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黨組織遇“外行”話:學科建設的事黨支部就不要摻和了吧

近日,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派出多名記者走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6所中管高校,并在上千名師生中開展問卷調查,得到了上述結果。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與十八屆中央巡視反饋中,被巡視高校曾經廣泛存在黨委領導作用發揮不夠、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等問題相比,經過數年努力,在校師生普遍感到,學校黨的領導顯著加強,黨的建設持續改善,全面從嚴治黨有力推進。
黨的領導在高校,根本點和著力點是什么——有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教育,是人才成長的土壤,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尤其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中央確定的重要方針。
“看各個高校黨委合格不合格,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其辦學方向,是不是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是不是能夠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不是真正貫穿于辦學治校各環節和具體工作中。”北京師范大學紀委書記孫紅培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態度鮮明。
這一觀點,也是受訪多位高校領導的共識。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認為,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黨委責無旁貸,“要擦亮大學馬克思主義的鮮亮底色,以一流黨建引領推動一流大學建設”。近年來,該校黨委堅持對照新時代人才培養計劃要求,把教學、科研等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到立德樹人上,著力將學生培養為“社會棟梁、專業精英”。
如果說堅持并引領辦學方向,是檢驗高校黨的領導水平的首要標準,那么把“引領”轉化為辦學行動,則要落實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制度,無疑是加強高校黨的領導的關鍵著力點。
曾經在十八屆中央巡視的反饋中,執行這一制度不到位、作用發揮不夠的表述并不鮮見。談起這種現象,有高校領導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的單位淡化了黨的意識、弱化了黨的領導,沒有準確把握“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重要原則,有的甚至將這一制度片面地理解為“書記說了算,還是校長說了算”。
為此,許多高校都從制度建設入手,確保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效落實,既保障議事決策科學民主,又促進決策落實有力。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介紹,該校認真制定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辦法,明確學校黨委全委會、常委會和校務會議議事規則,確保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落到實處。
浙江大學“16+X”科研聯盟的建設,很好地體現了這項制度的優勢。2015年12月,該校黨委瞄準“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致力提升解決重大科技發展問題的能力,經黨委常委會會議通過科研聯盟建設方案,并由校長主抓落實。經過多年建設,科研聯盟已匯聚該校近600名高層次人才,在解決大氣污染防治、網絡空間安全、重大感染性疾病診治等國家重大需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幾年,高校黨的領導從虛化弱化到實化強化,可以說發生了根本變化。”談及加強黨的領導,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信心十足,“現在我們廣大教師、干部,頭腦也更加清醒了,在教學科研中主動對標對表中央要求、黨委決策的意識更強了。”
黨的領導在高校,特殊“堵點”如何打通——更好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學科建設的事,黨支部就不要摻和了吧?”這句現在看來頗“外行”的話,不少高校的黨組織負責人卻曾多次遭遇。
長期以來,高校作為生產、傳播知識的特殊文化機構,重業務、輕黨建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再加上一些黨組織的作用發揮過于機械,黨的建設流于形式,把黨建和業務搞成“兩張皮”,讓師生對黨組織的認同感下降,參加黨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事實上,黨建不僅與業務不矛盾,更是業務發展的“定盤星”。從各個高校的采訪情況看,黨的領導有力、黨的建設扎實的院系,往往在教學科研上表現突出。
黨建責任傳導力度層層遞減,也是加強高校黨的領導中的老問題。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巡察辦主任石德才所說,與地方一樣,高校黨的領導也存在“上熱、中溫、下涼”。有學校還反映基層黨支部負責人大家不愿做,只能“輪著當”。
為破解這一問題,許多高校都注重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特別是選好負責人,把好“入口關”“培訓關”和“日常督促關”,讓基層黨組織強起來。2018年5月,教育部黨組專門印發實施意見,推動各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普遍成為“雙帶頭人”,即黨建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提升高校基層黨支部的威信。
高校黨的領導強不強,關鍵看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得好不好,而落實的關鍵一環在于高校的教師隊伍。為此,許多中管高校黨委專門成立教師工作部,加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教職工理論學習全覆蓋。比如,武漢大學黨委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科優勢,主動組織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行深入研究和宣講,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思想引領。
同時,許多高校還積極發揮黨組織的感召作用,著重做好教師中發展黨員的工作。清華大學學校、院系、黨支部三級聯動,將引導青年教師思想進步和職業成長緊密結合強化思想引領,成立青年教師骨干領航工作站,近5年來,共發展教師黨員45人,其中32人具有高級職稱,14人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以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教師群體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不管高校特點千萬條,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肯定是要以中央的要求‘一把尺子量到底’。我們要主動把握和研究黨的領導在高校面對的特定實際,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但是決不能在黨的領導上搞特殊。”浙江大學紀委書記葉民這樣表示。
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發力——多措并舉講好用活思政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根本任務,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抓實思政教育是高校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體現。從采訪的幾所高校看,各校黨委在加強思政教育,特別是講好思政課上都下了很大功夫。
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內,一棟外墻由紅磚裝飾的小樓正在裝修,這是該校即將啟用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辦公樓。2017年,同濟大學躋身“授權自主審核博士點單位”的20所高校。隨即,該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作為首批唯一自設博士點放到馬院,并在辦公資源十分緊張的四平路校區,為馬院騰出一棟辦公樓。“這充分體現了學校黨委對馬克思主義學科發展的高度重視,也是黨委突出思政課核心地位的具體體現。”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馮身洪這樣表示。
在重視開好思政課的基礎上,各高校還創新形式,將思政教育拓展到學生的專業課堂。中國人民大學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為學生解析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在專業核心課程人體解剖學中,把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作為課程的另一個教學目標。
此外,各所高校還積極依托信息技術,將思政課堂開到了網頁端、移動端,讓思想引領時刻在線。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的思政慕課廣受歡迎,甚至吸引了不少海外學生;北京師范大學馬院的“木鐸思享”微信公眾號,是該校不少學生每天必享的“思想餐點”。
除了課堂上的思政教育,社會實踐也是高校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北京師范大學組織師生參與“四有好老師”評選,調研尋訪、事跡宣傳、志愿服務,讓師生心中埋下“大國良師”的種子。武漢大學堅持緊扣時代脈搏,開展“中國輪廓”項目11年,充實國境線附近建筑與城鎮體系資料,也推動學生用腳步累積愛國之情。
一次次課堂教育、社會實踐、交流對話中,青年學生用心靈感受真善美,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也學會自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大學,不斷潤物無聲地踐行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原標題為《 讓黨的旗幟在象牙塔高揚——從六所中管高校實踐看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