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觀察|從印度高考看大學生涯規劃
文|一顆菩提子
高考已經過去好些年了,可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關注高考的相關新聞。當年的挑燈夜讀,全力以赴仍然依稀記得。高三那一年,雖然辛苦,卻也充滿了希望。
曾幾何時,我覺得在國內念書太慘了,千軍萬馬擠著過獨木橋。直到工作以后我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學生,才知道原來想要上名校在哪都不容易。比如很多頂尖的韓國高中里的標準作息是7-11。千萬別以為人家只上半天學,那可是從早上7點一直待到夜里的11點才能放學。而最近美國幾所名校的招生丑聞也讓人意識到學生們想要上哈佛耶魯,不光成績好,還得有過人的特長,和良好的家境。
印度人那么多,高考的競爭應該也很激烈吧?
印度的中小學跟我們一樣也是12年,學生一般在10年級分科,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除了國內有的文科和理科,他們還多了一門商科。理科最難,商科其次,文科相對容易。學生在12年級也就是我們的高三參加“高考”。印度的高考并不實行全國性的統考。各個邦和各個大學都有自己的一套考試和招生體系,讓人眼花繚亂。如果想要入讀國立大學,比如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米叔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以印度理工為原型),學生還得參加全國性的考試。雖然免除了“一考定終生”的壓力,可印度學生也常常因為眾多的考試而無比焦慮。如果報讀多間大學,在高考季節參加十幾次考試也是十分常見的。
印度大學之多也令人稱奇。美國的高等院校數目超過五千,而中國接近三千,印度有九百來所大學及近四萬所學院。這些學院跟小型的大學無異,只是需要掛靠一間政府認可的大學,大多沿用大學的課程,學生畢業時獲得的則是所屬大學的學位。
即便在印度升學的選擇如此之多,15到29歲的年輕人的自殺率卻位于世界前列。其中考試壓力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印度,幾乎每隔一小時就有一個學生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印度最有名的大學當屬印度理工,相當于清華在國內的地位。因為學生們對于印度理工的狂熱,政府在全國一共開設了23間印度理工。雖然每一間的排名和整體實力大有差異,但就專業領域來講印度理工一般都勝過其他同類型的學校。印度人常說,考不上印度理工的學生才去美國念書。每年在印度近五十萬理科考生中,只有一萬個左右的學生能有幸被錄取。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憧憬著能考上印度理工。因為印度理工有單獨的考試,類似國內黃岡和衡水那樣的“高考工廠”也應運而生并且蓬勃發展。學生們在高中的最后兩年基本都會參加專門的補習班或者補習學校,來準備印度理工的考試。復讀重考的也不在少數。
像所有成績優異的學生一樣,我的印度先生也準備過印度理工的考試。幾場??枷聛?,他的成績還不錯,考上的問題應該不大。雖然成績優異,讀理工科確不是先生的理想。一個偶然的機會,先生聽說在美國的文理學院能自由選擇專業,甚至能為自己度身訂造新的專業,便鐵了心決定要考去美國念大學。
印度因為殖民的緣故,一般人首選去英國留學,再加上當年信息不發達,先生回憶那段日子像是無頭蒼蠅,完全靠著自己的摸索完成了大學入學申請。雖然在傳統中學的體系下,他的課外活動幾乎為零,卻也憑著幾近完美的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獲得了一所東岸老牌文理學院的全額獎學金。
先生說在大學期間,他終于能真正按著自己的興趣學習,讀了四年的哲學和經濟學。畢業以后,他輾轉從紐約到倫敦最后來到香港落腳。因為在金融行業工作,他身邊的很多印度朋友都是印度理工的高材生。如果說我的印度先生是學霸,那他印度理工的朋友們應該算得上是學神了吧!他們大多畢業后留洋深造,有料又有趣。
大家的選擇的路徑不一樣,卻都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軌跡。這應該也算是殊途同歸吧。只是先生打趣地說道,那些印度理工的朋友們,發奮考上了,四年大學期間還不敢松懈,最后也不過跟他一樣在香港做金融民工。他不無慶幸當年自己本科就去美國讀書的決定。
玩笑歸玩笑,我還真認認真真地和先生還有他那些學神朋友們討論過名校究竟意味著什么?大家一致的觀點就是,不論在中國,印度,還是美國,不管考試或者升學的結局如何,人生的路還很長,也有很多重新洗牌的機會。入讀名校確實能提供良好的平臺,可也意味著全新的起點和更大的挑戰。很多印度理工的學子們承受不了壓力,最后變得普普通通,默默無聞。也有很多非名校畢業生能做出一番大事業。
那么進入大學之后,該怎么規劃大學生涯?以下是我對印度精英們采訪后的一些心得,加上自己這些年在教育領域工作的感悟,希望對準備進入大學的年輕朋友們有所幫助。
十七八歲的學生,大多數人在選大學和選專業的時候都很迷茫,并不知道自己想學什么。印度的精英們選擇去學理工科,也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期間正是進行興趣梳理,自我發現的好時機。世界日新月異,很多的工作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前所未聞。即使實在名校,大學的專業學習并不足以應對變化萬千的工作。而學會學習的能力和持續學習的動力比一紙名校證書的含金量更高,也都將對未知的人生和職業產生更大的助力。
很多人從事的行業都和大學專業毫不相關。專業培養的更多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印度理工的畢業生大多選擇了薪水更高,就業前景也更好的金融行業。而先生就更不用說了,從哲學到金融,跨了一百八十度。我自己從法語專業畢業了之后就來到香港從事教育發展方面的工作。即便如此,我在大學期間的專業訓練仍然培養了很多核心技能,讓我直到今天都受益頗深。比如對事物的好奇心,對學習的持續興趣,開明的態度以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大學期間可以多學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能夠“應萬變”的技能,像是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國際視野和領導力。印度精英們說話的能力確實讓人佩服!
