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化的新途徑:南南合作
回顧2018年全球經貿形勢,人們首先會想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與中國之間緊張的貿易糾紛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正在從一種思潮成為現實的挑戰。不過,與此同時有利于全球化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仍然在不同區域得到了推進。2018年3月21日,44個非洲國家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的非洲聯盟首腦特別會議上,簽署成立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議(AfCFTA),未來將成為一個包括50多個國家的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之一。2018年12月30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全面漸進協定》(CPTPP)正式生效,作為一個沒有美國的“TPP”,CPTPP將創造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市場規模近5億人,經濟規模為13.5萬億美元。展望2019年,由東盟十國發起,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最值得期待。中國不僅是RCEP的重要推動者,而且中國堅定實施開放政策,正成為貿易一體化和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支柱。雖然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潛在障礙,但在目前貿易保護主義壓力日益加劇的環境下,區域合作已成為保障全球貿易自由的極少數可行路徑之一。尤其是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實施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政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助于保護更多的國家開展自由貿易。從以上這些重要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來看,南方國家(不僅包括地理上的南方,也包括國際分工上的南方)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區域主義與保護主義
相信誰都沒想到,特朗普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如此大的沖擊,可見面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上升的壓力,目前的全球化的制度安排顯得非常脆弱。在這種背景下,區域主義為保持世界各國開放與全球貿易自由提供了保障。當全球貿易規則失效時,不斷變化的區域貿易安排組合可能會迫使那些實施保護主義國家改變政策,以免在建立廣泛的經濟伙伴關系的競爭中落后。換言之,受保護主義政策沖擊的國家可以通過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區域協定,向實施保護主義的國家施加壓力,改變其政策立場,從長遠來看,互惠主義的國際貿易政策會加大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國家的政策成本。畢竟,多邊主義和全球化是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立場,實現更大規模和更大范圍的自由貿易協定是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愿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在獲得所謂最大利益的同時,正在失去形成和擴大其聯盟的優勢。
如果區域合作的的演變不那么隨機,各個區域合作協定之間的不那么缺乏協調,區域主義對世界經濟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增強。為此,可以通過建立一個綜合的全球治理平臺,將所有主要的區域一體化安排匯集在一起,在全球層面解決區域一體化安排之間缺乏協調的問題。這種全新的全球層面的區域治理機制可能要復制一些國家間的協調機制。
為此,需要設計一套核心原則來管理這一協調全球區域一體化制度安排的平臺,包括:相互承認、全球性組織、不干預、去政治化、互派代表或大使。
這一平臺的議程設置必須體現全球治理的需求,要確保以下優先事項:1)解決區域集團及其成員國之間的爭端;2)促進位于同一區域或大陸的區域集團之間的溝通;3)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案——利用區域融資安排(RFA)的資源促進各個區域解決危機,并采取泛區域措施減少經濟的脆弱性;4)安全議題——與全球機構協調,促進更大的安全保障;5)金融市場監管;5)關于移民問題的合作等。
我們希望在2019年,人們可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給全世界帶來的代價,包括:市場波動加劇、股市下跌和對衰退擔憂的不斷加劇。同時,也讓人們重新認識那些最大的經濟體是否享有他們所宣稱的經濟發展的優先權。面對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形勢,最終還是需要恪守多邊主義立場,通過加強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框架來支持區域貿易自由化。G20成員國正打算就改善WTO運作的一些關鍵方面提出建議,包括爭端解決的實體以及全球組織在區域一體化安排方面的覆蓋范圍。
全球化的新動力:南南一體化
盡管美國最近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對發展中國家尤其不利,不過,發展中國家在尋求消除這種保護主義影響的途徑方面還是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南南貿易的增長和貿易投資領域南南合作的優先發展,已經有效促進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現代化。
數據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南貿易和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推進,截止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量增長了近5倍,而同期世界經濟總量增長了3倍。南方國家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由南南貿易構成的,到2014年,南南貿易額接近5.5萬億美元,幾乎與南北貿易規模相當。
