而從的方式進行校勘。所據底本的缺頁,也盡量搜求其他版本予以補齊。

岳麓書社
“中國古典小說普及文庫”系列叢書全新改版,設計風格素雅古樸。全新手繪精美全彩插圖,忠實還原故事情節,更具古典韻味。在出版說明中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帶讀者領略古典小說的藝術魅力。封面精選橙色雅格紋特種藝術紙,典雅大方;內頁采用特制米黃雙膠紙,不傷眼睛。精裝典藏,鎖線工藝。每一頁均可平攤,更便于閱讀。設計精心。裝幀素雅古樸,版式疏朗大方,閱讀、收藏、饋贈皆宜。

黃霖 編著,鳳凰出版社
小說話是中國話體文學批評中的一種,乃是詩話、詞話、曲話一類有關小說的評論、故實和考辨等隨筆式著作。話體文學批評富有中國特色,其基本特點是以筆記體、隨筆型、漫談式為主要表現形態,或錄事,或論理,或品人,或志傳,或說法,或評書,或考索,或摘句,品格各異,豐富多彩。
《歷代小說話》是我國第一部匯輯有關歷代小說話的總集,包括考辨類、故實類、傳記類、紹介類、評析類、理論類、輯錄類7類3編內容,所收小說話始于明代萬歷間刊印的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終于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在研究中國古代小說以及小說批評領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開創性意義。

曹辛華 編纂,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是大型詞學總集“全民國詞”的第一輯,收錄民國時期詞人221人,詞作約28000首,其中不乏各種稿抄本等珍稀文獻。本書的出版將對民國舊體詩詞作品的全面整理有重要推動作用,并為民國詞史、民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文獻資料。

昆山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廣陵書社
鄉鎮志是記述縣以下各行政區域地情的歷史文獻,保存了此地區不同時代的地方特色。昆山編纂鄉鎮志歷史悠久,佳志迭出,留存下《淞南志》《信義志稿》《陳墓鎮志》《周莊鎮志》《巴溪志》等14種鄉鎮舊志。這些鄉鎮志,與歷代編纂的縣志互為補充,彌足珍貴,為昆山地方先賢留給后代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昆山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昆山市檔案局、昆山市地方志辦公室特組織專家,成立專門的課題組,對于與昆山地區有關的、現存的14種昆山歷代鄉鎮舊志進行點校整理,希望在保存昆山地情資料的基礎上,為昆山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提供有益的探索,作出應有的貢獻,并且與已整理出版的歷代昆山縣志初步構成記錄昆山歷史、昆山文脈的體系。

《中國地方志集成》編委會,巴蜀書社
《中國地方志集成·西藏府縣志輯》由巴蜀書社于一九九五年出版。受當時條件限制,本書僅收錄道光《拉薩廳志》、民國《太昭縣志》等十九種舊方志,沒有做到全面覆蓋今西藏自治區各區市縣的舊方志資料;且由于排版設備及技術等原因,在圖片處理方面,即使對于所收集到的這部分方志而言,也無法呈現底本的清晰原貌。并且,隨著時間流逝,市面上已難覓此書,無論對于研究西藏史地的學者還是對西藏感興趣的一般讀者來說,皆殊為不便。有鑒于此,時隔廿余載,巴蜀書社重新推出了這套《中國地方志集成·西藏府縣志輯》。
《中國地方志集成·西藏府縣志輯》共收錄今西藏自治區境內各區市縣古舊方志四十四種。除了收錄道光《拉薩廳志》、民國《太昭縣志》等十九種舊方志之外,本輯增加了包括雍正《藏紀概》、嘉慶《西招圖略》、宣統《巴塘鹽井鄉土志》、民國《西藏通志》在內的二十五種史地資料。在底本制作方面,巴蜀書社采用當代處理技術,力求將底本進行最大程度的還原,以便于讀者翻檢及研究。

王欣夫 等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系王欣夫先生等從1934(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到1941(民國三十年,辛巳)八年間集資,以鉛活字排印之叢書,每編4冊,共32冊,叢書以干支紀年名集,分稱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叢編,共收書96種,155卷。所收各書,涉及名人傳記、地方掌故、吳地逸聞、游記筆記、書畫詩詞、經史考據等等,遍及經史子集四部,絕大多數為世所稀見之稿本、抄本,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

葉恭綽 撰,李軍 點校,上海書畫出版社
《遐庵清秘錄》系葉恭綽親自編定的私人收藏書畫目錄,上冊收入法書40余種,下冊名畫79件,多為中國傳世書畫中的名品巨跡。該書以傳統書畫錄的著述方式,詳錄每件藏品的質地、尺寸、印章,摘錄歷代題跋,記敘收藏經過,對于考訂藏品流傳,賞鑒藝術價值,均具有重要作用。《遐庵談藝錄》系葉恭綽親自編定的談藝雜文集,收文129篇,涉及書畫、金石、碑版、文具、佛門史跡、古籍善本等內容,涉獵甚廣,是治中國藝術史者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書為標點整理版,并附人名作品名綜合索引,以饗讀者。

