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了考入北大,海外預科生們死磕漢語

全文共4214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報記者
徐曉瑩 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郝瑾璟 護理學院2017級本科生
丁語琪 基礎醫學院2018級本科生
孫樂怡 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
今年22歲的曼恩來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如果有人問他在哪里讀書,他一定會說自己是北大的學生。但若對方追問曼恩來的專業方向,他常常語塞。
因為曼恩來是北京大學預科項目的留學生,他無法自信地說出“我是北大人”,總覺得自己似乎只有一只腳踏進了北大。每次想到這一點,平時由于繁忙的課業而暫時忘卻的迷茫和失落就再次涌上心頭。用曼恩來生澀的中文來說,就是“悲觀來了。”
“半個”北大人
星期三中午12點,曼恩來下課了。他到勺園食堂打包了宮保雞丁和土豆絲就再次回到了教室,找了個空座位,拿出讀寫課上講的單詞邊吃邊背。擁擠的小教室里充斥著飯香,十幾個預科生幾乎是一個挨一個地坐著,只有咀嚼和翻書的聲音。
今年是曼恩來在北大預科項目的第二年。三年前,曼恩來通過美洲國家組織申請就讀北大本科,那時他毫無中文基礎,雖然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獎學金,但是因為沒有通過HSK4(漢語水平考試四級),必須按照中國國家基金委員會的安排前往天津大學讀一年預科再回北大。
一年后,2017年暑假,他離開天津大學,卻因為中文水平不足沒有通過北大入學考試,無法進入本科學習。曼恩來必須在北大的預科項目里繼續學習中文。
北大預科項目的漢語課按照學生的漢語水平分成七個等級,從一班到七班教學難度逐漸提高。曼恩來因為分班考試成績較低,被分入了一班。開學不久,他發現一班的漢語課講授的是他在天津大學已經學過的教材。他試圖與老師交涉,爭取調班,但是老師以“基礎很重要”拒絕了他。
而曼恩來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分班考沒有發揮好,真實水平高于一班的水平。重復性的學習讓他提不起興趣,他對任課老師產生了強烈的逆反的心理,總想著找借口逃開作業和課堂。
負責預科項目的留學生辦公室發現,由于不同高校預科項目對留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從其他高校預科結業的留學生到北大后,往往和北大本科的錄取要求還有距離。即使已經有了一年的漢語學習經歷,他們在北大預科項目中大多仍然被分到水平較低的一、二班,而想要在一年之內從北大預科的低級班考入本科,難度非常大。
到了北大,曼恩來才意識到,自己在天津大學學得很輕松并不是自己漢語水平過硬,而是因為天津大學對預科生的教學目標只是HSK5的水平,北大則把HSK6作為預科畢業的基本條件。這要求他掌握6000個漢語詞匯,是HSK5考試的近3倍。

△HSK6級考試的真題
剛入預科一班的時候,他常常弄錯字詞的順序,把“白學了”說成“學白了”。如今,當曼恩來回想起在北大預科項目的第一個學期,心中充滿懊喪,覺得自己揮霍了半年時間。那個學期的期末考試他考得很差,同時他看到身邊的預科生主要有兩類人:一群人拼了命地努力;另一群則渾渾噩噩全然放棄,再熬一學期就會放棄北大。
曼恩來不想成為后者。第二個學期他慢慢收起了對老師的抵觸,把心思放在課業上。2018年5月31日,曼恩來參加了預科生的統一升學考試(簡稱統考)。一個月之后,他在網站上查詢到了自己的統考結果。當時他已經申請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作為保底,并且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但是當他看到“沒有通過”的字樣時,心中仍有一絲不甘。
曼恩來意識到,與周圍的人比起來,自己努力得并不夠。過去已無力改變,但是他還可以在2019學年再拼一把,爭取成為真正的北大人。
在很多預科生眼里,北京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進入北大就意味著“無窮的機會,無窮的可能”。即使是像曼恩來這樣久久滯留在預科階段的學生,也要在預科項目里竭盡全力、奮斗到底。
躍龍門
預科生需要通過北大統考才能正式成為本科學生。統考就像北大為預科生特設的高考,每學年進行一次,希望在HSK6的基礎上測試預科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每個預科生總共只有兩次參加統考的機會,如果在北大預科項目學習兩年之后仍未通過統考,他們就只能回國或者選擇其他錄取要求較低的高校讀本科。
統考是預科生最大的壓力來源。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開始,早出晚歸成了曼恩來的日常,他往往學習到凌晨三四點才回寢室,一個學期下來他和室友見面的次數一個手就能數過來。自習甚至成為了曼恩來和他的韓國女友主要的相處方式。有時女友會在他的胳膊上寫下漢字,幫助曼恩來記住越來越多的字形。