也應該學習一些“無用”的東西,只有念大學時才能奢侈的擁有時間去純粹的學這些東西。比如培養一門興趣,在孤獨的時候,興趣是最好的朋友,能夠伴你左右。我常常感慨那些出色的精英們,私底下還能有各種愛好,從越野跑,到爵士樂,到紅酒鑒賞,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那些無用的還包括一些知識領域。又比如哲學,它是科學中的科學,是對天地人的探索。不管在中國還是印度,文史哲都是冷門專業,畢了業也不好找工作。反觀在高等教育發達的美國,這些專業確是非常受歡迎的。很多名牌企業的首席執行官(CEO)都在本科念的是冷門專業,像高盛銀行和美國運通的CEO讀的都是歷史。先生常說即便在金融領域,很多時候他未必能用經濟或者金融原理去評估市場的變化,反而是他的哲學背景起了很大幫助。市場是不理性的,而太多的人嘗試用理論和模型去解析和預測不理性的市場。但哲學往往能提供更海闊天空的看問題的眼界。我們的一位印度理工的朋友在大學時選修了電影制作的課程。雖然他從沒打算從事相關工作,只是帶著好奇心純屬玩票。畢業那年他和幾位朋友制作的電影短片竟然也一個不大不小的國際電影節獲獎。
即便印度的教育十分強調理工科,越來越多人都變成了“博雅教育”的粉絲。中文對于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翻譯真可以說是“信,達,雅”。學識淵博,生活雅致。博雅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深度及廣度。學生們往往可以等到大學的第二年結束再選擇專業。在這之前主要是用來涉獵自己的學術興趣,從而為專業選擇確定方向。很多專業和課程也更加強調“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另外很多推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學院或者院校都實行小班教學。美國著名的文理學院的師生比例都在1比5到1比6左右。試想一下一個教授在講課,課堂里只坐著5到6個學生。這樣的模式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非常高。很多國內的院校都已經開始類似嘗試,比如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和北大的元培實驗班。復旦和交大也在入校時不再分科,進行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也有很多學校開始教授通識課程。在印度,由一眾頂尖歐美名校畢業的成功人士設立的Ashoka大學也是很好的例子。作為印度第一間文理學院,引得很多印裔教授紛紛離開優渥的教學生活環境回流到印度加入這一教育創新的實驗中去。
大學除了學習,也應該用來交朋友和尋找導師。大學的感情常常很純粹,而且說不定哪天你就和室友一起創造了下一個facebook或者騰訊。而導師們常常能在關鍵的點上給與建議。先生是因為導師的指點誤打誤撞進入金融行業,并且通過校友的引薦畢業后就一舉拿下了華爾街的一間銀行的工作。而那些在香港工作的印度理工的畢業生們也得益于龐大的校友網絡,工作和晉升的機會源源不斷。我也在大學期間和職業生涯里遇到了很多的貴人,時常為我指點迷津。當年大學時我獲得了一家國際基金會的資助去美國學習,和基金會當時的主席一直保持著聯系。后來她又舉薦我來香港工作,一直為我的職業發展加油鼓勁。
最后,再給大家一個獨門秘籍。米叔的那部“三傻大鬧寶萊塢”的電影告訴所有想要擁有開掛人生的莘莘學子們——追尋你所熱愛的,成功便會追著你。
(本文原載于簡書@一顆菩提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