劉志基 等主編,董蓮池 分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是古文字考釋研究集成類型的工具書。它有別于其他全文收錄或部分截錄式的集成類古文字工具書,是古文字考釋研究資料的一種新體裁。全書以表欄形式概要地匯集迄今為止研究者對古文字的考釋意見,將通常是長篇累牘、繁復艱澀的復雜考釋,簡要地歸納在十數字或數十字的簡短篇幅內,便于讀者在短時間內清楚了解相關古文字考釋成果的內容要點。為方便讀者查考原始考釋論著,編者在每條考釋提要后皆標明資料出處:作者及書名、論文篇名(或器名、卷次);論文還標明刊物所刊或網站登載日期等。書前附有部首和筆畫索引,便于讀者閱讀查檢相關考釋。

夏利亞 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為研究對象,以整理小組的注、譯為依托,盡可能窮盡性地搜集各家成果,對《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進行集釋。集釋充分吸收《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以來諸學者的考釋意見和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成果中有爭議部分、可疑的整理小組的注、譯給出商榷意見。在箋證中,除把《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放在目前可見的十一種秦簡中進行宏觀考察外,還結合傳世文獻、其它出土實物或年代接近的漢簡來確定字句的含義。使考釋結論不僅能夠在典籍上找到依據,更能在同時代的出土文獻上得到補充和驗證。

范行準 輯佚,梁峻 整理,中醫古籍出版社
范行準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醫醫史文獻學家,他集平生精力,輯佚出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七十一種。其中,毛筆小楷輯稿五十八種二百一十二冊,鋼筆輯稿十三種十三冊。本叢書收載的是范老從未面世的輯佚稿,計二十多種,上自東晉《范東陽方》,下迄唐代《近效方》,內容十分珍貴。為便于讀者學習理解,特邀余瀛鰲、梁峻等知名專家為每種書作題解,說明考證相關問題、介紹內容梗概、提示輯稿價值等,并適度包含考證考異。

舒大剛 著,尤瀟瀟 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孝悌思想。作者研治《孝經》有年,本書即其相關研究的結集。全書由《〈孝經〉考釋》《古文孝經》《孝學通考》《孝治天下》《名家論孝》五部分組成,從文獻學、史學及思想史等多學科方法入手,對《孝經》學相關問題做了全面考察,內容涉及《孝經》書名章名考釋、《孝經鄭注》真偽、古代孝悌文化建設與《孝經》學研究、《古文孝經》考辨等。

胡知凡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書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匯編·清末卷》的美術、手工、家事學科分卷,收集了1903年至1911年期間出版的清末美術教科書23種,手工、家事教科書14種。這些教科書反映了我國清末在中小學教育中設置美術、手工、家事課程,進行美術、手工和女子家政教育的嘗試。美術教科書收錄繪畫類教科書和用器畫教科書,其中繪畫類教科書以毛筆畫和鉛筆畫為主,取“身邊日常聞見之自然物或人工物”由簡至繁教習學生掌握繪畫要領。手工、家事教科書收錄了我國最早從原本翻譯引進、適當改良到清學部自行編寫的各種教科書。女子家政教科書更是反映了我國早期女子教育的情況,彌足珍貴。本書將這些稀見流傳的珍貴教科書按原貌影印出版,是研究近代美術、手工、家事教育的珍貴資料。

李開升 著,中西書局
本書是關于明嘉靖刻本的斷代版本研究,作者遵循版本類型學的研究方法,以字體風格為主要依據,將嘉靖刻本劃分為蘇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類,對這三類版本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了嘉靖刻本的地域差異及其關聯,較為完整地呈現了嘉靖刻本復雜的面貌。
本書分緒論、上編和下編三個部分。緒論概括了嘉靖刻本由明代至今的研究歷史,并介紹了“實物版本學”的理論和方法。上編梳理了嘉靖刻本的發展史,提出了新的分類標準,歸納出蘇式本、京式本和建式本三種基本類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嘉靖刻本分布與演變的規律。下編選取天一閣所藏135種具有代表性的嘉靖刻本撰寫書志,以刻書地為序,全面且直觀地反映了天一閣藏嘉靖刻本的特色以及明嘉靖間兩京十三省刊刻書籍的概貌。

唐文治 著,鄧國光 輯釋,陳國明、歐陽艷華、何潔瑩、張濤、吳昊、鄺麗麗、黃耀岷 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文治先生是晚清民國著名學者、一代醇儒,在當時政界、學界、教育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唐文治文集》是唐先生多年從政、讀書、教學與生活體驗的全記錄,具有重大的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意義。《唐文治文集》,采用分類、編年、標點、校釋的方式,對唐先生文集加以系統整理,是唐先生文集的全新整理本,唐先生一生文章基本網羅于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