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中國味? 嚴鋒:走出去,才能對事物有全面深切的認識
6月7日中午,2019年高考語文甫一結束,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順勢成為各大平臺的議論焦點。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題與往年相比有所變化,去年的作文題探討了“需要與被需要”的哲學思辨關系,而今年的作文題的視野相對轉向了外部世界。
上海卷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2019年高考上海卷語文作文題與辛豐年《耐人尋味的中國味》一文開頭第一段高度相似,該文于1990年發表在《讀書》雜志上。為此,澎湃新聞記者采訪到辛豐年之子,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
“(父親的)原文講的是他對中國音樂重新發現過程。我父親是一位西方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但是他在更多了解西方音樂之后,對中國風格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喜愛。這其中蘊含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跳出來,走出去,才能對人和事物有新鮮感,和更全面深切的認識。”嚴鋒說,“這個道理是很富有展開性的,可以延伸到很多領域,特別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比較。當然這也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的儲備和發散性的思維能力,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今年的這道題目和現在的形勢是結合得緊的,它和前兩年的題目不同。”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黃玉峰詳細地解讀了這道作文題:“前兩年的題目注重一個思辨,比如說需要和被需要。而今年更像是一種問題,就是對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的認同,當然里面也有一個思辨的問題,這個思辨是比較具體的,就是如何對待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既不要崇洋媚外,又不要閉關鎖國。既要重視形式,又要重視內容。這道題的一個好處是它從音樂入手,如果你對音樂比較熟悉,那你在前面部分,敘述和引入的部分可以寫得比較生動。同時這也是這道題目的缺陷,如果考生對音樂不太理解和喜愛,那么寫起來稍微要隔膜一些。”
“這道題是從感性深入到理性的作文,應該談談民族文化與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既不能驕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如何在接觸異域文化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尋找中國文化的中國味,中國味就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沒有比較就容易盲目,比較之后才能夠理性地判斷。” 黃玉峰說:“當然題目當中還有感悟的要求,如何向別人學習,如何在對比當中認識自我,要得出一個結論。同時也可以批評當今社會搞的偽國學、漢服熱等一些追求表面形式的行為。”
此外,黃玉峰對比了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考題,發現了三者之間的異同之處。
江蘇卷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江蘇卷高考作文題)它真正要談的問題和上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過它講的不是音樂,而是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個性,那我們應該有所吸取有所融合,它講的是一個融合的問題,否則就很單調,沒有發展,水永遠是水,鹽永遠是鹽。上海卷可以談的東西會比較多,對于文化的反省問題、繼承問題都可以談,這個主要是談融合的問題。當然在入題的方面,江蘇卷的局限性會小一些。”黃玉峰分析道:“浙江卷其實討論的是一個群己關系,這個命題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很多的討論,既要參考別人的看法,又要注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管哪種看法都有一個核心,就是‘求真’。”
“這三地高考作文題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都比較多地關注外部世界。”黃玉峰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