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年報》創刊70年周年,社長李清川撰文《趕路者的方向》

《青年報》的70年,是充滿青春記憶的追夢之路。從創刊時集結出發信仰為馬、白手起家,到復刊時再上路但開風氣、不甘人后,再到跨入新千年以來不忘初心、弘揚風尚,青年報人始終奔跑在追夢路上,并為追夢者縱筆鼓呼:摸索出“細紗工作法”的郝建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取得哥德巴赫猜想重大突破的陳景潤,主動請纓扎根邊疆的彭加木,改革開放以來的張海迪、史光柱、李斌、公舉東、徐虎、彭非、金晶、李影、周瑜、王海濱、“小葉子”……一個個年輕的故事走進讀者的精神世界,一系列美好的精靈跳動在青春的靈魂,伴隨著《青年報》,一代又一代青年充盈著心靈滋養了生命收獲到成長,又毅然轉身匯入時代洪流,唱響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最美樂章。
《青年報》的70年,是洋溢青春熱情的擔當之路。我這樣說,人文精神、價值觀念的構建在于人,新聞文化傳統的塑造和傳承系于報人。“小樓承大勢,昂首對蒼茫”,東湖路17號的院落沒有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的陋習,青年報人在精神上保持一致,這種一致是使命、理想、價值觀的薪火相傳,它讓青年報人能任事,敢擔當,它讓趕路者心中有愛,筆下有情。因為擔當,才有了逐日填海,上下求索,才有了銳氣不褪的時代扣問:青年人應不應該有棱角?長江漂流體現了時代性格嗎?大學生畢業何去何從?今天,我們怎樣成長?改革再出發,青春何以安放……一個個觀點爭鳴碰撞出熾熱理想,一次次思想討論激蕩出萬千氣象。
《青年報》的70年,是釋放青春活力的奮斗之路。從最初的周報發展為日報,從一張報紙到日報、周報、雜志、網站匯集,從新聞紙為主到全媒體呈現,都源自青年報人投身發展與變革的不懈奮斗。這種奮斗熱情似火,意志如鐵,曾創造出《青年報》百萬份發行,帶動了服務千萬人群的飛躍,也讓青年報人持續引領社會風尚:從創設“學生記者團”、創辦“華東六省一市中學生作文比賽”,到率先發起“優秀青年廠長經理”“80年代卓越青年”“十大杰出青年”評選,再到主辦青年公益音樂會、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賽……一個個活動拉近了我們與讀者的距離,一次次評選啟迪著青年關于“優秀”的時代暢想。
《青年報》的70年,是激蕩青春思想的創新之路。歷經鉛與火,走過光與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青年報人又向著全媒體時代果敢進發。“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在全力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創新路上,每一個青年報人都是趕路者:2019年以來,青年報社成立融媒體中心,推動“青春上海”與《青年報》深度融合,上線“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啟用“柒視頻”演播室,優化“青春上海ACT+”服務平臺運營,啟動智庫建設和大數據項目……一項項改革,一次次創新,從追求“躍然紙上”到向往“無限空間”,我們已經打開未來,也必將在這場全媒體變革中獲得重生。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青年報》70年的風雨歷程,是一座熱血鑄就的豐碑,是一幅風云舒展的長卷,更是一面揮向未來的旗幟。飲水思源,我們向歷史致敬;追昔撫今,我們更向未來致意。今天,我們站在新起點上,向著旗幟的方向盤馬彎弓,整裝待發,我們為夢想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期待她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為新時代的趕路者,我們愿將歲月長河中青年報人勇于嘗鮮、絕不墨守的最鮮明特質,化為內生創造,一路向前。我們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召喚中,堅定與偉大祖國、卓越城市、可愛青年一道,永懷希望,朝著光的方向,奮力前進。
我們以此紀念歷史,以此作答未來。(作者為青年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
(原標題為《 趕路者的方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