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瑞幸所說的“戰略性虧損”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彭梁潔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至今為止,在對于瑞幸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中,“燒錢有多瘋狂”縈繞始終。
對于瑞幸來說,“燒錢”既是其搶占市場的策略也是短期內不會改變的事實,繼續探討這個問題只會陷于過去。瑞幸上市之后,如果著眼于未來,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或許應該是,一旦資本層面停止供給彈藥,一旦未來補貼不再繼續,瑞幸能否留住用戶,能否在清晰的商業模式浮出水面之際產生自身造血能力。
如瑞幸所言,未來還會有“3-5年的戰略性虧損”,補貼仍將繼續。這3-5年,應該就是這家公司為自己預留的培育市場和用戶消費習慣的期限。而在這個過程中,瑞幸則需要著手讓用戶“脫敏”。
誰是瑞幸的用戶
在談論用戶是否會流失之前,需要厘清的一個問題是:瑞幸的目標用戶是哪些人,其已有用戶和潛在用戶又是誰。
相比星巴克當年以“第三空間”理論脫穎而出隨之風靡全球,瑞幸恰恰避開了這一點。其招股書明確指出,“我們的產品主要在辦公室里消費”。
顯然,瑞幸從未聲稱自己販賣“咖啡館”,即使它也有少量旗艦店可以提供這樣的休閑環境,相反,它鼓勵大家“回到辦公室”。
打開瑞幸App進入首頁,可見其設計風格與這種定位一脈相承,這一點與星巴克App首頁形成鮮明對比——相比星巴克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色彩設置,瑞幸App首頁風格簡潔到甚至有些一板一眼,但這正契合它的主要消費場景——嚴肅、職業化的辦公樓,一目了然。

瑞幸、星巴克App截圖
被放在首頁位置的“企業賬戶”這一欄引起了我的注意。點擊進去介紹如下:
企業開通luckin賬戶,預存金額,給員工開通消費權限,員工可使用企業賬戶余額統一訂咖啡,更好地滿足商業洽談、工作接待、會議咖啡等多場景需要,讓職場更專業。
這讓瑞幸的定位顯得更加清晰——它試圖最大限度地將職場中的各種場景納入其中,不僅面向個人,還面向團體,不僅要to C,還要to B。
實際上瑞幸提供了這樣一種選擇:在此之前,辦公樓附近的咖啡館可能成為一些職場人約談的首選;但當人們僅僅需要一杯咖啡來提神,或者希望在會議室邊喝咖啡邊談工作,是不是也可以?
也正是因為定位于職場,瑞幸開啟了“外帶咖啡”之風,而囿于之前星巴克制定的“消費咖啡館”的游戲規則,沒有一家咖啡品牌公然這樣主張過。值得一提的是,瑞幸成立一年多以后,星巴克也終于按捺不住啟動了外賣業務。
除了辦公室這一場景,相比星巴克,瑞幸還有一大客群是學生。在瑞幸App注冊頁面,地址欄可供選擇的標簽有三個:辦公室、家、學校;在瑞幸的招股書中,也明確點出了三個主要消費場景:辦公樓、商業區和大學校園。
星巴克因其較高的客單價往往不會成為學生們首選的“第三空間”,點一個不超過十塊錢的單品就能待一天、可以通宵復習的肯德基麥當勞往往是他們的首選。如果“飲品”這一類別單拎出來,在學生市場有著不容小覷的潛力,所以學校附近總是遍布各種品牌的奶茶店、飲品店。這也是瑞幸看重的市場。
總結起來,以上群體的共同點在于,將性價比與追求生活品質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經常消費星巴克對他們來說還是太貴了,相比之下,瑞幸要更劃算一些。
顯然,瑞幸不會拒絕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自己的用戶,相反,這正是他們的目標人群。即便是在宣傳策略上對標星巴克,瑞幸也絕不會盲目到認為自己可以讓“星粉”們很快重新站隊,畢竟品牌忠誠度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
正如瑞幸追求的是“從咖啡開始,讓瑞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定位是親民,性價比因素至關重要。
一杯咖啡的成本
弄清楚瑞幸的用戶是誰以后,接下來才能回答前面的疑問,即一旦未來補貼停止,瑞幸如何留存用戶。也只有在用戶保持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營收增加、實現盈利對其來說才成為可能。
實際上在此之前,瑞幸已經為此進行了一次改變——將它起家時大量鋪設的外送渠道,逐步扭轉為自提模式。這是瑞幸關鍵的一步棋,也是解讀瑞幸模式的一個入口。
瑞幸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在瑞幸的2370家門店中,“送貨上門”類型占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以2018年3月為分界線,在此之前瑞幸還是以“送貨上門”的廚房店為主,而在此之后的3個月內,快取店(可外送可自?。┑谋壤统^廚房店,直到現在占比超過門店總數的90%。