未來南南貿易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1)優異的經濟增長率和可預期的潛在增長;2)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關稅仍比較高,未來貿易自由化的范圍會更大;3)考慮到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相似性,生產共享的范圍更大;4)包括金磚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之間,在生產和資源稟賦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可能促進貿易的高增長,根據WTO的測算,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長率將從2017年的4.3%增加至2019年的4.6%,而同期發達經濟體的的增長率將從2.3%降至2.2%,兩者之間的增長差異從2%擴大至2.4%。在出口方面,亞洲憑借2017 - 2019年間年均5%的增長率,成為世界出口增長的火車頭,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預計將超過發達國家大約2%。
近兩年來,在金磚國家的帶動下南南合作進入新的繁榮期。特別是,盡管偶爾出現了邊境對峙,印度和中國在2017年的貿易額仍然增長了近20%,創下84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17年,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40%,而中國則大幅增加了對印度的投資。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1070.6億美元,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增幅達到27.1%。
隨著南南貿易的加速,在歐洲和北美貿易關系出現逆轉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區域一體化卻在深入發展,例如,歐亞經濟聯盟(EAEU)積極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結成聯盟,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與南非海關聯盟(SACU)之間達成協議,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一體化”組織之間的一體制度安排。而“金磚+”機制可能是世界上最廣泛的南南一體化平臺,這一機制不僅表明了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而且有助于維持世界經濟增長。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針對印度和東盟與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區域貿易協定(RTAs)的分析顯示,該區域一體化協議使得成員國間的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機會不斷擴大。與此同時,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也注意到,南南經濟一體化的效益也取決于區域內的基礎設施發展以及取消非關稅壁壘。
盡管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下,南南貿易和南南一體化仍然獲得了顯著發展,這就為建立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種一體化平臺可以涵蓋自由貿易區(FTA),也可以包括國家和地區開發銀行以及主權財富基金之間的投資平臺。這種范圍廣闊的南南一體化合作平臺,將促進相互開放和包容性發展,從而產生巨大的貿易和經濟增長潛力。對俄羅斯來說,這也是在制定其對外經濟戰略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趨勢——向東方的戰略轉向需要成為與整個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
2018年南南合作進展顯著
在過去的一年中,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系更加緊密,在構建經濟一體化平臺方面進展顯著,可以被稱作一個突破期。這讓人們改變了南南合作缺乏整合,支離破碎的印象,也認識到了泛大陸一體化平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而跨大陸的一體化機制似乎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非洲啟動了泛非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以及最近拉美太平洋聯盟(Alianza del Pacífico)與拉美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之間的聯系方面取得的進展。2018年7月,這兩個占拉丁美洲GDP近90%的最大貿易集團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高級別會議并簽署了一份建立區域貿易協定的意向書。
在歐亞大陸方面,印度和巴基斯坦于2017年6月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將上合組織從區域組織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之一,加強了上海合作組織作為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的核心和關鍵平臺的地位。在上海合作組織之外,歐亞大陸的發展中國家也在推動建立更緊密的伙伴關系。特別是在2018年5月,伊朗與歐盟簽署了臨時自由貿易協定,歐盟還與中國簽署了一項非優惠協定。
除此之外,包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等泛大陸集團在內的跨大陸聯系也在加強,該共同體正在積極發展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在這方面,跨大陸南南合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非伙伴關系以及“金磚+”倡議,在2018年南非擔任金磚國家主席期間,這一倡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
