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城》書單(2019年第1期)
思 想 | 文 化 | 藝 術

一、讀者推薦
01

《絲路文明十五講》,張信剛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張信剛教授的《絲路文明十五講》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結晶。他把博學深思的心得體會與絲路訪古的切身感受結合在一起,用十五個題目生動總括了絲路文明的輝煌。本書“絲路”是線索,“文明”是標的,綱舉目張,豐富而不煩瑣,簡明而不膚淺,是一本以中國人的視角看絲路的力作,流暢可讀。
——張君實(企業職員)
02

《仙緣與塵緣》,王安憶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
推薦理由:
初讀王安憶的游記散文,沉氳于書題仙氣。順著足跡轉輯而接天香地名考,幾篇文論皆屬上佳。作者匠心孤詣,文心經多年浸潤開出花來,這花不吝送給我們,直把讀者作門生知交。文學眼,必承擔世俗體驗的犧牲,但也開啟了另個世界的源源收獲之門。或以拾貝為趣,或取磚琢之美,盡可見仁見智、洗塵隨緣。
——唐文森(書評人)
03

《華茲華斯敘事詩選》, [英]威廉·華茲華斯著 ,秦立彥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這本詩集所選的譯詩行行句句都閃耀著華茲華斯的“內在之光”。我們總認為華茲華斯是縱情山水自然,忘卻塵世紛爭的,這是過往的課本、學者等影響我們形成的刻板印象,真實的華茲華斯要豐富、廣闊、深刻得多。他筆下的自然絕不是山水間隱士的自在,而是充滿了他對人類、自然的哲學思索與人文情懷。
——史鳳曉(大學教師)
04

《我是個怪圈》,[美]侯世達著 ,修佳明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版
推薦理由:
讀這本書,最欣賞的是作者從日常生活和人生經歷中抓取出故事,進而闡述關于自我、腦科學、邏輯、認知、人格同一性、自由意志和死亡等話題的方式。陳嘉映老師曾說,哲學就是把隱晦的靈魂和清晰的邏輯結合在一起的努力。我想這句話也正是對《我是個怪圈》這本書最好的注釋。
——一 水(企業職員)
二、編輯部推薦
01

《中國思想史》(三卷本) ,葛兆光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推薦理由:
只要了解中國當代思想和學術的人都知道,近十幾、二十年中,思想史研究尤其是中國思想史研究,在中國大陸的影響不止在思想史學科內,而且影響到學科外;不僅刺激了有關“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討論,而且促進了歷史學科其他領域研究方法的轉變,甚至引起了對文學史、藝術史、政治史等學科的反思。特別是,它還引發了對當下中國思想、政治和文化的重新省思。
——葛兆光《再談思想史在當代中國的重要性》
02

《在水邊》 ,[日]梨木香步著 ,秦 衍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作為一本散文集,《在水邊》對水、風、河流、植被、動物對描繪,抑或對內心世界的關照,已然超越了旅行文學的范疇。梨木所追求的,不是“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是借由皮劃艇,對大自然進行的浸入式的深度感受,以及與自然共生、進而相融的心理過程。這些感悟,正是梨木寫給自然的一封回信。
——飛行臺《寫給大自然的回信》
03

《會飲記》 ,李敬澤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這本《會飲記》,正是一個疲于奔命的聰明好人上下求索的平衡之道,一個文明與人性考古者的秘密日記。他借這些隱藏的出口不斷逃脫,精心炮制會議室里的小小解毒劑。
——文珍《一個囿于會場者的狂想曲》
04

《鄰人之妻》,[美]蓋伊·特立斯著 ,木 風等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我們看《鄰人之妻》,就像在觀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特立斯的面前就像放有一臺攝像機,遠遠地,人們三三兩兩走上前來,對著鏡頭講述自己的前半生。他們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或者來自移民家庭,或者生于保守鄉間,“在對婚姻和忠貞的理想主義觀念中長大”。成年后,無一例外都成了自己時代的“輟學生”,想遠離父母找到自己的幸福,卻不知道等待他們的究竟是什么。
——谷立立《為“垮掉”的時代正名》
05

《金子美鈴全集》,[日] 金子美鈴著,田原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在金子美鈴眾多的童詩中可以看出, 她童年內心世界的博大,她對想象和柔情的依賴。對此,史蒂文斯有著精彩的論述: “起源于想象或情感(詩歌)的事物的意義往往在本質上不同于起源于理智的事物。它們具有想象或情感的意義,而不是理智的意義,它們將這些意義傳達給對想象或情感意義敏感的人……詩人從蛆蟲織出絲綢的華服?!保ㄊ返傥乃埂缎戽缕罚┪阌怪靡?,金子美鈴就是那種在蛆蟲中能織出絲綢華服的詩人!
——小 嬰《金子美鈴的兒童式物哀》
06

《先鋒之刃》 ,木 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推薦理由:
書中按訪談對象編為三輯:第一輯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涌現的特定意義的先鋒作家,其中有馬原、莫言、殘雪、余華、蘇童、格非、葉兆言等人。第二輯是先鋒文學的見證者、同行人(批評家、編輯和詩人), 有吳亮、程永新和韓東。第三輯出現了新世紀具有先鋒性質的年輕作家,有李浩與阿乙兩篇專訪,還有一篇面向眾多青年作家的調查問卷。可以說,它強調了文學樣本的涵蓋性:從典范到非典型,從先鋒到先鋒性;它努力跨代際,跨語境,動態化追蹤先鋒的擴散、持存與未竟事業。從而,既能看到一種以人物為經的“傳”,也能發現以時代為緯的“紀”,作家和紀事映帶一體。
——俞耕耘《先鋒文學:記憶與重估》

《書城》2019年1月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