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城又回鄉,“這一回,我就做個安靜的養蠶姑娘”
幼蟲、成蟲、蛹、飛蛾,蠶的生命周期只有兩個多月,這短暫緊湊的“蠶生”,是快手老鐵們喜歡催更觀看的新奇事物,也是廣西宜州地區多數家庭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蠶的生長條件。隨著宜州養蠶大軍的規模擴大與日益成熟,2013年宜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桑蠶基地,全區大約90%以上的農戶以養蠶為生。土生土長在宜州德勝鎮的石蘭,如今也成為養蠶隊伍中的一員,1993年出生的她是村里少有的返鄉年輕人。3年前,她在刷快手的過程中堅定了返鄉養蠶的想法。
進城又回鄉,
“這一回,我就做個安靜的養蠶姑娘”
時間倒退3年,石蘭當時還在廣東工作,但大城市的光環并沒照進石蘭的生活:“我之前在東莞打過工,在流水線上當過工人,重復的工作讓我覺得無聊,大城市讓人找不到歸屬感。我對那里的工作、路況再熟悉,也有種陌生感。”
2016年,石蘭在刷快手的過程中堅定了自己返鄉的念頭:“當時每天下班就刷快手,是我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樂趣,我看養殖各種蟲類的都有,但是一次養蠶的用戶都沒刷到,我當時就覺得這也許是個機會。”2016年4月,石蘭坐上了返鄉的火車。



據石蘭介紹,為了縮短蠶寶寶的養殖周期,家里會從當地的蠶種廠買來孵化好的幼蟲。健康的蠶寶寶會在回來不久進入休眠期,幾天后開始蛻皮,經過四次的休眠和蛻皮,蠶寶寶進入5齡階段后開始吐絲。“愛睡覺的蠶才是好寶寶”,石蘭說:“如果發現有一些蠶不愛睡覺,那它們多數是生病了。5齡蠶最容易發生病變,這個時候一定要做好室內通風,經常打掃衛生。如果病蠶數量多,就要考慮用藥了。”有用戶評論道:“原來懶蠶是優良品質啊,羨慕。”

要富先修路
石蘭立志修好線上之路
宜州當地雖然蠶養殖用戶眾多,但宣傳手段極少,絕大多數用戶都是賣給來上門批發的收貨商,價格自然壓得較低。石蘭用快手兩年多的時間,已經收到無數次的線上訂單,甚至還有“合伙人”找上門來。
據石蘭介紹,“一只好的蠶可以吐絲700米,并且蠶繭厚重,這樣才能賣上好價錢。”根據蠶的生命周期,石蘭一家每月可以飼養兩批蠶寶寶,一次3萬多只,平均吐絲量200斤,根據蠶絲品質,價格會在25元上下浮動。一年賣十二批左右,石蘭一家的收入大約有6萬元。

石蘭一家的養蠶日常,只是快手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類似的用戶,在用自己的方式從事著與蠶絲相關的工作。在“蠶絲被love絲影”、“桐鄉絲路蠶絲被廠”等快手用戶的鏡頭下,記錄了從蠶繭抽出蠶絲到制成蠶絲被的全過程。各行各業的用戶在快手上相遇、相識,快手作為紐帶,通過公平的流量分發機制,讓每個內容有機會被他人看到,給了每個特產、每個人甚至每個工種以更大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