截圖自瑞幸招股書
變“外賣”為“自提”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推斷有兩方面,一是與消費者心理有關,二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
出于“辦公樓附近沒有瑞幸門店”的原因,我的一個朋友劉晶表示自己購買瑞幸的次數不多,“最近的一家店坐公交也要幾站”。我問她為什么不叫外賣,她告訴我這樣一來瑞幸對她來說就失去了價格優勢。
在瑞幸App上,一杯最普通的美式咖啡售價21元,靠“首單免費”引來用戶之后,正常情況下用戶可以享受5折優惠,也就是說,一杯美式到手價格為10.5元,折扣大的時候可能更低。
但瑞幸的配送費用是6元,55元以上才能免配送費。也就是說,如果她想單點一杯美式,咖啡的價格甚至可能跟運費不相上下,這顯然非常不劃算。并不是咖啡不值,而是這一消費行為不值,就類似人們會為超市塑料袋多付的區區幾毛錢而耿耿于懷。
所以瑞幸選擇小而密地鋪設網點,讓人們可以選擇自提,多走幾步路就可以省下來6塊錢運費。當購買行為更加便利且低價時,人們選擇瑞幸的意愿會更強。
另一方面,從降低運營成本的角度看,自提模式也是明智之舉。超過55元的訂單瑞幸就需要自己承擔外送成本,而在2018年底之前,這一門檻更低至33元,也就是說買兩杯咖啡基本上就能免運費。
提升門檻就是為了鼓勵自提。可以算一筆賬。以2019 年第一季度為例,該季度瑞幸一共賣出 3900 萬杯飲品,假設其中有1000萬杯屬于免運費的范疇,這部分的配送成本就高達6000萬,絕非一個小數目。
此外,相對于更大的“悠享店”模式,設立在辦公樓里的自提店在節省租金和人力成本方面也非常有效。
產生盈利也就無外乎兩個方法,一為開源——增加消費人次、增加產品品類、提升附加價值、創造其他收入等等,二為節流——主要即降低成本。
除了受益于自提模式的成本降低,從招股書顯示的數據來看,瑞幸逐漸顯露出“節流”的跡象,例如新客戶獲客成本從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103.5 元,降至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16.9 元;運營費用占凈收入的百分比從 2018 年第一季度的 1066.2%下降到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210.1%。
在29日瑞幸咖啡2019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瑞幸咖啡CEO錢治亞向外界公布了一些關鍵數據:瑞幸咖啡單杯成本從2018年一季度的28元人民幣降到2019年一季度的13.3元人民幣——開始逐步扭轉此前媒體所稱“賣一杯虧1.1杯”的質疑。
錢治亞強調,瑞幸要做的是改變咖啡行業成本結構的事。傳統咖啡品牌單杯成本在22-24塊左右,而其中原材料成本只占到很小一部分,“咖啡豆、牛奶、焦糖、杯子等全部算下來4塊到5塊,其中咖啡豆1塊,其他成本主要花在門店租金、裝修、人力運營等方面?!倍鹦以谠牧铣杀境制降那闆r下,以降低其他成本的方式將一杯咖啡的平均成本維持在13.3元。

咖啡成本結構(瑞幸供圖)
瑞幸并不否認虧損以及未來仍將繼續燒錢的計劃,但這不代表其不在意營收。根據近兩個季度的數據,咖啡之外的其他收入占比開始超過20%,這可以被視為瑞幸的“開源”之舉,也是其通過增加SKU留存客戶的手段。這也是瑞幸的長遠計劃——以咖啡為入口,提供更多產品品類的線上便利店。
咖啡界的小米?
那么,現在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停止補貼之后,瑞幸是否能留住用戶?
實際上對于瑞幸來說,停止補貼并不與咖啡價格上漲劃等號。其邏輯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在這3-5年的“戰略性虧損期”,通過各種開源節流的措施提升獲利空間,以此彌補為維持咖啡低價引起的那部分虧損,并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讓未來盈利成為可能。
目前瑞幸單杯咖啡的總成本已經降至13.3元,相比之前的28元,一杯咖啡的實際補貼已經大幅減少,未來基于規模效應和邊際成本遞減原理,或許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瑞幸咖啡完全可以不靠咖啡賺錢,甚至虧錢換用戶,以其它產品提高留存,提高頻次,提高客單價,提高收入來賺錢。”錢治亞在一次采訪時說。
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成敗的關鍵則在于,降本增效的舉措能順利推進,而客戶也如預期那般保持穩定增長,這非??简炄鹦业倪\營能力。
在瑞幸的規劃中,這些最終依靠技術實現。通過App與用戶產生聯系、生產大數據,門店管理和庫存,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都依賴背后的信息系統支持。這是瑞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關鍵,也是其區別于傳統咖啡品牌之處。
可以看到,目前瑞幸在各大招聘網站發布的崗位需求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不低。
對于瑞幸來說,咖啡只是一個流量入口。這家公司不僅把自己定義為以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也將商業模式歸于“新零售”之范疇。
對于新零售的理解,一年多前在采訪小米總裁林斌時,他對新零售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正值小米從線上進軍線下,林斌分管的正是線下開店,也就是小米之家。
“新零售的核心沒那么復雜,就是兩個字——效率。” 當時林斌稱小米之家的效率在8%-9%之間。8%是什么概念?簡單來說,一個商品的成本如果是100塊,賣108塊就能賺錢;換一個說法,賣出100塊的東西只要8塊錢的銷售成本。
對于瑞幸的“效率”,錢治亞也給過一個數字,她希望作為流量入口的咖啡維持不超過5%的毛利。這意味著,如果一杯咖啡的成本是13.3元,它的售價至多為13.96元。
可以參考的是,根據小米一季度財報,小米智能手機的毛利由2018年一季度的5.8%下降到2019年一季度的3.3%。
實際上,瑞幸的商業模式也更接近于小米:以一個不依賴其盈利的基件為入口——小米是手機,瑞幸則是咖啡,借助其他產品和服務實現盈利——小米依靠小米之家的其他硬件產品和互聯網服務,瑞幸希望依靠種類豐富的SKU,未來或許還將提供更具想象力的其他服務。
目前為止,瑞幸仍處于依賴咖啡入口積累用戶的階段。
劉晶觀察到自己公司樓下的那家小咖啡廳生意不錯,竟然是因為這家店還出售奶茶和果汁,很多人都是奔著后者來的。
或許這正是瑞幸的機會。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