△曼恩來讀寫課的學習材料
北大預科項目的學生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生活。韓國留學生白珠永是2017年1月來到北京的,經過五個月在中國培訓機構的中文學習,她考進了北大預科五班。每天晚上,她和舍友都會一起在“雕刻時光”咖啡廳復習,直到兩三點才結伴而歸。臨近統考的幾周,她們回到宿舍常常只是為了通宵之后洗個澡,緊接著就再次趕往課堂。
白珠永所在的五班是競爭最激烈的班級之一。預科的一到四班升學率很低,大多數學生已經做好了讀兩年預科的準備。七班中有不少在國外高中讀書的華裔,或者從小接受華文教育的留學生,中文幾乎就是他們的母語,學習壓力沒有那么大。而五班和六班的學生雖然有很大的機會考上本科,卻也有可能“落榜”。
統考沒有固定的題型,這讓很多學生在備考時失去方向。據北大預科項目副主任李惠芬介紹,北大不希望留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刻意練習刷題,想要考出學生們真實的漢語水平。除了統一考試分數的排名篩選,學生平時的出勤率和課堂表現也會成為考量的因素。
統考的內容也有一定彈性。如果預科生的志愿專業對數學能力沒有要求,他們可以用統考中20分語言能力測試代替數學考試。曼恩來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有過兩年信息科學專業的本科學習經歷,現在以北大信科作為未來的志愿目標,未來仍需要學習北大的高等數學。為了彌補留學生高中數學水平和中國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的差距,北大預科項目已經自己編寫了數學教材,但曼恩來對預科的數學課仍存有疑惑,比如為什么用計算器能求解的三角函數問題學生必須手算。

△預科生使用的數學教材
當然,漢語仍然是預科生最主要的學習內容。HSK考試是針對漢語書面能力的測試,雖然另設有漢語口語水平測試,但是總體來說對留學生的書面漢語運用要求更高。因此,預科項目并不鼓勵預科生在社團活動或社交方面投入太多時間。
預科生們也“自覺地”放棄了周末和課余活動。即使周五晚上偶有留學生朋友的聚會,他們往往也只是去坐著喝杯水,聊幾句話便離開。其他高校的留學生對他們的選擇報以不解:“你們為什么非要考北大?HSK6,你瘋了嗎?”
每天,預科生們兩點一線,把自己沉浸在拼音、聲調、筆畫的環境中。這既是為了統考,也不全是為了統考。在華留學,漢語水平是他們的通行證。考進北大和學好漢語,是北大預科生共有的兩個目標。