2018年南美洲、非洲和歐亞大陸這三大板塊在南南合作一體化方面可圈可點。在這三個大陸中,完成大陸一體化方面挑戰最大的是歐亞大陸,在鞏固上合組織、賦予其更多的經濟一體化功能以及將其伙伴關系擴展到土耳其、伊朗、海灣國家以及東盟等歐亞大陸發展中經濟體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隨著跨三個大陸的泛大陸經濟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可以展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一體化方面將開辟新的邊界,即將南美、非洲和歐亞大陸的泛大陸貿易安排聯系在一起的跨大陸軌道。這些循序漸進的一體化和自由化進程將有利于推動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開放,并使其逐漸減少使用保護主義政策。如果這種一體化得以實現,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通過開放促進市場快速增長,同時比發達國家受到更大的保護,因而參與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幅度越高。
一個擴展的南南一體化平臺的形成過程的順序和規則可以遵循多個軌跡,可以通過在“金磚+”框架內,聚集金磚國家,打造現有最大的區域一體化集團;也可以通過將南美洲、非洲和歐亞大陸的泛大陸一體化平臺(以上海合作組織SCO+中拉合作組織CELAC和非洲聯盟為代表的“三大陸平臺”) 連接起來,來尋求南南一體化。尤為重要的是,南南一體化將不再由全球組織或發達經濟體的區域集團來發起,而是通過南方國家間的互惠互利來實現。
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大陸區域化組織間建立一體化組織可以有效減少發展中國家間的分歧并促進各大區域間的團結協作,提高南方國家的一體化水平。這種努力將有助于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從而該表現有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所謂的核心-邊緣模式。而且,由于發展中國家致力于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動力要高于少數發達國家,南南一體化的發展將釋放南方國家經濟增長潛力,提高南方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權重。
結論:尋求一種全球整合方案
最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力量并不僅僅在于通過降低貿易壁壘和使商品對消費者更便宜來擴大其成員國的增長機會。成功和充滿活力的一體化集團還可以通過軟實力的增強,不斷擴大的經濟集團的實力來拉動改善與外部世界的貿易和投資條件,從而獲得至關重要的長遠利益。
縱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區域一體化往往是成功孕育成功,例如,一個足夠大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所產生的引力(就國際貿易中的引力模型而言)就有助于吸引相鄰國家的參與,從而進一步擴大一體化規模,實現了區域內“一體化增長”,這方面一個成功的實例就是歐盟。歐盟一體化的演變就是得益于在歐洲建立了一個以法國和德國核心的重量級經濟體并吸引來自鄰近國家的貿易流。國際貿易的引力效應產生所謂的多米諾反應,導致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選擇加入不斷擴大的歐盟。然而,當前歐盟正面臨著英國脫歐的嚴峻挑戰,下一個“一體化增長”周期可能要由南方國家來實現,不過目前南方國家,尤其在歐亞大陸上,經濟一體化程度依然非常有限。
不可否認,現行的由高度一體化的發達國家和基本上碎片化的南方國家構成的全球經濟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不過發展中國家可以加緊努力,將現有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納入全球性的一體化平臺內。這一進程中的第一項任務可以是通過將中國、俄羅斯、印度以擴大的上合組織形式——“上合組織+”聚集在一起,在歐亞大陸建立一個核心經濟體,這是吸引歐亞大陸其他區域性組織(如東盟)進入年最廣泛的發展中國家平臺的基礎。“上合組織+”也有助于歐盟與歐亞大陸發展中經濟體進行更積極經濟合作,同時,在“上合組織+”與“金磚+”的基礎上建立南南一體化的全球平臺。
未來要建立一個足以與發達國家全面合作的南南合作全球框架,可以按照以下順序分階段推進:1)加強上合組織的經濟一體化,俄羅斯-印度-中國三方合作,推動上合組織成為歐亞大陸發展中經濟體的核心一體化組織;2)大歐亞:建立一個擴大的“上合組織+”框架,其規模足以在建立泛大陸聯盟和推進互聯互通一體化方面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聯系;3)全球南南一體化:以“金磚+”為核心,吸引發展中國家的其他區域集團形成更廣泛的全球南方國家一體化組織,包括歐亞經濟聯盟(EAEU)、非洲聯盟(AU)、南方共同市場和上海合作組織(SCO);4)全球南北一體化平臺:擴大的全球南南一體化平臺可能對發達國家具有更大的引力,從而推動全球性一體化協調機制和一體化組織的建立。
可持續全球化或經濟一體化不可能僅在全球經濟組織層面上得到保障,也不可能僅僅通過在最大的區域一體化安排之間建立協調框架就可以取得進展。還需要對區域層面的全球治理進行全面改造,還要加強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當前世界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維持宏觀經濟穩定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更加需要整合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層面建立南南一體化協調機制,進而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平臺之間建立一個協調彼此關系框架。如果發展中國家不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來促進南南一體化,就難以增強自身的話語權。未來要充分發揮“上合組織+”與“金磚+”這兩個關鍵性一體化框架來促進南南一體化,是的南方國家在重塑塑造區域主義和全球未來經濟架構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雅羅斯拉夫·利索沃利克(Yaroslav Lissovolik):瓦爾代俱樂部項目主任,俄聯邦政府專家委員會成員,歐亞開發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
張恒龍:上海大學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長 經濟學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