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謝泳︱“風(fēng)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文體考
觀念傳播背后是知識體系和價值系統(tǒng)的形成與建立,觀念傳播的最好手段是故事,而故事的講法即文體,佛教傳播中這個功能最明顯。陳寅恪講唐代古文運動的興起和小說起源,認為韓退之用古文作小說,在當(dāng)時為“最便宣傳,甚合實際之文體也”(《金明館叢稿初編》330頁,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近二十多年來,“風(fēng)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一語,在中國流傳甚廣,西文掌故流行中土,此語可謂成功一例。
據(jù)說,此語出于英國首相老威廉·皮特1763年在國會的一次演講,題目是《論英國個人居家安全的權(quán)利》。演講意思說,就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對抗國王的權(quán)威。屋子可能很破舊,屋頂可能搖搖欲墜;風(fēng)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淋進這所房子,但是國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也不敢跨過這間破房子的門檻。后來這個意思被簡化為“風(fēng)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一語,近二十年念大學(xué)者無人不知,已成為中國知識。

此語在西方的知識源起,我不清楚,但它在中國的傳播時間卻可往前推很久,但我們過去的知識里沒有這個觀念,特別是大眾不明白此語背后的價值,它成為中國知識,得益于時代觀念的變革,得益于修辭技術(shù),也是文體取勝一例,排比句層層遞進,簡單易記,但又突然轉(zhuǎn)向,表達了兩個意思,私產(chǎn)固有的尊嚴和君王也得守法。
汪康年《莊諧選錄》里有一則“控君王”筆記,全文不長,俱錄于下:
英女主維多利亞。一日乘船出游,偶登岸微行,忽遇風(fēng)雨。見路旁一空舍,主人方扃房去。女主乃令侍者破扉入避雨。稍傾,主人歸。女主因謝擅自開門之咎。主人曰:蒙君主辱臨,乃民家之至榮。何敢勞謝。因出帋請曰:愿君主賜題名于此,以示寵幸。女主即為書名于紙而去。主人遽持以控官曰:女主身為國主,而身犯定律,請依律罰,官遂準其所請,令女主罰金畀主人焉(按此事在華人觀之,必以為刁狡,然必須如此,方成為守法之國,不得斥為刁狡也。)”(第2頁,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版)

《莊諧選錄》成書于1898年前后,汪康年是老輩讀書人里比較有現(xiàn)代知識的。這個掌故直接用了“控君王”題目,就知識傳播的準確性而言,似更合格,但這個觀念卻沒有流行開來。老威廉·皮特的演講,只是一種觀念陳述,我猜測它的直接故事來源可能與“控君王”故事相關(guān),因故事里的關(guān)鍵詞是“風(fēng)雨和君主”,恰合“風(fēng)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一語的推理順序,原故事是君主未經(jīng)主人同意進了民宅,為民宅主人略施小計獲得證據(jù),最后法官判贏,君主被罰賠償。故事的主旨是君王也得守法。汪康年的感慨是“此事在華人觀之,必以為刁狡,然必須如此,方成為守法之國,不得斥為刁狡也”,語氣如此肯定,說明至少像汪康年這樣的讀書人已接受了“君王也得守法”這樣的現(xiàn)代知識,這是文明知識成為中國觀念的一個絕好例證。君王未經(jīng)允許進了自己家里,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里,高興還來不及呢,但“風(fēng)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卻傳達了另外一種文明,文明的傳播如果找到合適文體,很容易流行,我們要感謝最早把這個故事意思簡略為這一句話的人。
最后多說一句,錢鍾書最喜《莊諧選錄》,他的著作中時有引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