△白珠永和2018級預科項目畢業生的合照
預科生,未來可期
通過HSK6考試對預科生而言已經是一種巨大的考驗,但即便漢語水平“達標”,從預科升入本科的留學生仍然在語言上有著劣勢。
元培學院2015級本科生張蘭蘭來自斯洛伐克,她讀了一年預科就通過了統考。作為本科生在北大上課的第一天,張蘭蘭坐在熙熙攘攘的教室里,她發現自己可以聽懂教授說的每一個字,卻無法將一連串的漢字拼湊成完整的句子去理解,壓力和焦慮重重地壓在她的心上。
聽不懂課成了她學習的常態,慢慢的,張蘭蘭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她不再手寫筆記,而是用筆記本電腦記錄下自己聽到的每一個漢字,課后反復看筆記,依靠自學來跟上老師講課的進度。
課后的閱讀作業也是她很大的負擔。大一上學期,張蘭蘭選了三門專業課,每門課每周都有40頁左右的閱讀任務。當時,她讀一頁書要花半個多小時。所以張蘭蘭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半個小時一頁,快一點一個小時讀兩頁,10個小時就能讀20頁了。所以,她經常在圖書館坐一整天,直到閉館音樂響起才離開。經過大一那一年的適應,張蘭蘭的本科生活慢慢豐富了起來。

△張蘭蘭和青年外交學會的同學們
2018年,白珠永成功考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但是心中的緊張卻多于激動。課堂里老師請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會不由自主地回避眼神交流。雙周周四的討論課上,她每次都會祈禱助教老師不要點名讓自己發言。白珠永似乎又變回了初入預科時那個不自信的自己。
預科生們的漢語水平似乎并沒有通過HSK得到全面的提升。通過HSK5級的學生可以用中文進行基本的對話,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難跟上中國學生的語速。在寫作上,HSK5要求完成八十字的看圖寫作,只相當于小學的寫作水平;HSK6級要求學生將1000字的文章縮寫至四百字,難度大大提高,卻遠不能滿足本科對學生的論文寫作要求。
本科論文大多是以千為單位要求字數,而白珠永在預科項目的寫作任務從未超過800字。HSK6讓她掌握的漢語和論文寫作語言迥然不同。她借閱了學姐的論文反復研讀,仍然覺得難以著手寫作,她只能用韓語先寫一遍,再翻譯成中文。慢慢的,白珠永找到了規律:如果中文要求寫一萬字,她用韓語要寫一萬六千多字。
論文寫作是預科生升入本科后普遍面臨的困難,張蘭蘭也不例外。她認為如果能在預科項目學到一些論文寫作的方法,進入本科后可以更快地適應學習節奏。李慧芬老師理解學生的想法,但是對于大多數預科生來說,他們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接受能力并不容許他們在預科專門學習論文寫作。
北大預科項目設立于2000年,最初是為了讓中文水平有所不足,但綜合水平非常優秀的留學生同樣可以來到北大學習。19年過去,預科項目已經不能僅僅作為“語言學校”存在,預科生越來越希望通過預科項目適應中文,適應北大,為本科學習做好準備。
最初北大預科升入本科的要求是HSK6達到220分。預科生普遍在課外報名補習,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訓練,HSK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分數,已經無法衡量學生的真實語言能力。因此,北大預科項目將預科生升入本科的HSK成績“合格線”降低至180分,HSK成績不再是預科生升學的決定性因素,而北大獨有的統考成為了預科生能否成功升學的主要門檻。統考納入了更多專業漢語詞匯、新聞時事等內容,旨在讓留學生盡可能與中國學生靠攏,與本科課程對接。

△曼恩來(右)在2018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登臺表演
盡管曼恩來作為預科生已經在北大度過了兩年時間,他和北大本科學生卻少有交集。2018年9月,在新生的開學典禮上,校方邀請曼恩來參加表演。這是他第一次登上這樣隆重的舞臺。2018級的新同學齊聚,“同學們都好像是美夢成真的樣子”。這一幕也是曼恩來的夢想。他希望自己當時唱得更好一些:“這樣我就可以祝福他們。”
還有兩個月,曼恩來將迎來自己最后的統考機會。如果他成功升入本科,他說自己想爬上泰山或者長城之巔,大喊一聲:“我考上了!”或許到那時,曼恩來才真正開始了自己選擇的征程。
圖1來自網絡,圖2-6來自受訪者
編輯|沈博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